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高考——体育在线学术论坛网友讨论摘登

2013-12-06唐炎

体育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体质考试体育

唐炎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李传奇

(常州遥观中心小学 体育组,江苏 常州 213102)

赵岷

(山西大同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卫京伟

(洛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陈青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王成

(南京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3)

纪成龙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赵志荣

(洛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陆炎

(江苏教育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13)

张兵

(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体育高考“热议”的冷思考

唐炎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 200438)

2012年2月28日《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正式出台,明确将体育纳入高考,随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建议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考试成绩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同等分值。由于事关国人敏感的高考话题,该《办法》和“建议”很快受到舆论的关注。10月22日,教育部、体育总局等4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舆论普遍认为“个中意思就是推动体育纳入高考”并引发广泛热议。12月5日,教育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尚无计划将体育成绩计入高考分数。目前,“热议”在官方表态后已经散去,但纵观整个热议过程,可以明显感受到有一支不小的来自体育业内的力量在推动体育高考成为事实。同样作为体育业内人士,我深知体育进入高考后的“好处”,但从事理出发,我以为,体育纳入高考既无必要,也不可行,如若执意推动,将对学校体育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呼吁将体育纳入高考的意见认为,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计分,可以迫使学生、学校乃至家长重视体育锻炼,尽管这是一种现实条件下有些无奈的“倒逼机制”,但是不是就一定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却还有疑问。至少,从中考加试体育的情况来看,这种效果并不明显。熟悉学校体育的人士皆知,我国 20世纪 70年代末就开始了中考加试体育的试点工作,1993年原国家教委正式印发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试点工作方案》,但这么多年的试点下来,我们并没有看到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上升,相反,试点工作开展这20余年来,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却是在连续下滑。其实,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主要还是取决于生活方式,这里面的确包含了体育因素,但体育也仅仅是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营养、卫生、睡眠、环境等众多因素。把体育纳入高考,只不过强化了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要素,如果其他要素不能改善,“一发”又怎能承受“千钧”之重?说到底,当前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为体育问题,而是教育乃至社会层面的问题。因此,以增强体质为由将体育纳入高考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中国“应试教育”这么多年运转下来,已经成为一架裹挟能力极强的刚性“机器”,而现行高考制度正是这架机器的运转枢纽。凡是进入这架机器的学科,有谁逃脱了“应试”的命运?又有谁敢于离开“应试”轨道?事实是没有谁愿意“逃”,也没有谁敢于“离开”,进去了皆乖乖地按照应试的要求考什么练什么。体育如果真进高考,其命运必将与贵为“主科”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一样,指挥其运转的不会是什么学生素质的提升,而是考试的要求。看看中考加试体育后初中二、三年级的体育课就知道,仅仅为了得到只有其他学科一半甚至更少的分数,有谁还在乎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兴趣激发和技能发展,不都是围绕考试项目“课课练”吗!因此,将体育纳入高考,其学科地位虽然能“荣升”为主科,体育教师的福利肯定也不会再受到盘剥,但是,作为“应试的体育”对于学生而言必然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应试压力下进行的体育学习更难以有乐趣可言,“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模式也会使大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原本喜好的体育项目。这样的“体育”,是在“关怀”学生还是在“折腾”学生?这样的“体育”,是在“光辉前进”还是在“自断后路”?

第三,大凡填过履历表的人都知道,“体育”作为一项技能通常是归属于履历表中“有何特长”一栏的。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一定的标准前提下,有一部分人的体育能力总是要优于其他人的。换句话说,有的学生即使很积极地练习也很可能比不过有些不怎么练的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学校中才有“体育特长生”一说。其实,我国高考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额外加分。既然体育是部分人的特长,那么,体育纳入高考对那些没有特长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显而易见的不公平。这且不说还有那些身体有残疾不能进行体育活动以及身体有疾病不适合进行体育活动的学生。此外,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作为公共资源的高等教育,国家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努力放开考试准入资格,在此背景下,我们有什么理由将与身体条件直接相关的体育设置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道门槛呢?显然,在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的当下,体育入高考并不是适宜之举。

第四,针对体育入高考可能出现的公平问题,有支持体育入高考的业内人士认为,“高考考体育不是课程的评价考试,根本就是体育地位、体育意识的考试,……只要锻炼了就能拿到高分。”言下之意,体育入高考与学校体育课程的关系不大。如若真如此,这对本就艰难行进的学校体育课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既然考的东西不涉及对课程实施的评价,考得好与坏都与课程关系不大,这样的课程在现有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还能得到真正的重视吗?我们坚持了这么多年的体育课程改革还有希望开花结果吗?尽管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总还是在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如若真把“高考体育”与体育课程分离,可以断言,持续10余年来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将前功尽弃,甚至整个体育课程体系将会坍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课程的良好发展,体育学科地位提升从何谈起?显然,这对学校体育的长远发展来说,无疑是得不偿失。

第五,回到“考什么、如何考”的问题上来看,体育入高考也不可行。根据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设计,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向是进行“选项制”教学。也就是说,体育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需根据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来进行。由于兴趣的原因,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各不相同,如果按照正常的“学什么、考什么”的方式,具体考试内容至少会有近 20个类别。按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787.74万毕业生的人数计,平均每个省市将有25.4万以上考生,如果参照现有的“体育专业”各省集中考试方式,恐怕一个季度也考不完,即便是各省分散到地级行政单位进行考试,平均每个地级行政单位考生也将有2.37万人,如果天气、测试仪器、考官身体等一切情况正常,考试至少也要持续1周以上,其所带来的各种成本将远远高于现有的高考成本总和。显然,这根本就不现实。那么,统一并精简考试项目,或者只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或者如山东提出的将平时学习纳入考试计分等办法行不行呢?答案也是否定的。统一精简考试项目必然会造成上文说到的“脱离课程”的问题;只进行身体素质测试除了会造成更严重的“脱离课程”的问题外,还会存在与现有学生体质测试制度相重复的问题;将平时学习情况纳入考试计分根本无法保证其客观性。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考试,问题都是一大堆,体育根本就不适合也不必要纳入高考之中。

最后,我们再次强调,当前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的现实确实值得忧思,本着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责任意识提出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初衷”也值得肯定。但我们一定要清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是个系统工程,体育虽有责任为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服务,但仅凭体育一己之力根本扛不起“增强学生体质之大任”。将体育纳入高考,看似播的“龙种”,实则很可能收获“跳蚤”!

体育高考能提高体育学科地位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吗

李传奇

(常州遥观中心小学 体育组,江苏 常州 213102)

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呼声之所以强烈,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这一现实。而将体育纳入高考,利用高考的导向力量,直接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学生的运动行为进而扭转学生体质下降这一现状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体育界,强烈认同和支持的干预手段。不少体育界人士认为,体育纳入高考,一方面可以提升体育在学校中的学科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进而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稳步提升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对此两点,我却不以为然。

首先,体育的学科地位会因体育纳入高考而提升吗?固然,体育成为“高考科目俱乐部”成员后,由于高考分值的获得其身价自然会上涨,但其地位却不必然会提升,甚至可能下降。很简单,因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如果体育纳入高考就难免沾染上应试的风气,以考定学、以考定教,“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体育虽然是“挣分”的项目,然而要得到这分数却也是要吃些苦头、忍受些枯燥的。体育考试结束后,对学生而言,可能不是伴随考试结束而生发对体育的恋恋不舍之情,而可能是如释重负的感觉,然后将体育抛之脑后。就学校层面而言,体育考试结束后,恐怕体育也是要“节制”的了,因为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时间就是分数,分数就是未来,体育既然考完,时间自然应该让渡于其他科目。因此,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并不会因体育被纳入高考而提升,因为高考使体育由“生命的游戏”演变成了“分数的工具”,服务于高考分数的提升。从另一个角度看,课程的本质在于认识和把握世界,以运动学习为基本方式的体育课程,“在发展学生认识能力方面既与概念学习有相同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而这种以主体对身体的直接操作为特征的认识方式在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认识世界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价值”。(贾齐)可以说这才是确立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的根本,而在“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练什么”的影响下,体育将会更多围绕考试的几个项目和分数转,而真正忽略了自己在认知和把握世界方面的独特价值。从这方面讲,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是可能要下降的。

其次,体育纳入高考,可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进而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稳步提升起到引领和保障作用吗?体育纳入高考,学生的健身积极性固然会有所提升,但这种提升与其说是激发出来的,不如说是被迫的。高考作为一个指挥棒,很有可能会让刚刚步入正途的学校体育再度迷失,迷失在分数的海洋里,迷失在功利的追求里,迷失在分秒必争的数据里,迷失在心率与负荷交织的枯燥训练里。在分数至上的高考法则里,运动的快感是那么微不足道,运动所带来的自由感、释放感也将成为奢侈品,美好的运动体验面临化为泡影的危险,“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可能愈演愈烈。另外,体育纳入高考,只能保障学生短期内的体质健康,无法稳步推进和保障学生长期的体质健康。因为,体育纳入高考,本身就是一种“短视”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这种做法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自由、健康、持续发展,缺失了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学校体育又如何担负起促进学生体质稳步提升的重责呢。我们始终要明白,体质健康的维持和促进,不是靠一时或一个阶段的运动就能达成的,而是要依靠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或运动生活方式,而运动习惯或运动生活方式的养成根本上靠的是运动技术的积累以及发自内心的对于运动的热爱即运动兴趣,当技术缺失,爱的体验又没有生发,我们还拿什么去养成运动习惯?因此,要持续稳步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我们需要做的一是让学生喜欢玩即培养运动兴趣,二是让学生能玩得起来即传授一定的运动技能。相对于体育纳入高考,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去贯彻和落实好已有的政策和制度,认真总结和实践多年来课程改革所形成的经验和做法,以及逐步建立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最后,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因为个体的生长受到遗传、饮食、医疗卫生、审美观念、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现在多数人把这样一个系统性问题转化为一个体育问题,即体质下降因为运动不足。实际上这种简单的转化是不利于学生体质问题的真正解决的,因为这种简单的转化,一方面加重了学校体育的负担,影响了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自由生态。另一方面转移、缩小甚至遮蔽了真正解决问题的视野和途径。比如肥胖问题,本质上是饮食问题;再比如视力问题,本质上是用眼卫生的问题;而长跑猝死,更多是生理病理因素。固然,学校体育工作应该加强,因为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的改善确有直接效果,然而学生体质问题的解决绝非学校体育所能独立完成之事,学校体育无法承受之重。如果硬要学校体育承受,那么学校体育终将变质。

学生体质能考出来吗

赵岷

(山西大同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首先,体育纳入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最终的结果就是和今天的中考体育测试一样。

从根源上讲出现学生体质下滑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多年实行的考试升学制度,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直接将学校变为应试教育的机器。应试教育最终的绩效检验就是学业成绩,高分者一步登天,低分者被淘汰。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一所学校所有教学活动的最终指标,也是决定学生人生走向的一道闸门。因为体育成绩不计在高考分数当中,因此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不重视体育也是实情。但将体育加入到高考当中就能提高其重视程度吗?实行多年的中考体育测试结果如何?如果考试真能解决初中生的体质问题,那么今天高中生的体质就不应该成为问题。因为当年他们都是经过中考体育测试升上高中的。

今天看来中考体育测试只是将全面的体育教育变成几个单项的体育锻炼,绝大多数初中教师在初三年级的体育课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想尽办法推动中考体育那几项测试内容,而对发展学生身体的其他基本素质置之不理。身体是一个综合体,你只注意几项锻炼根本就提高不了学生的整个体质,所以到了高中身体素质又下来了,那么只好再进行高考体育测试,高考之后呢?大学之后呢?一个民族的身体素质的提高难道仅仅只能寄希望于考试吗?

第二,体育高考是功利主义的表现,可能具有短暂的适用性,但无助于长远发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20世纪末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获取特定的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硕士生、博士生却出不来一位世界级大师级人物,每年发表那么多的科研论文却无法步入科技强国之列。这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我们一直在以功利主义做事,体育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教育能掌控的只是教会学生们如何锻炼,培养起他们的锻炼兴趣和爱好,使学生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后还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从而在宏观层面上构建起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体系。但是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却只注重眼前的成绩,单纯的成绩考评结果只能是进一步扼杀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失去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虽然体育高考可能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的体质,但根本无法保证构建起学生长远的运动兴趣。短期的功利主义无法改变长期的身体成长,但却可以毁掉一个学生一生的运动兴趣。

第三,体育高考是实用主义的扩展,但在操作层面上困难重重。

学生身体素质是一个综合体系,任何考试体系只会选择其中一段进行测评,而这种考察本身就缺乏客观公正性,会给学生一种误导,只选择那些考试内容来进行锻炼,容易出现短时性、突击性和片面化的结果。体育高考设置会直接影响到初、高中体育课的整个课程体系。高考设置思维是应试思维的一种延续,考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人的所有问题。高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将最终会形成一种风潮,今后高中体育课老师和学生只进行高考体育锻炼内容的教和学,而其他基本素质技能都不再训练。如果考体能类项目,则技术内容必然被排斥;如果考技术类内容,由于项目较多,选择将会出现难度。而且容易出现偏科问题,起不到真正锻炼的效果。高考体育测试难度较大,人为因素较多,很难做到公平公正。而且还可能会滋生一些高考体育突击培训机构,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秩序。体育考试会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实质上是劳民伤财,今天各地区中考和高考的情形都可以看出,高考需要场地、需要人力、物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身体素质差异较大,北方南方地理气候差异巨大,相用一种通行的考试方式去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

学校体育的迷局高考能否破解

卫京伟

(洛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学校体育病了,且病的不轻,从小学到大学,从学生体质到技能教学,从偏远农村到繁华都市,均有程度不等的各样症状。病因则有人说是教育的问题,有人说是体育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国人观念的问题。有病看病,理所当然。处方也多种多样,有主张保守治疗者,有主张综合手术者;有主张回归传统者,有主张效仿西洋者,土法、洋法、古法、今法无所不有。

2012年10月底,国务院转发《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加之此前几年间就有“两会”委员不断有将体育纳入普通高考考试科目的提案以及山东等地高考体育测试的初步尝试,体育纳入高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支持方以为造成学校体育现在困局的主因就是高考,在新的指挥棒的强力指引下问题将迎刃而解,至少也算得上以毒攻毒的妙法。反对方则以为此举徒增学生负担,且加大了不公正的变数,不仅医不好学校体育的病体,连高考恐怕也要给连累了。一时间众声喧哗,支持和反对的声音难分高下。

其实,体育入高考有一绝佳的对象可供观摩——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尽管高考从各方面看都绝非中考可比,但中考体育遇到的难题和收获的经验或许会给高考一些参考。有意思的是,人们对中考体育的评价也有较大分歧。中考体育从1979年开始初步探索,中间几经波折,到1998年得以全面铺开,至今已有30余年的历史了。肯定者认为中考体育使各方积极性高涨,学校体育软硬件得以改善,教育各环节得以加强,体育老师的地位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体质下滑势头得以遏制,中考体育利多弊少。否定者则认为中考体育的负面效应也很突出,比如功利化严重、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负担加重,且考试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中考体育得不偿失。

学校体育和高考均是牵涉利益众多的复杂系统,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两者叠加一起更是盘根错节,如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眼见体育入高考已成一场迷局,千人千口,众说纷纭,此情此景下,能否借助其它领域开阔思路,比如围棋对弈的思路能否对破解学校体育的迷局有所助益呢?

围棋乃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围棋虽小,却内涵丰富,自古以来人们从围棋中体会出人生社会的道理,所谓“散木一枰,小则小矣,于以见兴亡之基;枯棋三百,微则微矣,于以知成败之数(宋·宋白《奕棋·序》)”。其博大精深的棋理常辐射于政治、战争、管理、商业等领域。围棋固然不能直接作为制定政策应对民生的工具,但“因棋说法”,大道相通,围棋或许能为体育入高考之事提供思想上的启发。

大局观。下围棋要靠棋手整体构思、布局和运用子力的能力取胜,要求在整个对弈过程中都要有“一盘棋”的意识,要有大局观。学校体育问题的解决,必须有系统整体的思维,不能单从体育论体育,从体质论体质,要把学校体育问题放在整个教育、整个社会和整个改革大局的发展过程中去解决,要有彻底解决的勇气和长期治理的决心,这是解决学校体育问题的起点。

“大场”、“急所”与“定式”。先下“大场”、“急所”是下围棋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大场,是指能扩展己方地盘、外势并限制对方发展的着棋点。所谓急所,即攻防中紧要之点,对局时若不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急所,顷刻间就可能攻防倒置陷入苦战。学校体育问题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近年来青少年体质的持续下降(当然,也有专家对此结论持不同看法;此外,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究竟负有多大责任也是一个需加探讨的问题),而青少年体质关乎着民族的未来,是不容置疑的“大场”。体育入高考的预案牵涉到高考制度改革,而高考制度在整个社会制度体系中,又处于纵向和横向的多方联系中,“高考与升学、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涉及到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牵涉到每一个家庭、孩子,不仅是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范光基《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现代高考改革的启示》)。因此,体育纳入高考的改革方案就成为摆在主事者面前迫不及待不容推托的“急所”,须直面解决的难题。它之所以难,还在于它并无“定式”可依。所谓定式,指围棋对弈中的固定程式,一般指在角部接触中,双方依据前人的实践和理论走出的彼此均可接受的两分变化。体育入高考乃是一全新的问题,没有经验可以参照,如前所述,即使实行30余年的中考体育,人们也没有形成共识,难以提供有力的正向参考。另一与高考和体育相关的实践,是高考的体育加分政策,它能对体育入高考提供帮助吗?多年来高考加分的实行也是乱象频生,2002年河北省80名假三好生案、2004年西安市192名假二级运动员案、2006年湖南省上千特长生舞弊案就是明证。看来一锅乱粥的高考加分也难以给体育入高考切实的帮助。当然,无有定式只是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体育入高考看来注定是要在雾霾重重中破障前行了。

主动与隐忍。下围棋讲究争取主动争取先手,宁失数子,勿失一先。面对学校体育的困境,是主动研究对策采取措施,还是消极怠工、无奈等待,效果将大为不同。从近期自政府至民众的热情参与看,即使是意见各殊,也足以证明各方的动力十足,这是否预示着解决问题的契机的到来?此刻再因畏惧心态以各种借口而无所作为,或以其他各项措施的名义为幌子,对关键的制度性问题推三阻四,就免不了有“懒政”的嫌疑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敢于打攻坚仗,敢于啃硬骨头,要采取主动不失时机地推动学校体育的重大改革。

主动出击并不意味着盲目争先。一味争抢先手,不懂行棋的内在规律,争先而不得法,反成被动落后的局面。在围棋盘上,隐忍待机是处理复杂局面的一种重要策略,这不是消极无为,而是在条件尚不成熟时,绝不强行攻击,而是花时间长考,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和计算,积极创设有利的态势和条件。行棋贵乎严谨,严谨取决于多方智慧的汇集,相对于复杂的现实问题,主事部门也不是万能的,其知识总是有限的,政府知识的有限性和专用性决定了政府理性的有限性,怎么办?只有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多方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可以是听证的形式,也可以是向全民公开征求意见和讨论。妄称专家,遽下断语,自以为是,只能断送解决问题的良机。

专业与业余,妙手、恶手与试应手。某手棋该如何下,是占地还是取势,是攻还是守,虽难说绝对,但依据棋理总有个一般分寸,超出分寸太远就成为“恶手”。业余棋手出些“恶手”难以避免,但专业棋手“恶手”频出恐怕连自己也难以原谅了。“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宋·张拟《棋经十三篇》)。对于学校体育的主事者,要加强责任心,加紧细密严谨的调研,避免“恶手”和“随手棋”。落子无悔,适当的试应手是必要的,但绝非无理智的胡闹,也绝不是像抓阄那样的纯粹碰运气,更不是拿万千民众当试验品。对于牵涉广大民众利益的高考制度,随手试错的危害是显然的,专职主事者不可不慎。

避免“恶手”、“随手”就要提高棋子效率,一局棋的胜负其实就是棋手效率的比拼。但相对于提高效率,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避免效率不高的棋,即相对于追求妙手、神手,更应防范“恶手”、“随手”。韩国棋手李昌镐的每一步棋也许只能得7分,但因他效率特低的棋很少,总的效率高,往往赢得最后的胜利。解决学校体育的问题,是两利相权取其重,还是两害相衡取其轻?是重在趋利,还是重在避害?答案应该是后者。缺乏专业精神和功夫,受虚幻的辉煌前景诱引,“随手”连连,盲目采取不适当的策略,必然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当政者不得不深思,严加防范。

平常心。下围棋需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解脱想赢怕输的包袱,将自己的应有实力在棋盘上尽情发挥,积极稳妥地争胜,最关键是依棋理去下棋,而不被环境和外在压力所左右,这里需要冷静的自控能力。围棋不是想赢就能赢的,问题也不是只有美好的愿望就能够解决的,患得患失会失去平常心。要想保持适度的可控制的压力,学会调整心态极为重要,调整心态从调整目标开始。按控制论,对于大部分的目标控制,人们并不是把事物的可能性空间精确地缩小到某个唯一的状态,而只是把可能性空间缩小到一定的范围就达到了控制的目的。学校体育的问题不是简单的是或非的判断题,简单的肯定和盲目的否定都是危险的。我们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方案,奢望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甚至永远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家都能认可的方案,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公认的方法和程序。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要做,而是顺应事物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依棋理行棋,依事理行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青少年体质问题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体育纳入高考却不是一定要实行的方案,但对这个方案的详加论证则是一定要进行的。高考能否破解学生体质和学校体育的迷局或许难说,但体育入高考讨论引发的持续关注,则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难得机遇。紧盯大场和急所,凝聚智慧,冷静长考,全盘筹谋,精心策划,应对专业,主动出击,以平常心对待业已形成和即将到来的复杂局势,或许学生体质及学校体育迷局的破解,指日可待。

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

陈青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体育高考制度是一种外力。这种外力的作用是促进内在变量产生变化的因素,特别是在一种强制的外在力量作用下,可以有效地打破原本封闭的系统,使之重新焕发活力。体育高考制度的出台必将促进学校、学生和家长尊重体育教师、重视体育课、关注课余体育锻炼,使学生健身状况得到好转。当然,外力只是事物产生变化的因素之一,最重要在于内在因素主动、积极的变革。只有学校、学生和家长真正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育的功能,将体育真正纳入学习、生活方式之中,体育活动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行为,体育高考的目的才能达到。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

即使将体育纳入高考,也许对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影响不大,不会轻易改变原有的运行轨迹和惯性。应该对学校教育、学校体育进行深入改革,真正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特别是高考制度,国家应该尽快启用以综合素质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

学校体育的改革,应着重做好以下5方面的工作:第一,切实实施对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培育,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意识,进行责任行为的评估,使他们爱岗敬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实现学校体育总目标。第二,切实通过体育教师专业化建设,强化体育教师的职业独立性,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有尊严地执教,亟需消除在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的职业歧视。第三,切实完善学校体育的课程标准,构建一套适合学校的学校体育课程教材体系,而非仅仅借用竞技体育和游戏内容。第四,切实上好体育课和进行激励式考核,将体育课和考核建立在体育活动兴趣激发、体育爱好培养、健身手段掌握、终生锻炼习惯养成方面,而非仅仅局限在体能、技术达标层面。第五,切实通过科学合理的高考体育课目设置和科技化的实施手段,避免走形式、人为操纵、冒名顶替等现象发生,避免可能出现的应试型学校竞技体育。

因此,在各种运行机制尚未健全、操作环节未成体系、试点未得成效之前,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高考的实施一定要慎之又慎。

不能用形式主义对待体育和体质

王成

(南京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3)

体育进高考,如同早操点名,课外刷卡,“形式”大于“内容”,“强迫”胜于“真心”。长跑猝死,就取消长跑,难道交通事故,就得取消交通工具,日后人人步行?人们对体育的知行有所偏差,对体质的下降关切忧伤,就得用“一刀切”的方式统统借助高考的“杀威棒”?体育进入中考已多年,效果如何?这本身就是对以“考”解决问题的强烈讽刺。高考残酷,教育应试,体质的问题恰恰是由于教育的现实和高考的残酷所造成的!既然这样,为何还要让已经被“折磨不堪”,已经远离“体育”的本质的体育还要跳入这样一个“火坑”?

让学生从教室里走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从“素质教育”的口号中脱离出来,奔向理性、欢快的自由之路,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体育锻炼,远比用高考的指挥棒来强行驱使有效的多,合理的多,也现实的多。用哲学武装头脑,用音乐陶冶心灵,用体育健全人格,先哲早有预见,难道我们还要继续走进无知无畏的一系列“改革”、“试点”、“测试”中吗?

应试解决不了学校体育的问题

纪成龙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在分分必争的应试教育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将体育纳入高考后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盛景,学校体育必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但应试教育的这种只重目的不重过程的选拔机制一直被人们所诟病。虽然应试教育的弊端有种种,但它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论身份贵贱、地位高低,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参考的机会和权利,统一是为了公平,公平也是应试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真正目的。那么体育高考该考什么?现实中每个学生喜爱体育项目不尽相同,体育高考项目怎样才能做到统一,统一项目后学生还有没有空暇去发展个人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只重视成绩不重视过程的应试教育已无数次告诉我们,如果把体育纳入高考,体育课难免会沦为千篇一律的应试项目的操练。体育课可能重视,学生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也相应增多,但是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也将遭到扼杀,学生们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不但不会被遏制反而会变本加厉出现。体育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更不能重蹈应试教育弊端的覆辙,学校体育也不能通过考试来解决,考试也解决不了学校体育的问题。

考试不是一切,更不是教育的根本。考试只是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在现实中我们遇到矛盾遭受挫折都是常事,我们不可一遇到问题棘手难解就联想到考试,如果照此逻辑是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医疗保障问题、房价高居不下的问题都应该通过考试来解决,人人都通过考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岂不可悲可笑?关键是通过这些考试,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改善学生体质问题,通过体育高考的手段不仅治不了本,还有可能引发扼杀学生的运动兴趣,将学生拒之于体育的大门之外等更多严峻的问题。

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有许多工作要做

赵志荣

(洛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顾明远先生认为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就是想逼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抽出时间参与体育锻炼,但需要加强“锻炼”的岂止是学生,包括学校、教育理念甚至整个社会,都缺乏“锻炼”。这一语真是直击问题的要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不良状况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多方进行努力,如果我国的教育制度、学校和家长的观念不发生改变,学校体育不管如何改革,仍然会难逃尴尬境地。

目前世界上高考加试体育的国家还不多,像韩国、日本、俄罗斯均没有把体育列为高考考试科目,但学校体育却搞的有声有色,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也明显好于我国。可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是不是纳入高考评价体系是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于学校体育工作如何去实施。韩国、日本、俄罗斯是如何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我们能不能借他山之石,想一个长远之计。韩国体育课程球类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日本重视体育课和运动会,强制和奖励措施都做的非常好;俄罗斯体育教学比较注重趣味性和持续性。这3个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学校体育很受重视,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良好,比较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运动快乐体验,这也正是我国学校体育所欠缺的。

法国是一个把体育纳入高考科目的国家,体育作为一门主科,占总分的10%。法国中学生的体育成绩以高中最后一个学年的平时成绩为主要依据,包括有体育课的成绩、竞赛的成绩和上体育课的出勤率等。学校的体育考试项目分为田径、体操和游泳三大类,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一类。如果我国像法国那样把最后一学年的体育成绩也作为体育高考成绩的一部分,高三的体育课开课倒是真能得到保障,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也会比较丰富多彩,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运动快乐体验也能有一定体现,对学生体质健康也将会有比较长远的影响,但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对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要到位。如其不然,学校有了评定学生成绩的自主权,难免会不管学生做的如何成绩都非常优异,只会导致新的“形式主义”的滋生。

总之,要想根本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仅仅是把体育纳入高考评价体系这么简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国家、学校、家庭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起来,使学生有时间锻炼、有兴趣锻炼、有地方锻炼,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才有根本解决的希望,否则,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解决仍将遥遥无期。

体育服务于生活而非健康第一

陆炎

(江苏教育学院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13)

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呢?杜威曾经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学生的需要。人活着,总想活的更好。教育能够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健康,看上去很写实,实则是一个务虚的概念,它在更多的时候理解为身体机能、状态的一种平衡,我们不能贸贸然说体重50 kg就是瘦,70 kg就是胖,或者是800 m跑3 min健康,跑5 min不健康,等等。而“生活”却是一个相对务实的概念。按照杜威的理解,生活应当是“生存”而“活的精彩”,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不能断定,“健康第一”是否绑架了学校体育,让体育承载了如此的重负,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生活第一”可以让学校体育轻松前行。

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自我展示的需要、自我健康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生存技能的需要,等等,恰好我们的体育项目是可以提供这些服务的。那就让体育为这些生活的需要而服务吧!

体育服务于生活,而非健康第一,这应当成为“将体育设置为高考科目”之后的走向与学校体育自我本真的存留。这些如若处理不好,一味的欢欣鼓舞,高歌猛进,“将体育设置为高考科目”,恐怕真会陷入一种自我“阉割”的地步了。

摆脱体育高考的神秘性

张兵

(盐城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我国体育进入高考的政策出台,可能多少与高考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有关,因为高考的轻微变化都可以拨动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心弦”,体育进入高考则可能使得他们重视学生体质发展。这实质上是承认,体育进入高考的本质意义在于发挥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

如此看来,体育进入高考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带动和引领中小学体育发展,就必需首先改变该政策的功利性,强调学生体质发展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将高考体育评价变为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质发展的一部分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每一阶段,以此形成和发挥高考评价对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而当体育进入高考掩盖了体育教育应有之义,忽视学生体质发展的主体性、长期性、连贯性,脱离学生体质发展规律的规制,那么其现实效用是值得怀疑的;而且极易走入“源于功利、又走向功利”的怪圈,不仅无法达成推进学生体质发展之目的,甚至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增加社会发展成本。因此,摆脱体育进入高考的神秘性和神圣性,遵循体育发展的基本逻辑,冷静而客观地审思学生体质下降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才有可能从某些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高考对体育的推进效用。

猜你喜欢

体质考试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