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仿真试验平台的动车组枕梁优化研究

2013-11-21张相宁等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综合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动车组

张相宁等

摘要:文章针对某动车组枕梁在进行疲劳试验时出现了裂纹的问题,从材料、设计、生产工艺、试验各个方面对枕梁出现裂纹的原因进行分析。借助ANSYS软件及探伤检查等方法,对枕梁进行了优化设计和工艺控制,优化后的枕梁顺利通过了强度及疲劳试验。

关键词:仿真试验平台;动车组;枕梁优化;疲劳试验

中图分类号:U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9-0026-03

1 概述

高速舒适的动车组给旅客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向各零部件提出了更高强度和寿命要求。枕梁是车体底架与转向架连接的重要部件,受力较大,承担全车的重量,并通过心盘将重量传给走行部,若在列车运行中出现裂纹以至断裂,将出现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证枕梁的设计及制造质量,相关标准明确提出了在满足静强度试验要求的同时,要满足疲劳试验1000万次的要求。为适合城际和干线铁路低成本、制造简单的要求,某动车组采用了焊接结构的转向架枕梁。但在疲劳试验进行到711万次时,对枕梁进行磁粉探伤,在枕梁上盖板折弯区域距外边缘约110mm处出现了10mm长度左右的

裂纹。

2 裂纹原因分析

2.1 枕梁材料原因分析

枕梁采用铸件与钢板组合焊接而成,枕梁两侧端部的适配器为铸件,所用材料为G20Mn5;枕梁中部采用钢板焊接箱型结构,钢板材料为Q345E。抗蛇形减振器座为铸件,所用材料为G20Mn5。牵引销为铸件,所用材料为C级钢。各零部件的力学性能如表1。

枕梁试验结束后,切割了裂纹区域部分材料进行了材料力学性能、工艺性能检测和化学成分检测,发现铸钢件中S、P含量比标准中略高,对材料的焊接性能造成一定影响,另外由于未提前对枕梁进行射线探伤,不能确定深层材料中是否存在微裂纹。

2.2 仿真计算原因分析

2.2.1 计算方法。完成转向架枕梁三维设计之后,为了验证结构的安全性,采用有限元法,应用大型通用工程仿真分析软件ANSYS-Workbench进行仿真分析。计算中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离散时采用三维实体单元solid 92。该枕梁及与其配合的减振器座、牵引中心销、抗侧滚扭杆和连接紧固件的总体有限元结构离散图如图1所示,整个模型共离散成185510个实体单元,341972个节点。螺栓与枕梁、减振器座、中心销之间采用接触单元,以模拟其之间的装配关系。

2.2.2 边界条件。为尽量模拟真实的情况,在仿真计算时对枕梁相应位置施加一定的位移约束,具体位置如图1所示。在仿真计算中,在空气弹簧座部位施加垂向载荷,横向载荷分别施加在横向止挡座和空气弹簧座上,对中心销施加纵向冲击或牵引载荷,抗蛇形减振器在螺栓孔处施加纵向载荷。

2.2.3 载荷计算及工况。计算载荷及工况依据标准TB/T2637-2008《铁路客车转向架构架、摇枕及摇动台》(以下简称TB/T2637-2008)和UIC615-4《动力车-转向架和走行装置-转向架构架结构强度试验》(以下简称UIC615-4)。

2.2.4 计算结果。枕梁的刚度用其在刚度工况下枕梁的垂向变形值来校核,计算得到枕梁的变形最大值约为0.31mm,位置为枕梁端部,见图2。

由表3和图2、3、4可看出,在各载荷工况作用下,枕梁上的最大当量应力值均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虽满足强度标准要求,但最大应力仍较高,且上盖板与下盖板组成比较刚度不协调,造成上盖板折弯处变形较大,适配座与中间箱型结构比较刚度不协调,造成上盖板拉应力较大。

2.3 工艺因素

北美铁路协会AAR的统计资料表明,铸造缺陷是摇枕在运用中发生疲劳裂纹的主要原因。枕梁的制造工艺与其出现疲劳裂纹现象密切相关,对材料进行了化学成分检测之后,对焊缝也进行了检测,焊缝存在微裂纹,也存有少量未熔合、气孔等缺陷。

2.4 试验因素

枕梁静强度及疲劳试验在电液伺服疲劳时试验台上进行,枕梁的静强度试验包括超常载荷试验和运营载荷试验,超常载荷试验载荷包括模拟直线运行试验载荷、模拟曲线运行载荷试验、调车冲击(5g加速度)载荷、抗蛇形减振器载荷。运营载荷试验载荷包括模拟直线运行试验载荷、模拟曲线运行试验载荷、抗蛇形减振器载荷。枕梁的疲劳试验包括模拟曲线运行载荷试验、驱动载荷试验。

由于试验期间未对枕梁疲劳试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枕梁出现裂纹后对疲劳试验工装进行了检测,发现某螺栓有松动现象,在试验时易导致枕梁发生较大振动,增加了枕梁出现裂纹的概率。

3 枕梁优化方案

3.1 对枕梁料进行严格控制

首先对新枕梁原材料进行了多项材料性能检测及射线探伤,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均无问题后,开始进行加工。每项加工工艺完成后按标准进行超声波探伤或磁粉探伤检查。

3.2 设计方案优化

改变原枕梁为上盖板与筋板相连的结构,改为下盖板与筋板相连的结构,利用ANSYS软件进行了刚度计算:优化后的枕梁刚度比原枕梁刚度更为协调。

完成静强度计算后,采用疲劳应力因数对枕梁结构的疲劳强度进行校核,参照ORE B12/RP17(82)提供的钢材疲劳极限图,利用模拟运营的各个载荷工况分别对枕梁关键的22条焊缝的应力因数进行分析,只有一条焊缝的应力因数为0.791,应力等级为中级。其余各关键部位应力因数均小于0.75,应力等级较低。

3.3 工艺优化

考虑到在加工枕梁上盖板的折弯时,枕梁材料内部容易出现微裂纹等多重因素,取消了枕梁上盖板的折弯,降低了工艺难度,同时对所有的焊接接头按EN15085标准设计。在对新枕梁进行焊接之前,对作业环境进行了清洁,彻底防护有害灰尘、金属粉、油脂类以及湿气,并采用专用检测模具对物料进行了严格的检查,以保证装配尺寸,避免未焊满、余高过高、焊缝有效厚度不足等问题,另外用不锈钢丝刷打磨待焊部位,清除了氧化膜。在严格按照图纸规定的焊接方法进行焊接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焊接质量:如在用砂轮机清根和清除焊接缺陷时,保证焊接部分不被油脂等污染;使用等离子进行表面切割,充分去除表面氧化物;注意弧坑部的填补,若出现弧烧必须进行重新焊接。

焊接完毕后,对焊缝区域进行了高速打磨,并进行了RT探伤(射线探伤)检查,若有缺陷再进行焊接修补,然后重新进行RT检查,直至合格为止。

3.4 试验优化

在对新枕梁试件进行静强度与疲劳试验期间,多次检查试验状况,保证试验期间试验台及其工装无问题,无螺丝松动,保证了测试数据的正确性。

4 结语

从材料、设计、生产工艺、试验各个方面对枕梁出现裂纹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枕梁进行了优化设计。经ANSYS软件验证,新枕梁强度比原枕梁大幅降低,满足相关强度及疲劳标准要求后进入采购生产制造周期,在关键阶段对物料和焊缝进行探伤检测,保证了新枕梁的生产质量。经过上述优化方案,在静强度试验中新枕梁的应力值远小于许用应力,且在1000万次的疲劳试验未出现裂纹,顺利地通过了型式试验。

参考文献

[1] 萱士鸿.25T型客车车底架枕梁结构的改进[J].机械

工程师,2007,(5).

[2] 动力车-转向架和走行装置-转向架构架结构强度试

验(UIC615-4)[S].

[3] 铁路客车转向架构架、摇枕及摇动台(TB/T2637-

2008)[S].

[4] 动力转向架构架强度试验方法(TB/T2368-2005)

[S].

[5] 王丹丹.转K6转向架摇枕载荷谱测试与疲劳寿命评估

[D].北京交通大学,2007.

[6] 任良军,韩志卫,胡寻新.300km/h动车组枕梁、牵

引梁三角补强焊接工艺[J].机车车辆工艺,2011,

(3)30-31.

基金项目:铁道部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2J003-C)

作者简介:张相宁,男,河北辛集人,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轨道车辆仿真计算。

猜你喜欢

动车组
动力集中电动车组综合控制柜热分析计算
高速动车组调试故障研究
动车组列车和传统列车有什么不同?
“湖南造”首列CJ6动车组上线运营
首列WiFi全覆盖的和谐号动车组 上线运营
A Glance of China High Speed Train
“熊猫动车组”获量产资格
乘动车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