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级读本巅峰之作*——简评《体育、体适能及竞技入门》

2013-12-07张军献龚成秋

体育教育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

张军献,龚成秋

(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1《体育、体适能及竞技入门》介绍

一本教材若能再版说明已经很好,而塞登托普所著 的《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 and sport》(《体育、体适能及竞技入门》)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再版8次,可见在美国体育学界的知名度。书的标题没有花里胡哨的点缀,也没有留人悬念的惊悚奇幻,更不能给读者带来一种抨击视觉的刺激效果。作为入门级别的体育读物对其相关领域分门别类进行了简单介绍,似乎没有任何吸引眼球的地方。但当你浏览一下目录,就会逐渐对美国的体育、体适能、竞技三个领域有了清晰的轮廓。无论是纵向的演变还是横向的对比,你所能想到的问题几乎都可以从著作中找到答案的雏形。该书向读者介绍了作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行业体育、体适能和竞技赖以存在的哲学、文化学基础,还有他们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最重要的是关注当前体育、体适能、竞技领域发展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即将从事于体育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掌握这些最关键的概念、活动和项目是如何组织的,它们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对从事这一行业有哪些期待,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专修体育的学生而言,这本书能够使你独上高楼,渐入佳境,相看两不厌的境界,可以获得新的视角并将之适用于解决我们在学科领域遇到的问题,这些专业性难题在当今和将来都有可能出现。宏观地说,本书的观点属比较激进且专业,用严格挑剔的眼光看待竞技、体适能和体育的发展,这样可以足够引起读者做深刻的思考,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阐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然而,任何问题都有多重解释,没有中规中矩的答案,若关注章节后的问题讨论,可能会引起一场自我思想的博弈。我们知道当今的竞技与体育不仅出现于个人生活之中,且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因此,针对目前体育在全民中的普及程度,业内人士和即将进入行业的人士有责任保证三大领域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21世纪的目标是将竞技,体适能和体育在文化圈内变得全面、积极并能传播正能量。

作者塞登托普于1960年从霍普大学本科毕业,之后留校担任篮球教练和体育课教师。10年间,从西密歇根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从印第安纳大学获得了体育学博士学位。1970年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健康、体育、娱乐学院谋到了一份教职,获得教授职称,历任教育学院高级副院长、教育学院代理院长。2001年退休以后,仍致力于在俄亥俄州推广体育运动,帮助城市学校改善体育设施。他被马萨诸塞大学、佐治亚大学以及格林纳达、西班牙、澳大利亚的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塞登托普共出版了12部著作,部分著作被翻译成日文、韩文、法文、西班牙文、中文,在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部分发表在《Quest(探索)》、《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体育与科研)》《Journal of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教育杂志)》、《the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欧洲体育评论)》等刊物。

长期从事体育教育研究,使他获得了各种荣誉和奖励。曾获得维吉尼亚科技大学访问学者奖;被选为美国体育学会的会员;获得国家奥委会主席奖;美国国家竞技与体育协会学术奖(NASPE C&I Academy Honor Award);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奖(AAHPERD Alliance Scholar Award);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奖项。凭借对世界体育教育的卓越贡献,塞登托普被霍普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体育学院授予知名校友的荣誉称号。

塞登托普是竞技教育模式的倡导者和发起人。于2004年完成的著作《竞技教育完全指导(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探讨如何围绕竞技项目以竞技比赛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致力于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他倡导的竞技教育模式学期分成赛季,每个学生都如同在运动队中那样担任不同的职务和在不同角色之间流转变换,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传授运动技术的目的。无论学生是否有运动天赋,都能从这种教育模式中获得积极的运动体验。学生从中学到了公平竞争、团队合作还有参与的激情;教师学到了如何有效帮助那些缺乏运动能力的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程的效率;学生则体验到了高质量体育教学带来的良好情绪、情感体验,或许成为终身体育的参与者和倡导者。这种课程模式为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所推崇并得以实施。

巨作中有106幅插图显见于眼帘,每一张插图的周边都有跟该篇幅内容相关的解释,图画的内容跨越上个世纪到本世纪,从儿童时期的体育运动跨越到老年人体育运动,从战时的军事体操到本世纪各种球类运动以及新兴的并未普及的运动项目插图,让各阶段的体育旧影清晰再现,运动的演变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尽显趣味。44张图表记录着美国各个时期体育发展的概况,美国体育联盟的宗旨、目标、会规,美国在不同时间段的体育哲学思潮,图表中数据的精确归类表明美国对学校体育领域的重视,特别对年份、性别、洲际进行分类来统计学校学生体育参与程度。甚至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也颇费心思的运用了图表向读者提供如何调整比赛状态的运动处方。各个跨度足以说明作者是一位特别有责任感的作者,他的思想没有边界,但论述问题有理有据。他对体育科学研究资料的拿捏及对内容数据的精准处理,涉及的作品和时代让读者读起来没有任何陌生感,反倒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格外真实、亲切且与时俱进。他追求真理的动机,各种新奇的想法让读者对未来的体育发展方向产生诸多遐想。

2 评论

该书被分成了6个部分22章。第1部分包括第1章—4章,主要内容是以时间为轴对美国终身体育、体适能、体育的开展进行简单介绍,给读者理解书中涉及的主要内容提供背景知识。这些历史知识和哲学观点构成了体育学科的基础,任何试图在这一领域就业的人要想使自己与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区别开来,都应该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或许有人认为从业之后会逐渐形成个人见解、价值观等。但是所有知识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因此第1部分主要是为大家提供当前美国不同年龄层、不同阶层的人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宏观场景,对美国“体育”多种领域最近状况的理解提供基础,对其存在的争议问题各抒己见。在这个体育新时代里,不应该再以年龄和性别为借口来限制体育的自身发展,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个人都拥有健康身体运动的生活方式,终身体育的理念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中等强度的身体运动对于健康的促进作用要比剧烈运动或者参加高水平竞技要更有效率。所有想保持身体健康的人,无论是婴儿、幼儿、青少年,或者成年人、老年人,都应当积极参与到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中,参加竞技、舞蹈、健身或者其他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之中。

从1885年前的体育视野跨越到1930年,这一时期主要是竞技领域出现职业化的端倪及竞技组织或协会的出现,在这个美国体育的黄金发展时段,1885年在纽约布鲁克林阿德尔菲(Adelphi)会议中竞技、健身和体育作为职业正式诞生了,成了美国体育向职业标准进军的里程碑。早期从事体育教育的人需要的知识就是一些医疗和体操方面的知识。当然那时的体操也与现代奥运会中的体操截然不同,而是类似于德国体操和瑞典体操的内容。1885年11月27日,一位在阿德尔菲学院工作名叫安德森的青年体育教师发出号召,希望各种类型的体操系统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安德斯本人是学医出身,年龄只有25岁,正是他的发起促成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的诞生。安德森本人也有幸担任第一任秘书。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在1885年之前,体育是没有进入学校的。虽然早在1839年美国马萨诸塞的莱克星屯就成立的教师培训学校,而且明确将体育训练列入课程,但是直到1885年才成立了组织,体育正式进入美国学校。直到1866年加利福尼亚州第一次明确立法要求学校开设体育课程。

作者对体育职业在19世纪兴起的原因进行了总结。除了宗教教育对体育的反对逐渐削弱之外,移民的涌入带来了欧洲各国的传统游戏。新移民除了带来新的游戏、新理念之外,也极大丰富了移入国的体育、体适能与竞技文化。甚至参与体育运动也成为新移民归化和融入美国的有效渠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功不可没。工业化带来了巨额财富,为体育、体适能和竞技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包括技术和装备、设施等等。城市化导致活动方式的改变,以前农村农民的打猎、钓鱼逐渐被城市新兴的体育项目取代,职业体育应运而生。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为竞技项目的传播插上翅膀。铁路、公路、电报、报纸、广播和电视都对竞技、健身的影响力扩展做出贡献。教育同样是功勋卓著,因为竞技、体适能和体育都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另外19世纪涌现出达尔文、弗洛伊德、让·雅克·卢梭、卡尔·马克思这些学者为社会发展贡献了智慧,营造出独特的智力环境,挑战了传统的观念。上述因素对于竞技、体适能、体育兴盛起来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缺乏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增加的财富、交通通讯的便利以及不断扩大的中产阶层,制度化的、标准化的竞技不可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20世纪30年代国际性的经济萧条导致人们无力解决温饱问题,更别提体育参与。许多大学纷纷削减竞赛方面的支出,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保。历史从来不会预测未来,并不知道一战和经济大萧条的创伤竟然成了美国竞技、体适能和体育惊人发展的助推器。即便人们缺乏观看和参与体育竞赛的金钱,但是他们不缺的是对运动竞赛的兴趣。只不过人们对竞技的兴趣由观赏转向了亲自参与。于是地方层面的竞赛、青少年的竞赛、家庭团体参与的竞赛还有非正式群体开展的竞技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身体教育在当时成为了可接受的主题,各州强制通过体育法,教师教育全面发展。从那时起,竞技在美国的主流文化地位只有提升却没有发生过动摇。1930年以来,美国学校体育逐渐实现从传统体操向现代体育的转换,竞技出现了制度化、组织化并且呈现参与人数日益增多的趋势。由于学生感兴趣再加上学生发挥了领袖作用,竞技长驱直入进入校园,并且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怎么还有精力去顾及体育,这个国度是如何化不利条件为契机并将体育发展到无国能及的巅峰状态呢?在19世纪末欧洲体育体系是非常强大的,但最终还是被美国取代其地位,他们的体制和体育文化氛围是多数国家遥不可及的,因为这是历史的沉淀,是契机的迎合以及人们的努力,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才造就了这样一个体育强大的美帝。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来应对经济危机,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为美国注入强心剂。虽然美国处于困难之中,但是美国体育和竞技却出现了民主化的转变,体育参与完善了原来的体育观赏,原来少数人参与体育的特权不复存在,体育成为了公民的权利。

美国人的生活中竞技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著作第2部分围绕竞技展开。第2部分包括第5章—7章,首先对竞技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竞技项目和竞技职业进行介绍,最后围绕竞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体育的起源,作者认为是与艺术和戏剧一样都源于人类的游戏冲动(the play impulse in human behavior)。但是没有任何戏剧演出或者文艺演出能够有8万~10万的观众。没有任何文艺或者戏剧能够像运动队那样深深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或者观赏。竞技在美国许多人观念中,其重要性不亚于宗教。为了给竞技下定义,作者还比较竞技与休闲、玩耍、游戏等概念的差别。作者的结论是竞技源于人类玩耍的本能,但是竞技不一定好玩(sport does not have to be playful)。游戏常常是可以与竞技互换的概念,但是并非所有的游戏都是竞技,而竞技通常是游戏(Not all games are sport,but sport is always a game)。竞技的最后胜利不在于机遇是否降临于你,而在于个人的天赋及付出努力的多寡,竞技运动最后胜利靠的也是体能、技能、战略、心理素质、智力等因素的综合体,竞技是身体技巧或者活动策略在取胜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游戏,而并非好运喜从天降。因此那些仅仅由机遇起主要作用的游戏,像掷色子、打麻将都不能称为竞技。虽然机遇在竞技获胜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比如天气、风向、球的反弹,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另外即便策略在比赛获胜中非常重要,但是如果这个项目没有用到身体技能,也不能称为竞技项目。像桥牌、国际象棋等。虽然作者并没有给竞技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指出了竞技的本质是游戏(game)并且指出了身体活动(physical skill)的属性。这个界定对厘清国内竞技本质研究的混乱局面有很大帮助。

作者满怀遐想对若干年后人类学家对当前这个时代的研究进行了预测,是否可以命名为“竞技时代”?竞技充斥于媒体,占据了庞大的报纸版面、网络版面和电视转播时长。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参与或者观看竞技比赛的人。当前美国的儿童已经开始从5岁就参加各种竞技项目,还有一些年龄超过70岁的长者仍然积极参与各种竞技项目。98%的美国人收看或收听或参与竞技运动达到每周至少1次;70%的美国成年人声称自己是体育迷;30%的对竞技比赛的结果打赌,筹码平均超过100美元;竞技产业成为美国经济的支柱,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600亿美元,其中30%由休闲和参与竞技创造。参与竞技成为了时尚,有一副运动员的身材成为许多人羡慕的对象。职业竞技的参与者每年能拿到百万美元的合同;各种商业广告也青睐体育明星;女性参与竞技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显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竞技文化占据主流地位的时代。

在竞技时代,人们对竞技的参与是不同的。有人偶尔在周末参与,还有的是将竞技作为一种职业。如果仅仅看到后者,那么就可能将竞技理解为一种职业,进而提出竞技的本质是“劳动”。将普通人参与的竞技与每天都要接受刻苦训练的运动员分开讨论是本书的创举。作者将参与竞技的类型分为了娱乐性参与、业余竞技、非职业竞技、职业竞技四种。许多人通过非组织机构、非正式或者非正规的参与都是娱乐性参与。业余参与则经常性参与到正规组织的比赛之中,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竞赛组织,但是参与者不获得外在的报酬。其机构化和规则化程度比娱乐性参与要强,比赛成绩也会有专门记录。非职业竞技源于东欧和前苏联的竞技参与,这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们可以理解为专业队。职业竞技参与则为了直接的经济报酬,运动员签订合同。美国的青少年竞技、大学竞技、职业竞技、老年人竞技如何开展?作者以事实为依据,给我们勾勒出了详实的图景。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明确表示许多职业都并非直接参与的方式卷入到竞技之中。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所说的“体育管理”、“体育媒体与传播”、“体育新闻报道”、“体育器材设计”、“体育医学”、“体育咨询”、“体育心理”、“体育科研”、“体育公共关系”、“体育摄影”等。虽然这些领域吸引了许多人,成为了非常专业的岗位,但是他们并非直接参与竞技,而是工作涉及竞技。一个运动医学家主要是由医学院校而非体育院校培养。更多非直接参与的记者、媒体工作人员、摄影师由其他专业转入体育圈子。一些运动心理学专家更准确说是心理学家,他们不过是对竞技有兴趣才转行。如今伴随着机构化,许多非直接参与的竞技相关职业也需要接受培训,获得相应的证书或者任职资格才能胜任。这种划分对我国的研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当前仍然将体育和竞技研究的外延无限扩展,使体育具有了包罗万象的内容。缺乏明确外延或者无法准确划分边界,导致研究出现较多的随意性。

竞技已经成为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有人将竞技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挥向正确的方向,可能产生许多积极的效果,否则可能产生极大破坏性。我们不能强调其积极功能和价值而否定其消极影响。竞技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兴奋剂问题、暴力问题、猝死问题、公平竞争、运动损伤、非法获利、性侵害、男女平等问题、种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与社会问题有关联,使竞技成为社会这面镜子的反射。针对竞争性是竞技运动问题的根源,要以非竞争性的游戏取代竞争性的竞技的说法,作者明确表示竞技中的竞争并非经济领域的零和(zero-sum)竞争,而是每个参与者都从竞争中有收获。好的竞争应当充分展示玩的品格,竞争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自愿参与、遵循规则。竞争者可以对竞争的结果保持强烈的动机,但是胜负都应当不那么重要。这些表述对于修改锦标主义的价值观,无疑有很多的启示。不同人群竞技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各异,如青少年过早参与问题、过度竞争问题、过度规则化问题、过度使用导致损伤问题、如何调整竞技使之适应青少年的需要问题、过度专业化问题(项目单一、位置单一、角色单一)、教练员缺乏专门训练问题、来自外界获胜压力问题、过早退出竞技参与的问题、不同家庭经济背景导致的竞技参与不平等问题。围绕青少年的竞技参与,作者就列出了不下十个问题,有针对性为上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那么学校中竞技、社会中的竞技同样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问题,作者都尝试给出自己的解答,对国内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本书的第3、4部分与第2部分的框架类似,内容则分别涉及体适能和体育的详细信息。每一个章节的开始都有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最新发展动态,清楚告诉我们什么是体适能,达到什么样的健康指标水平才算是健康,针对不同的人群做出什么样的健身计划才是最成功可行的,从而引出改变饮食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当前美国的体适能项目有哪些,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什么是身体教育,什么样的竞技项目可以为学校所接受,哪一类的课程计划能够奏效以及怎样使体育课程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由资深专家进行编写,总能引发读者产生深刻的思考。

像体适能,我国通常翻译为健身或者健康,当翻译为健康之后许多人就理解为Health,于是发表很多文章探讨体育能否增进健康的问题。整个论题都发生了转移,还不知道谬之千里。体育的研究类似,在概念混乱的情况下所有对于体育的研究都成为空中楼阁、学术泡沫。以中国独有的理解来诠释“体育”问题纯属学术上的闭门造车。书籍第8章—13章围绕体适能和体育展开论述,帮我们明确体适能、体育的概念,项目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对美国体适能和体育的开展有了详尽把握。

第5部分包括第14章—20章,焦聚于体育的各个领域的开发以及已开发的新技术领域,阐述科学的学科原则来支撑竞技、健身和身体教育专业的发展,如运动生理学、运动机能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动作学习和动作控制、竞技社会学、竞技心理学、竞技教育学、竞技中的人文学等等。各章节介绍了美国竞技、体适能、体育学术研究的概况,以及奖金制度在各个学科领域下的贯彻,及进入该学科领域的资格。上述学科构成了所谓体育学的分支,对于渴望成为体育界精英的人来说,理解这些学术领域的贡献和发展概况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第6部分包括第21章—22章,主要是针对未来体育的展望和预测,将健康,娱乐和舞蹈领域领悟透彻,并将与竞技,体适能和体育领域相结合,这两章节可以带读者领略在未来什么样的体育服务对各类运动参与者是适合的。

作者的著作涉及体育领域的职业跨度大,从体育参与者的不同年龄段开始谈起,从不同的运动类型开始着手,在这本书中谈及19世纪中叶许多宗教教义抵制竞技,使游戏也几乎消亡。而美国的基督教徒捍卫体育和竞技活动,认为体育和竞技是塑造基督教推崇品格的有效途径和载体,从而推动了健壮基督徒运动(Muscular Christianity)。到19世纪末有组织的竞技开始出现并盛行,参与竞技的人数猛增,高校之间的校际体育比赛蓬勃发展,职业体育初露端倪。网球和羽毛球项目从欧洲传入美国,美国本土也发明出篮球、排球和垒球运行项目,并且这些项目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到了20世纪早期,真正的作为职业的体育开始出现。早期的体育职业包含了健身、娱乐、健康、舞蹈和竞技。美国业余体育联盟(The Amateur Athletic Union)、美国大学体育联盟(NCAA)建立起来。直到20世纪60-70年代,真正对体育进行学术研究开始在大学出现。体育研究大多在健康系、体育系或者娱乐系中进行。专家学者意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育社会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新兴领域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对体育和运动的学术研究倾向于被称作运动机能学(Kinesiology)或者锻炼科学(Exercise Science)。如果说早期体育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目的是培养体育教师,那么此后社会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成年人的健身、运动员的训练、竞技管理、心血管系统康复、以及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等等。通过对本书的研读,可以帮助读者把握美国体育和竞技以及健身发展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一个个的分水岭。

作为西方学者,塞登托普充分肯定基督教在美国体育和竞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1851年,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在波士顿建立。他们发起了一系列运动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1883年成立了基督教青年会的国际训练学校,也是后来美国春田学院的前身。该机构对美国体育、体适能、竞技运动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19世纪占据支配地位的哲学思想是“健壮基督徒”,这个思想将锻炼与健身与基督教的生活相兼容。身体和对身体快感的追求并不与成为一名好的基督徒对立。这种思想将一个保守的国度逐渐从清教徒兼职玩耍和锻炼的教规中解脱出来。也正是这种传统,美国体育界的一些领导人仍然是跟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跟宗教也是相互牵制。摆脱了宗教教规的束缚,锻炼与健身的教育价值日益被接纳。基督教徒是异于美国统治阶级的力量,为什么还能够支持异于统治阶级的观点而独立存在,一个自由,民主的文化社会里需要宗教的力量来支撑才足以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没有基督教徒当时的反对就不会有美国职业体育的出现,更不会有现在银屏里出现的高精尖动作让我们拍手称赞,大饱眼福。

3 启示

本书其中一个亮点之一是美国对儿童校外体育运动的一些参考,如主办者花钱买的一块适宜运动的场地,接受来自各个地区来的儿童,参与体育运动,以家庭为单位,可以输送多个儿童,其费用按家庭输送儿童的个数逐渐减少,公平的分组使得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运动,并且对家长也要求需要有一定的运动经验和裁判技术,可以在儿童的训练和比赛中充当志愿者,教练或者裁判。招生不以盈利为目的,主办者收取低廉的学费,需要负责儿童的安全问题并与赞助商取得联系,使赞助商为儿童提供鞋子和衣物,赞助商可以选取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种比赛,还可以提高儿童、主办者以及赞助商的知名度,这种一石三鸟的措举何乐而不为?若能将这种模式借鉴到我国儿童的体育发展,不仅可以渐进性地变革国内运动选材的窘境,且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加强人际交流,向实现终身体育而迈进。

倘佯于书中,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体育在美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美国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与中国的体育文化相比较,美国的体育精髓让我看来就是大众性。若让我对美国体育文化给予一个方向或者轮廓的概括,印象最深刻之处在于全民参与,设施的开放,机制平民化。这或许来自于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他们更懂得珍惜凝聚的力量,追求共同发展。曾经问过一位美国人什么是美国文化,他曾调侃的回答汉堡和慢跑(hamburger and jogger)。可见美国人对体育的热衷简直达到了与饮食无法分离的疯狂程度,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动特长和爱好,大强度运动不仅仅局限于年轻人,女孩子不至于矫情到不参加体育运动,就连残疾人在参与体育运动方面也是尤为可嘉的。美国在体育运动方面设施的开放也是令人震惊的,首先是社区的体育健身设备按照居住人口配备了相应的设施,且长时间开放;其次美国的学校等机关的体育设施都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享受体育设施带来的方便,设施先进种类齐全;美国的体育场馆除了训练和比赛外,其他都是对民众免费开放的。除了全民参与和设施开放是美国体育的亮点外,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有其机制的平民化,美国的各种体育比赛较多,每周几乎都有比赛,每个学生都有很多次当运动员的经历。

而恰恰是美国这个体育大国,同时也是金牌大国对于体育的理解,美国没有国家体育总局,甚至没有官方的管理体育机构,但是从小学到大学,体育都是重要的课程。体育都是各个行业组成协会进行协调管理的,运动员都是从各地选择出来的业余选手。奥运会上的美国体育选手,也就是在这种社区和私立学校的培养下,一级级选拔出来。他们到奥运会参加比赛的经费都要自己掏腰包。将国内与美国的这种选才机制进行对比的想法油然而生,无须在这里评价谁优谁劣,只能说不同的机制只适合于它适应的国度。

什么时候体育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什么时候体育课成为学校的课程?什么时候竞技由自由的玩耍变成制度化的游戏?竞技发展的社会背景什么?体育什么时间处于上位概念而在什么情况下又与竞技产生了分化?体育到底是通过身体的教育还是针对身体的教育?中国体育理论界面对纷繁芜杂的局面总是显得非常的慌张,缺乏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导致许多闭门造车的研究成果,其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的体育学术研究落后体育发达国家深远。目前仍然有很多体育教师在争论是否要将竞技运动踢出校园,仍然有学者无法理解“Education through physical”和“Education of Physical”之间的区别而混乱使用。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有自己的独立看法和见解。或许它不一定是作者原著的注解,或许原型的著作立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深刻。但对于读者而言,谓之作品的解读与分析,本来就没有绝对性,无须被阅读理解考试题目中所规定的答案订正。对于《体育、体适能及竞技入门》这样一本奉送给有体育知识背景和经验的内行人士来说,对本书的认知不能说是截然相悖,总能说为众说纷纭,甚至在有些分歧的观点上会出现分庭抗礼,甚有资深专家学者会怀疑后居者是否能领略书中的深意?然,我想说的是,根本没有必要灌输自己的想法给读者。或许他们会发问,其实他们还会思考,属于读者属于新生力自己的思维创造。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他人思想之上,应尽量维系在朗诵者的位置,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去如何解答,而不是告诉他们所谓的答案,因为学术需要格物致知,百家争鸣。

好书还是要与大家分享,好书自然不容忽略。目前塞登托普的这本著作已经被台湾学者许义熊翻译为中文,由于大陆与台湾在用语上的不同题目翻译为《体育、体适能及运动入门》。许先生翻译的年份是2001年,应该是第4版。如果不精通英文的读者或者找不到英文原著,可以查阅许义熊翻译、台南复文书局出版的中文版本。

[1]Daryl Siedentop.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Fitness,and Sport(8 edition.)[M].McGraw-Hill,2011.

[2]Charles Bucher.Found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McGraw-Hill,2008.

[3]Angela Lumpkin.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 Studies[M].McGraw-Hill,2007.

[4]Harold M.Barrow.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M].Lea&Febiger,1983.

[5]JERRY R.THOMAS,JACK K.NElSON,STEPHEN J.SILVERMAN.Research Methods in Physical Activity(Fifth Edition)[M].Human Kinetics,2005.

[6]Stephen K.Figler,Gail Whitaker.Sport and Play:a Textbook in the Sociology of Sport[M].Brown and Benchmark Publishers,1995.

[7]D.Stanley Eitzen,George H.Sage.Sociology of American Sport[M].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s,1982.

[8]Richard F.Mull,Kathryn G.Bayless etc.Recreational Sport Management(3rd edition)[M].Human Kinetics,1997.

[9]Wilbert Marcelus Leonard II.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M].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1984.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北京冬奥会我国短道速滑竞技人才培养的战略研究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