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村“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考证——兼论《太极拳论》的作者

2013-12-06樊艺杰樊艺勇王旭浩

体育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无极太极拳名师

樊艺杰,樊艺勇,王旭浩

(1.河南大学 武术文化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1;2.河南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3.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

博爱县唐村因为《李氏家谱》中记载的李仲、李信、陈王庭共练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共创太极拳而被众多史学家、太极拳研究者所关注。“未成功器,勿名师们”这句格言多次在博爱唐村或与其相关的地方出现,并且每次都出现在比较显眼的地方,不能不令考察者有所思考。我们研究了这句古语几个出处,结合千载寺深厚的文化底蕴,试利用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进行分析。

1 “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所见

1)在千载寺碑文拓片上所见。

据现有的资料,最早见到“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是在唐村村西北千载寺的《唐僧十力传碑》的拓片上,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原碑下落不明,所幸碑文拓片流传下来了,现在保存在博爱县唐村李氏十八世李立炳先生(曾任博爱农场纪检委书记)处。其碑文原文如下:

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

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惊武林。师曰:“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僧,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胜创先师之争□。

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题。

该碑是康熙丙申年千载寺住持普观根据寺内所存残碑重新撰写、刊刻的,李儒子其人的生平简介在碑文上记载很清楚,弘扬三教合一,可见其对当时的影响很大。《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对十力也有记载:“十力。唐僧。氏里师承不详。通《涅磐》、《摄论》。武德末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樟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1]。由此可证,唐僧十力此人确实存在,并为其生平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也出现在碑中,可见其在碑文作者心中有一定的位置,在当时当地有一定的影响。

2)在唐村的“拳谱”中所见。

2003年,唐村李氏后人为了能给续写李氏家谱提供更多的资料,唐村李氏家族理事会开会,动员各户翻箱倒柜,认真帮助查找收集包括碑文、地契、买卖文书等在内的各种资料。在第7组82岁的李立朝老人的上房——一个向阳的四合小院,据村中老人讲,此房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在门框上有一卷纸,外边的几层纸因年代久远,手一摸就碎了,里边的一些虽也很脆弱,但没有外边几层严重。在这卷纸的最里面有一本“拳谱”,正是在这个“拳谱”的封面上,左上角写着竖版的“拳谱”2个正楷的毛笔大字,封面右下靠中间有很显眼的两竖排,自右到左竖版写着“未成功器,勿名师门”8个正楷的毛笔字。该谱右边线装订,里面内容不全,部分遗失。纸张有点破烂,颜色发黄。里面写有《无极养生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长拳者一名十三势》及《十三势行功心解》、《太极拳论》、《打手歌》等。这些内容多与太极拳有关,字为行楷,字迹有工整的,亦有潦草的,还有涂改的。

3)在唐村的《六合枪神枪谱·心意堂》所见。

这本长约19 cm、宽10 cm的小册子,封面写着《六合枪神枪谱·心意堂》的拳谱,是繁体字竖排版、没有标点符号的枪谱。在其首页赫然写着“未成功器、勿名师门”8个大字,没有落款和日期。这本拳谱保存较好,上面的字迹很清晰,书中主体文字是黑色的繁体字,用红色圆点在拳谱字的旁边做标识,应为了后人阅读方便,加以标识的。

根据我们的考查,汉字的简化和整理及书写序列的横排始于清末开始提倡简化汉字之时。1935年上海有15种杂志试用手头字(300个)。不久,南京教育部也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324字),但是立即收回不用。民国前的中国人写字,一向喜欢写行书,行书中多半是简体字。简体字实际上存在已久,只是未被承认为正体。而汉字简化,一直到解放后的1956年才得到政府采纳实施。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估计《六合枪神枪谱·心意堂》应该是民国前后抄写的,后人为阅读方便,在字的旁边加上红色的标记。在这本拳谱的正文写着:“神枪正宗目录,三法梨花枪握要歌,应用字解,神枪八法,手腿身各有其法……”这本册子也是唐村在续家谱的时候,从唐村李俊襄的后人李成虎家收集到的。

4)在博爱王堡拳谱《王堡枪谱·王安民》中所见。

博爱县王堡村的王堡枪法,在冷兵器时代赫赫有名。据史籍记载“自王安民而后,出现了许多为国建功立业的枪法大师。如王堡枪第9代传人王霖苍,枪法绝伦,清嘉庆庚午年(十五年)佐获嘉县令熊公平宝丰、陕县诸贼,癸酉(十八年)年佐府(怀庆府)知府袁公御滑匪于修武。其弟王景苍也和王霖苍一起参加了清嘉庆(十八年)癸酉年佐本府(怀庆府)知府袁公御滑匪于修武的战斗。王堡枪第10代传人王椿年及其子王世臣,枪法绝伦,于清咸丰十一年随钦差大臣督办河南军务团练,毛公在归德(今安阳市)镇剿匪有功,赏六品顶戴。王堡枪第10代传人王万选于清咸丰二年随孙提督在湖南剿匪出力,赏六品顶戴。王堡枪第10代传人王克兴枪法绝伦,清同治八年佐河南巡抚兼提督李有功赏千总优先补用,赏戴兰翎,同代人王克恭枪法绝伦,于清同治元年佐钦差督办河南团练大臣毛公擒毫刘功,赏戴兰翎。”[2]这本《王堡枪谱》长32 cm,宽30 cm,现在保存在王景略老人的家中,是王景略老人依照原谱在1989年抄写的,原谱已毁。这本《王堡枪谱》是乾隆五十二年王安民编著的。“王堡枪谱”4个字写在封面的左上角,“王安民”3个字写在右下角,竖行抄写。在《王堡枪法》的首页,右上角竖行,写着“尊师格言”,正中间写着“未成功器,勿名师门”8个字,这8个字很明显比其它字的字号要大,左上角写着“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年十一月”在其下面写着“王安民恭録”,本册正文写有:神枪正宗目录,王堡枪源流序,枪势图,枪法精华歌,枪之用法等,后面写有跋及附记。

5)在唐村武学堂所见。

据唐村李氏十六世李广献(李广献生于 1933年,当过村中的会计,小学文化)老人讲,以前唐村共有4个武学堂,分别是心意堂、隆兴堂、群英堂、恒心堂。在每个武学堂的迎面墙上都写着“未成功器,勿名师门”8个大字,村中的很多老人都知道,在每个学堂,都写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这样类似对联的格言。笔者因考察《李氏家谱》的相关资料,曾多次到博爱唐村考察,我们询问村中50岁以上的多位老人,他们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2 “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评释

在唐村所见到的几本手抄本拳谱的封面上除了拳谱的名称外,最显眼的就是“未成功器,勿名师们”,为什么在这几本拳谱中都有记载着这样同一句话呢?并且在每个武学堂的迎面墙上又写着这句话呢?其有何深刻的含义或用意呢?

2.1 从博爱唐村的千载寺的文化谈起

千载寺位于博爱县唐村的西北部,原名“无极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440—450年。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因魏太武帝灭佛,于是更名为“无极庙”,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 453年)恢复旧称,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更名为“千载寺”。距今约1 940余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古时候千载寺规模宏大,由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无极殿、三教堂、禅道学舍、练武堂和碑林等组成。它的东邻是三圣祠又称三圣门,里边供奉着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先哲。再往东是太极宫,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等。寺南300 m,有个叫博鳌潭的小湖,人称伏羲观鱼潭,潭边有个周易祠,里边存放许多经书。这几个建筑群左右相连,统称为千载寺,共占地540亩,所以民间称之为“五顷寺”。这里应该是三教共融的地方,三教信徒友好相处,其中的石碑有:曹魏谋士徐庶的母亲亲笔题撰石碑一通,内有“汉失乱权柄,吾族河内行,草木进香咽,无极寺佛灵,故天下三分,故抗兵相加,强于取天下,尸骨遍野土,鼎乱何故焉,国患何益哉,解囊饰寺殿,祈求佛菩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①之文,考古学家认为,三国文物碑全国稀见,中国古代女名人的碑撰更为罕见,属国宝级文物。此外,寺内还有上文的《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北魏僧惠造像碑》、《洪洞移民舍善传拳功德碑》以及道家宗师王重阳、丘处机的撰碑,无极图、太极图碑、司马懿衣锦还乡寻根碑等。

而“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最早的记载就是在千载寺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上,在碑的末端记载有“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题”。碑文中的“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和“三教义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拳为民生。以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②的记载,可见其一生不遗余力弘扬三教合一,文武双修,同时告诫弟子学武不可为称霸称雄,而是要养生,尤其强调的是“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千载寺太极门前还树有金大定九年二月王重阳、丘处机游寺庙撰碑:“天下古汉传奇真教之胜无极寺庙首焉”(王重阳题)。“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释道儒三教之胜,养生之圣地焉”(丘处机题)。建于武定三年七月的北魏僧慧造像碑记。

通过以上考证可知,在千载寺里,三教共融友好,各施其事,各行其职,你敬你的佛,我拜我的神,不管是神是佛,总之对世人都有好处,神不帮我佛帮我,这可看作中国人传统的实用思想。

2.2 从儒家文化看“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在“道”与“器”相对的层面上来讲的。朱熹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与“君子不器”中的“器”意思相同,也即“指具有某种专门用途的东西”,意思是说君子为人处事应当有所贯通,不能像单纯的器物那样仅仅局限于自身[3]。也即是,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就有德能的人,本身是完备的,所以没有不能适用的领域,而不是仅仅为了成就某项才艺而失去了自我。“未成功器,勿名师门”即是说:在你没有成就某一方面的才能的时候,你不要说出你的师承,也就是你的老师是谁?进一步地说,即你没有成就大德的时候,游刃有余的时候,不可随便自报家门,就是说当你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么你一定是一个谦虚平和的人,你会更加尊重你的老师,知道做人要谦虚,因此你不会自高自大,妄自菲薄,目中无人的,也就更不会随便说出你的师门。我们的先圣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这样的圣人,都是谦虚的,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

“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符合儒家的纲常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俗谚讲,师徒如父子,也属于三纲五常的范畴。作为徒弟,要讲仁义、讲信誉,像尊敬父亲那样尊敬师傅,在你所学技能或武术“未成功器”的时候,就不要胡乱标榜你的师门,这样会使师尊颜面尽失,威信受挫。

“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在没有获得功名之前,不能向别人说出你的老师是谁。器,指容器,特指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言外之意即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你取得成就,也就是仅仅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就,在其它的领域里面,你还是可能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的,所以你还应该谦虚,再进一步说,武学深不可测,境界修得越高的人越宽容越平和谦虚。

2.3 从道教的文化看“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融合了道家的无为说,讲究低调处事,于无为之中达到无不为的境界。“老子哲学为‘阴柔的进取’奠定了理论的基础,而这阴柔的进取,包含在他对于物质的转化、人生态度、处事策略、治国方针和古往今来治乱兴亡的分析之上,其中体现了辨证的思维”[4]。因其“阴柔的进取”,不是阳刚激进的进取,所以其也接受“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的思想,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5]是说最高层次的人不会在意自己名声这些外在的东西,神化的人不求得到什么功利,高尚的人不会追求名声。就是说不是因为你“未成功器”才“勿名师们”,即使你成就了“功器”,因其“无为而无不为”,你也不应该说出你的师门,炫耀自己。若是接着这句话讲的话,我们用老子的话可能是“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得之,必固予之。”这种实用的思想,而不是埋下导火索引起争执。

2.4 从佛教的文化看“未成功器,勿名师门”

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便开始走上了崎岖坎坷的道路,曾经遭受到4次较大的摧残,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废佛、唐武宗禁佛、后周世宗限佛。特别是第3次唐武宗废佛,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采取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四月,敕祠部检括天下寺院及僧尼数。七月,下敕并省天下佛寺,对所留寺院与僧尼的人数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其余僧尼,皆勒令还俗,所有非保留的大小寺院,一律限期拆除,寺院财产统统没收。八月,武宗正式下诏废佛。这次对佛教的打击确实是十分沉重的,它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这次的佛教元气大伤,今非昔比,从此就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除了少数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外,几乎都是一蹶不振。这就是史称的“三武一宗”法难。佛法受到这4次打击,其损失是巨大的。故而,在佛教经过了多次的坎坷之后,产生教育后人的“未成功器,勿名师门”的感慨,佛教自一踏入中国,便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虽然“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不是其教义文化,但是,佛教巨大的包容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宽广胸怀也可以接受这种思想,即便是成了“功器”,也不要说自己的“师门”。其次,佛家讲究空,意为不执着的意思。执著,泛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固执或拘泥,或对某种事物追求不舍。“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要求弟子不要执着于师门名号,而放弃自己对“功器”的主观努力,使自己陷于虚妄的境界不能自拔。

我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个约束,没有这个理念,三教是很难共融的。在芸芸众生当中,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在没有成就没有功绩的时候,何必言自己的道门呢?如果有了功绩、有了正果、有了修为,人就不会随便说出自己的道门。“未成功器,勿名师们”是一种自保,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让人得到安静平和的力量。

3 “未成功器,勿名师门”对唐村一带习武群体的影响

唐村长期受千载寺三教合一的影响,“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其被写在唐村一带拳谱的封面和显眼的地方,成为博爱县唐村一带习武者的门规。我们认为,这也是唐村《李氏家谱》记载的十三势拳剑的武术,仅仅是家族世代相传而已,没有很清晰记载师徒传承的重要原因。

清咸丰二年(1852年)河南省舞阳县知县武澄清于该县北舞渡镇盐店获得一本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谱》,是武禹襄在同年去其兄武澄清处时所得或抄得的,在武禹襄亲笔拳谱中,《王宗岳太极拳论》后写有“禹襄武氏抄于豫署”表明《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抄写的。这本拳谱中,包括了《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歌》。

在太极拳起源的历史中,王宗岳也是一个关键的人物,“王宗岳,山西人,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王宗岳以教书为职业,衣食奔走于洛阳、开封两地,著有《阴符枪谱》。因此,可以推测王宗岳可能生于乾隆初年”[6]。这是唐豪先生对于王宗岳的考证,现在武术界基本认同这个观点。而在博爱县的唐村,也有一个王宗岳,在唐村、齐村教书。据村中的老人讲王宗岳是山西老家人,能记得王宗岳这个人是因为唐村中街“老大队部”的对面门框上挂有“武元杰第”的匾额,落款是“乾隆五十八年岁次门弟王宗岳敬赠。”“老大队部”人来人往的,所以记着这件事的人很多。这个王宗岳是乾隆五十八年(为1793年),这与唐豪先生的考证王宗岳相吻合,可惜的是这个匾额在文化大革命时当“四旧”给烧毁了,烧匾额的李太行老人现在还健在,提起这件事还后悔不迭,但是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谁敢不烧呢?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王宗岳拜李鹤林为师,跟李鹤林学习太极拳理论和太极拳,所以记下了这篇颇为经典的《太极拳论》,并在其首页写上自己的姓名,其余篇章均未署名。又因为唐村十二世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在舞阳开有盐店,所以王宗岳去舞阳盐店是很正常的事情。据李立炳先生实地调查,舞阳县北舞渡镇确实有唐村李氏的产业,直到全国解放,唐村李氏仍有人在舞阳北舞渡经营盐店,现在北舞渡镇还有“振德盐厂” 石碑,(“振德”是李永达的字)。

我们相信,武禹襄宗师没必要委托一个名不见传的小人物写这本经典的《太极拳谱》,以其自己的身份写这样的经典文字也是不会失身份的,即使不是拳谱,就以一篇散文来解释理解,其语句也是经典的,况且,武禹襄宗师习武是公开的,不是秘密进行的。同时,在光绪九年(1883年),武澄清(武禹襄宗师的哥哥,当时在舞阳做县令)加“跋”云:“右论不知创自何人”。又一次否定《太极拳论》作于王宗岳[7]。可见,当时武澄清县令应该是知道《太极拳论》不是王宗岳所著。我们认为,武澄清是不会随便乱说的,是有根据的。我们感觉到迷惑,是由于苦于没有证据,而唐村的这一事实恰好解释了这一切。还有人说是武禹襄宗师从他老师陈清平宗师得到的,为何赵堡和陈家沟均没有《太极拳论》,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是站不住脚的。

综上所述,“未成功器,勿名师门”是在千载寺三教合一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博爱县唐村一带的习武群体及其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唐村李氏的“太极十三式”也就是太极拳没有广泛流传而自成一家。而王宗岳在唐村教过书,跟李鹤林学习过太极拳,能得到老师的拳谱,所以,研究认为《太极拳谱》源于博爱县唐村。

注释:

①此碑已经残缺,留下来的字迹仍可分辨清晰,现存放在博爱县唐村千载寺旧址前的庙宇里。

②此碑的拓片现存在博爱县唐村李氏后人李立炳先生处。

[1] 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 魏美智. 风云叱咤王堡枪[N]. 焦作晚报·人文山阳,2007-03-17.

[3] 王海英. 论语一日一读[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6:94.

[4] 范曾. 老庄心解[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

[5] 马恒君. 庄子正宗[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6] 唐豪,顾留馨. 太极拳研究·王宗岳传[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175-179.

[7] 康戈武. 目前太极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EB/OL].http://acmilanzhu.blog.163.com/blog/static/10664356120 0721410530845/,2010-12-20.

猜你喜欢

无极太极拳名师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无极归一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