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之后的反思——评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2013-12-12魏先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3期
关键词:伊格尔顿洛奇特里

魏先华

特里·伊格尔顿于2003年出版的 《理论之后》在理论界引起一阵轩然大波,就连对他持相当激烈的批判态度的戴维·洛奇都说《理论之后》使“任何在20世纪末文化战争的学术前沿参与论争的人都会竖起耳朵,欲先睹为快”。①有论者认为伊格尔顿消解了理论,使理论走向穷途末路。众多论者的争议使我们很难确定伊格尔顿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作为一个有自觉知识担当意识的理论研究者,对于任何可能有贡献的理论我们都不应妄下评论,而应通过审慎的阅读做出恰当的评价,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自己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活动。

伊格尔顿总结了文化理论所取得的两大历史性进展,一是确立了性别和性欲作为具有紧迫政治意义的话题和合法的研究对象,二是确立了大众文化值得研究。文化理论的这两大贡献使得我们终于承认人类幻想和欲望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贡献,但它却止于这些问题而不能有所前进,因此伊格尔顿用《理论之后》一书来指出文化理论的缺憾,并阐明自己有关文化理论走向的观点。

一、对文化理论的反思

伊格尔顿对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对文化理论的态度是反思而不是终结。他肯定文化理论存在的必要性,认为没有理论,我们或许连什么是小说、什么是艺术都不能确定。也许书的前言“驳斥了我所认为现今正统的文化理论”②一句误导了国内外一些学者,使他们误以为伊格尔顿是理论的 “叛逆者”。其实不然,after一词有两个含义,一是发生在某事物之后,二是追逐某事物。After Theory“出现在一个具有双重涵义的分界点上:在这里,‘终结’他认为错误的后现代理论,而‘追寻’他所推荐的正确理论。理论在变换着,但理论自身并未终结,而是通过变化而不断获得新的生命”。③伊格尔顿可能就是采取具有含糊性的双关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理论的态度。他在书的第一章说:“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从那时起可与那些开山鼻祖的雄心大志和新颖独创性相颉颃的著作寥寥无几。”④伊格尔顿并没有取消理论、消解理论之意,他在这里哀悼了理论的黄金时期的结束。而且在最后,伊格尔顿也说没有理论就没有反省的人生。这正是伊格尔顿理论情结的一种归宿,他希望能有一种理论出现在这个新的变化了的时代以应对现实的种种问题。

既然伊格尔顿坚持理论的重要性,他自己为何又说他驳斥了正统的文化理论?洛奇认为“《理论之后》是作为理论的实践者和捍卫者的伊格尔顿,与作为理论的良知和谴责者的伊格尔顿之间的对话,抑或,人们可能会说是坦率正直的戏剧演员特里和外行的说教者特里之间的对话”。⑤伊格尔顿对于文化理论所采取的辩证态度证明他并非想要终结文化理论,而是透彻地反思了当今文化理论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他总结文化理论所取得的两大功绩,首先是“使我们醒悟:解释艺术作品只有一种正确方法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其次是“使我们相信,除作者之外还有许多因素参与艺术品的创作”。⑥文化理论的这两大功绩毫无疑问拓展了文学批评空间,但是回归到日常生活的文化理论很有可能使我们迷失在各种欲望里从而失去批评生活的能力。“在道德和形而上学问题上它面带羞愧,在爱、生物学、宗教和革命的问题上它感到尴尬窘迫,在邪恶的问题上它更多的是沉默寡言,在死亡和苦难上它则是讳莫如深,对本质和普遍性与原则它固执己见,在真理、客观性以及公正方面它则是肤浅的。”⑦文化理论不曾面对人生存在的这些严肃性问题却停留在肤浅轻松的事物上面,这就引起了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家伊格尔顿的深刻反思。正是由于他对文化理论期望过高,才会如此痛彻地批评文化理论的不足,希望文化理论能够承担起直面人生严肃问题的重任。

二、理论之后的出路

文化理论对关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做出的贡献微乎其微,就难怪会遭到这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严厉批判了。在对文化理论的成败分析之后,他在某种亚里士多德或者自由主义的道德论中为文化理论寻求出路,探索文化理论在“黄金时代”过后的发展策略。

伊格尔顿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学理论有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他认为文学理论不应该 “假定自己为 ‘技术的’、‘自明的’、‘科学的’或‘普遍的’真理原则”,⑧而应该在承认自身政治性的前提下寻求变革的可能性。

面对目前的处境,他“越来越意识到,不仅文化上的变革——有关愉悦、欲望、艺术、语言、媒体、身体、性别、族群等——无法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而且正是文化逻辑的束缚让理论裹足不前”。⑨因为文化理论制造的相对主义困境使它自身无法担当重任。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不是可以被证明的事物,文化代替自然成为新的“元叙事”,没有任何存在的理性基础,在此逻辑之下,我们不能对文化进行检视,文化之间也不存在相互评判的理性基础。在伊格尔顿看来,这种相对主义不能改变现实,只能走向存在即是合理的庸俗的相对主义。伊格尔顿另外给我们展现了早期的文化理论与之前的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文化理论正是后现代主义通过某种方式得到的延续。在后现代主义圈子里,“信仰坚定,坚持某个立场会被视作是令人讨厌的专制,而模糊猜疑、模棱两可的态度,从某种角度来看却是民主的”。⑩文化理论面对的世界,全球化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消费主义盛行,一切坚定的唯一的东西都消失了,人们对于绝对真理、永恒的失去已经习以为常,对于道德的堕落也见怪不怪。这时文化理论也随之发生变化,它拒绝深度,讨厌一切根本、基础和原则性的东西。

在对当代文化理论的反思之中,伊格尔顿走向了某种亚里士多德或者自由主义的道德。在这样一个深刻变化了的世界上,人们要解决人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必须面对形势,不能只是不断地叙述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还应尝试那些迄今为止人们没有勇气面对的问题。他讨论了“真理、德性和客观性”、“道德”、“革命、基础和基要主义者”、“死亡、邪恶和非存在”等主题,并建立了一种沟通真实与价值的真理观,沟通观念与身体、自我与他人,实现互惠的道德观,以及一种超越了反本质主义、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实践论。伊格尔顿这种观念将道德和政治相联系,把个人的幸福与他人需求相联系,在理论架构上实现了一种彻底的道德实践。

三、“矫枉”必须“过正”的文化发展策略

伊格尔顿这样一种彻底的道德实践论不无激进色彩。也许有人会说让文化去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有点勉为其难,这种策略的合理性也值得怀疑。就如拉曼·塞尔登等人评论伊格尔顿,虽然新构想包罗万象,但却缺少了文学这一个重要的话题或范畴,文化理论似乎从文学或审美领域游离出去了。

在我看来,伊格尔顿在此采取的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文化发展策略。诚然最优秀的理论应该是同时深化了对道德和文学的理解。也许伊格尔顿对于新批评派一向追求“文学性”的做法深知其弊端,才采取了一种忽略文学性的道德实践论。其实“文化是个难以明确的术语,它可微不足道,也可意义重大”,而“文化是那种只有通过高估才能避免低估的那种现象”。⑽目前,文化在认同意义上变得极为迫切,伊格尔顿针对当下文化所陷入的只能自取灭亡的困境,担心文化反思被“性感”和“媚俗”取代而丧失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力以及对政治的“遗忘”,提出让文化担当重大的现实问题,探讨至今很少被触碰的领域以突破后现代主义者的思考格局。

当然我们要对道德实践论在运用过程中将会产生误区有所防备,因为理论本身不能承担太多东西,担子太重可能会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文化理论既要有道德的承担,也要有文学性的阐释,有些不是文化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强求文化,要量文化之力而行。就像洛奇所说,不能太高估了理论的重要性,高估理论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但我们也要明白伊格尔顿“矫枉”必须“过正”的良苦用心。他带着高度的问题意识对文化理论进行反思,对于文化理论意识到自己的深度缺陷,探寻长久发展的道德实践出路,找回自己在理论界的位置有很大作用。

注释

① (英)戴维·洛奇.向这一切说再见[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52.

②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

③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2):80.

④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

⑤ (英)戴维·洛奇.向这一切说再见[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53.

⑥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2-93.

⑦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8.

⑧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14.

⑨汤拥华.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9(6):134.

⑩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9.

⑾ 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8.

[1]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汤拥华.理论如何反思?——由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引出的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9(6).

[5](英)戴维·洛奇.向这一切说再见[J].国外理论动态,2006(11).

[6]段吉方.理论之后的批评旅途——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观念的文化解析与批判[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4).

[7]段吉方.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6(3).

[8]黄茂文.在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之间——试论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观[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4).

[9]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2).

[10]阎嘉.“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伊格尔顿洛奇特里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完美的挣钱计划
托尼·特里韦索诺的梦想
小狗洛奇的秘密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erry Eagleton’s Ideological Criticism
伊格尔顿的审美和解之梦
“红”到没朋友的特里
批评理论的责任与批评家的任务
——《批评家的任务》与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轨迹*
戴维·洛奇《天堂消息》中的忏悔意识
谁是“颠倒了的本质主义者”?——新世纪特里·伊格尔顿本质主义立场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