APP下载

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看世界

2013-12-12于海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观照本体本质

于海东

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看世界

于海东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是儒家思想和道家、佛家思想以及儒学与佛学相结合产生的宋明理学。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实践 “观照”,从本到末,从本质到现象去认识世界的本体,对世界的本体作一种整体的、直接的洞悉。世界是一种多重否定中的整体生成,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平衡,是一种空性中的有序发展。

中国 文化 世界 空性 体系 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这一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儒学与佛学相结合产生的宋明理学。

儒家学派认为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分为形而上,形而下。”[1]人之所以为人,根本在于“仁”,而”仁”要通过“礼”来实现。仁者最高的境界就是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学派通过“观道”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它创造和维护了每一个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无中生有,无为与自然是道家提倡的。“道家最终强调是个人与无限世界的契合无间。”[2]

道家通过观道,体验一种境界。“境界是道的形式,道是境界的本体。 ”[3]

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后,经过中国各阶层的消化吸收。中国佛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中国佛教中的禅宗。“佛家主张通过修行和修心,放下分别和执著,转业力为愿力,破除一切无明的束缚,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4]佛教认为生命可以通过观照的智慧直接洞察世界的本质。尽管这种本质也是分层次的和处于变化之中的。

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主张通过居敬和穷理,认识世界的本体。另一代表人物王阳明主张致良知,通过人的直觉来认识世界的本体。[4]

以上几家学派都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实践,直接认识世界的本体,通过“观照”——一种特殊的实践,从本到末,从本质到现象去认识世界。“‘观照’就是止息思维,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对世界作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直接的洞悉。 ”[7]

下面本文就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角度,从五个方面来阐释世界。

一、“空性”的特征

世界并不是本来就一定存在,世界是在多重否定中整体生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种立体的、充满活力的、多重否定的关系中存在着。在这里笔者创新一个全新的概念——“空性”,来说明这个理论。

空性是一种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并且不能为意识所直接反映的自由。空性是自由的,它主要有两个特点:

(1)超越性。空性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空性不受时空和体系的束缚。空性既“拥抱”了整个时空,又“超越”了时空。

(2)不确定性。空性具有无限的发展方向。

这不是新的二元论,而是把人类所处的世界看做一个整体的基础上,为了分析的需要而设立的。实际上无论物质和空性以及意识,都是世界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定未必意味着肯定,双重否定、双遣对破等等也不意味着肯定。以此类推,无论多少重否定,一切解构世界本体的方法,都无法得到绝对的肯定。这些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世界具有不确定性的最好证明。

二、物质与空性是不二有分的

首先物质与空性是不二的。

物质包孕空性,空性依附物质。它们之间是互为体用、同一异名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互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极度能量化的物质突破时空和客观体系的限制,就会转化为空性。

宇宙不是唯一的,在现代人类所处的宇宙之外还有无限多的宇宙。 单个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数个有限的宇宙就构成了无限的世界。

世界是由无数个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 “宇宙”组成的。元宇宙必定存在,而且层层相叠,多重否定。每一个宇宙都可能是下一个层次宇宙的否定的开始。物质体系是错综复杂,大到宇宙,小到原子,无不分层、分次的,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从哪儿来的?这可以从空性与物质的互相转化来解释。空性为什么要诞生于宇宙呢?这是由空性的自由本性决定的。其实,空性“诞生”宇宙的方式是无限的,“爆炸说只是现代宇宙学家的一种猜想”。

第二,物质与空性是有分的。

物质的本质是体系,空性的本质是自由。体系是无序基础上的对立统一的集合。自由是相对于体系而言的状态。

在现代人类所处的宇宙中,四重否定(是、不是、不[不是]、不[不不是])的关系最为普遍,这是该宇宙特征之一。但也不排除其他的否定关系。因此可以推测,在自然科学里,四种基本作用力之外,可能存在着第五种基本作用力甚至更多种基本作用力。用一个统一场论,来统一已知的四种基本作用力,是很难实现的。例如,万有引力的根源就在于体系与自由的相互否定产生的一种不平衡,改变了时空。这种力表现为以点为中心,圆为轨道的向心力。点大为圆,圆小为点,以至于无穷。所以万物都有万有引力,而且具有超远的力距和全息的特征。

物质是一种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并且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体系。物质是客观的,并且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着。

另外,物质还具有惯性、时空性和体系性三大特点。

三、空性是世界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根源

就物质而言,只要有足够的能量和充分的信息就能洞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可知的;就空性而言,不能被意识所接受反映,世界具有不可知的一面。空性具有无限多的发展方向,包含无穷尽的发展可能,是不确定的。它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然而由空性与物质互动构成的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而交融。因此意识可以通过物质这个桥梁来间接认识空性。“世界的可知性是绝对的,不可知性是相对的。”空性是克服外因和内因的统一,是绝对的。

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同一的一面。这就是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无论儒、佛、道还是理学,都在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四、世界的可知性和不可知性是辩证的关系

世界的秩序与混乱是相对于人的认识而言的。从认识理论上讲,人类可以认识和征服世界。从现实来看,物质体系的复杂程度又是人类不可能完全掌握的。因为所有的真相都处在多重否定之中,没有绝对的真相。人类只能通过某些主要因素去构建并且控制某一系统。哪怕是一只微乎其微的蚂蚁,人类也无法洞悉其中的全部信息。

所以说,世界既是可知的,又是不可知的。它们是立体辩证的关系。辩证法普遍适用于整个世界,但也要辩证地看待其本身。不能把辩证法仅仅看成一个单纯的、平面的、循环的认识论,需要把它打开一个缺口,让它自身成为一个开放的、立体的、不圆融的理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的理论。

例如,一个物体在时空中运动,引起它周围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同时它的质量和能量在相互转化,四者之间也相互影响,它就处在一个四重否定的整体生成中。相对论实质上是一个在四重否定中相互转化的极限理论。真空光速就是它的极限。世界,尤其是量子世界的物体,处在多重否定的关系中。人类很难同时确定这个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但可以肯定这个物体整体生成了。

五、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世界确实存在意识,其本质上是由空性的自由本性和物质的体系本性的相互作用而派生的,主要表现为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人类、人脑以及更为复杂的反应特性——意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世界的最绚丽的花朵。意识对世界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爱因斯坦说,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它是可以理解的。

现代科学的许多证据表明,意识或情绪会引起或者治疗人的生理或心理疾病,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状况。“人逢喜事精神爽”这句俗话就是最生动的说明。

意识与人类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同步的。因此就整个世界的本体来说,物质与空性这一对矛盾是永恒的,是根本矛盾;物质与意识这一对矛盾是暂时的,是次要矛盾。本质上,世界是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但是人的心理活动很可能符合量子规律。人的心脑活动很可能受控于量子域。综上所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通过“观照”——一种特殊的实践,从本到末,从本质到现象去看世界的本体。世界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空性的,也不是两者的并立或者中和。它是一种多重否定中的整体生成,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平衡,是一种空性中的有序发展。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26.

[2]易健.生命,在审美的观照下——美与人生的若干思考[J].美与时代(下),2011(2):17.

[3]吴海伦.观: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J].武汉大学: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6(5):6.

[4]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长沙:岳麓书社,2010:31.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观照本体本质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创作札记:在日常生活的观照中采撷诗意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