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与梦境戕害下的灵魂突围与对白
——王向峰诗歌作品简析

2013-12-12雪峰

天津诗人 2013年2期
关键词:吴先生灵魂现实

雪峰

诗歌如果具有宗教性,那么诗人无疑是狂热的宗教徒。在诗人对诗歌充满宗教般的狂热的生活里,诗人宁愿牺牲自身肉体和现实的幸福,也要通过创作获得灵魂的永生。对现实的不满和自身欲望的诉诸,在哲思的忧虑和压抑中,呈现出魔幻般的幽灵和天使。而这个天使,就是灵魂的翅膀,它需要发出声音,它需要展翅飞翔。

这是我读王向峰《雨夜,梦入大泽乡》 (外七首)后的第一直觉。作者透过雨夜巨大的雷声看到“一排橘红的灯光/蜿蜒/像一支雨夜中行进的队伍/倏然穿越两千年”, 暴徒、刀剑、烧、杀,这些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场面,凝固在秦朝大泽乡的时空里,在是似是而非的错觉中,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现实,与其说是清醒的,仿佛又很模糊。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忧虑和恐惧症。对现实的潜移默化的担忧,在雷鸣闪电的一瞬间,再现了记忆的焦虑。从诗人的角度讲,它强迫诗人去追溯历史,探究本源。作者用时空推移和梦境转换的手法展现了“雨夜”的具有悲剧情怀的惶恐画卷,诗情、画意、哲理融汇为空灵邈远,令人沉痛的反思意境。

我把这种忧虑和反思归结为灵魂的暴动和突围,是诗人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在和自己对话。诗人的灵魂开始不安,反复的诘难,这种非物质化之‘精神统一体”试图想从人类痛苦和荒蛮中达到自救,试图通过激烈的思想鏖战,让灵魂从低俗、平庸走向神圣并一路升华。

现在我用《在北京南站乘地铁》、《吴先生的最后一天》、《我的九张面孔》这三首作品所要表达的旨意来进一步印证我的主题。

司空见惯的地铁在诗人笔下“这像伸往天国的通道/挤满了幸运者/也像被谣言追赶的难民”这个通道里有时尚,有现代化的生光电气,但惟独没有“真相和诗歌”。要想获得自由就请见站下车,重新回到大地上来。这条地下暗道,是灵魂的还是生命的?是诗人内心的血管还是流淌的思想?

诗人需要通过什么渠道来打开这个世界?“他歪着脑袋看世界/哪都是歪的”,

吴先生沿螺旋楼梯一步步向上

像哲学家思考人生似的

他找到了去天堂的近道

像一个幽灵在顶层栏杆前俯视下界

有种陌生的优越感:

看人们很小 太累

——《吴先生的最后一天》

吴先生以丧妻丧子失业的孤独,最后在光洁的地板上“开出一朵大大的红花”的宣言,而结束小人物在这个时代的悲惨命运,这无疑给我以惊世骇俗的震撼。但是:

“墙上的伟人像依然庄严

读者们整齐地抬头。”

这种反衬的写作手法,信手拈来,又将麻木的思想和现实的不公如木刻的画卷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我们说,吴先生的灵魂能够升天吗?他的来世会有好运吗?基于现实的批判和鞭挞,诗人用心何其良苦。当当代诗人多如牛毛的时候,当诗坛试图以一种表面的多元化掩盖着诗歌创作极度的精神贫困的时候,这种精神贫困又恰恰缺乏那种严峻而深刻的自审意识和忏悔意识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的作品,我想,我们的灵魂是不是像被再次洗礼过?毕达哥拉斯说:“不洁的灵魂,因为灵气重浊,而堕地狱。”“死为物质生命的最后,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后”(叔本华语)

诗人继续的困惑着。孤独的世界里“战场在心中/我的九张面孔”给你们吧,但“没人看到我的内伤”。我只能:

独自流浪在家乡 独自在街头 在人群中

独自电闪雷鸣 无关他人 一个偏执的的幽灵

……

一个矛盾而又充满无奈的综合体,一个想杀死自己而又不敢沉沦的灵魂在不断地呼救和呐喊,终于“我们成为自己的敌人”。在长久的摸索和苦苦的挣扎之后:

像一个被唤醒的失意者

心 在慢慢解冻 浩歌长空

独自等待 大地回春

哪怕命犯孤辰

——《我的九张面孔》

诗人的唤醒意识开始复苏了。“我没有翅膀/却被石头般的思想压着”《搬走山的是一只手》。我的风筝,“像只鸟能摸得着云/我的雄心”。他要借助约翰·丹佛那把老吉它“让我们一起飞”。他要到郊外去拜访朋友,然后坐下来饮茶、聊天,“让日子变慢/看落日飞鸿/云卷云翻”《给诗人深耕》。而更多地是想做一个智者,回到心乡,因为那里“才是唯一值得居住的”《智者的声音》。

关于当代新诗如何写,其论述已经是泛滥成灾了,在此就不赘述。但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当代诗人及其写作骨子里最缺乏的是什么?

对于灵魂写作,以及诗人自身及诗歌作品灵魂的突围和对话,有人慨叹,这是丧魂落魄的时代。“文学没有自己的信仰,便不得不依附于外在的权威”。王向峰的诗歌作品,用考古式的放大镜,尖锐深刻的反思立场,发出对于人和社会以及灵魂深处的不断诘难和拷问,他在竭力摆脱由精神困境而陷入写作困境的桎梏,为诗歌创作需要灵魂寻找到一个明确和可信的座标,并使缺失的信仰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这是诗人的责任和义务。

王向峰的这组诗歌作品,在写作上多用直白,简洁明快,在直抒胸臆中,熟练地调动经验和技巧,于无痕的打磨中,呈现玲珑剔透的艺术品。而对于叙述的描写我最喜欢的是《吴先生的最后一天》。当然,作为现实中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而坠入虚幻,作品所挖掘和审视的人类灵魂和社会根源,也仅仅是一部分而不够深入。

当灵魂和精神被溢出并逐渐脱离物质时,从艺术到诗歌就已经达到完美了。

猜你喜欢

吴先生灵魂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他有睿智的灵魂 却孤苦修行一生
有趣的灵魂终将相遇(发刊词)
灵魂树 等
微笑受害者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人闲一闲,等一下灵魂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