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前辈致以崇高的敬礼——读《砺兵》

2013-11-16卢奕

海燕 2013年5期
关键词:杨先生小山大庆

□卢奕

当代中国小说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面貌。如同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多元化转型一样,热爱文学的人有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他们各自以自己的蓬勃旺盛的精神创造着自己的私人化的写作风格。众多作家以自己的独特思维创造出追新逐异、恣意忘形的作品。在这样的文学潮流中,我们读到杨海磊先生的《砺兵》。这部小说采取素朴的白描手法,以传统的讲故事模式,将生活面貌以不加矫饰和浮夸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美学方式和尺度,让我感受到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写作态度的坚守。在文学创作领域,对任何一种创作风格的坚守,都是令我们敬佩的。但是在《砺兵》中,我们看到杨先生的坚守是源自身上流淌着由父辈传承下来的血液,源自他要表达对自己父辈的崇高敬礼。他的这种坚守让我们格外敬佩并深受感动。

任何一个作家面对着他创作所需要的素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目光,或热烈、或冷静、或沉稳、或戏谑等等,不一而足。杨先生在面对着他的创作素材时,我们看到他的目光是热烈的、崇敬的。《砺兵》,这是一部带有传记文学色彩的长篇小说。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杨小山刚出场时只有15岁。就是这样一个懦弱少年,当他投身到新四军这支英雄的部队后,在9年的枪林弹雨中,快速成长为一个性格刚毅、勇敢善战的军事指挥员。作家在描述他成长经历的过程中,目光始终如火般的热烈,始终保持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姿态,以这样的一种虔诚的姿态将杨小山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

作家描写杨小山的成长历程,一开始,便把他放在极其惨烈的战争环境中去。杨小山刚当上新四军战士,首先面临的任务是处决一个大汉奸。作家没有忘记,这时候的杨小山其实还只是一个孩子。他写到这个刚接受命令的孩子“小脸儿变得苍白,甚至呼吸也有些困难了。”在这里作家写出杨小山的朴实、善良,也写出他性格中还有几分懦弱。接着作家又在杨小山和田筐筐之间的关系上做起文章。田筐筐只有13岁,他天天缠着杨小山,他们成了好朋友。杨小山问田筐筐:“你为啥总爱烦我?”田筐筐回答说:“因为你像我哥。”杨小山又问:“我哪个地方像你哥?”田筐筐笑嘻嘻地说:“傻呗!在家里我总拿他当驴骑。”在邓家棚子战斗打响前,杨小山被特务连要了回去,田筐筐见杨小山要到战斗第一线去,心里很是不舍,他把自己藏了好久的几块糖给了杨小山。当战斗结束时,杨小山却发现田筐筐他们静悄悄地躺在担架上。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要把糖塞回到田筐筐的冰凉的小手里,可是总也塞不进。他竟暴躁起来,几个战士都拉不开他。一个15岁的孩子是如何告别他的少年呢?他们是在血与火中,以这样的面对死亡的残酷方式告别了自己纯真的少年。作家的描写,渗透了自己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以崇敬为底色的。

对杨小山成长历程的描写,最精彩的部分在中原突围的战斗中展现出来。中原突围是伟大的解放战争的开端,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民党30万大军包围了中原新四军。这时候,已经当上九连指导员的杨小山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极其严峻的战斗。一天,杨小山带领26名战士,在归来的路上,接到命令,让他带领这些战士立即攻打已被敌军占领的排云岭山峰。当知道他们面临的是国民党主力一个团的兵力时,战士们有些畏惧,有的腿肚子都颤抖起来。杨小山对战士们说:“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冲上去,把恐惧扔给敌人!”他有勇有谋、果敢刚毅,敏锐地发现敌人的薄弱之处,当断则断,身先士卒,向敌人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他们完成了任务。连国民党官兵都不由得心生敬意:“长官仅率二十余人,敢向二十余倍之对手发起攻击,佩服,佩服!”作家写出敌人所说的这一句话,心底自然升起自豪之情。

我们随着作家热烈的、崇敬的目光也看到杨小山性格上鲜明的特点。一次异常惨烈的战斗之后,杨小山要把十几位重伤员送到县政府。没想到他们却被拦在大门外,原因是一位路过的部队首长正在给县政府工作人员作报告。几番请示未果,杨小山竟然将机枪架在县政府大门口,对着里面的人们大喊:“院里的人,都给我滚出来抬伤员,再不出来,机枪马上开火!”作报告的首长出来了,要枪毙杨小山,杨小山又顶上一句:“担心你有一天,会被当兵的打了黑枪!”一个热爱战士的指挥员形象跃然纸上,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愣头巴脑,既有几分侠气又有几分匪气的年轻人的形象也鲜明地树立在我们面前。

在杨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很少看到作家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心理描写,也较少看到对环境、氛围的具体刻画。作家只是用他那支善于白描的笔,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情态面貌。鲁迅先生说:“白描却并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杨先生的《砺兵》做到了这一点。

在小说里有两组重要的人物关系,一是杨小山和王金龙的关系,二是杨小山和黄大庆的关系。这两组人物关系不仅贯穿全篇始终,更重要的是这两组人物关系对整部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主题思想的阐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着这样重要的人物关系,作家只是很朴实地写出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事,互相交流也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王金龙是杨小山进部队后的第一个班长。他像父亲、也像兄长一样处处护着杨小山。他当连长时,杨小山当上指导员,他也是倍加呵护。上级命令伤痕累累的他护送伤病员出封锁区,他想,我一走,连干部只剩下杨小山一个人,眼睛湿润了:“他年纪轻轻,我怎能忍心走?”杨小山得知王金龙要离开部队,也突然感到自己像是被狂风吹到四下漆黑的野地里,一时间六神无主,茫然失措。杨小山被派到敌后打游击,王金龙归队后也要求到敌后打游击,他想这样才有机会“照应一下那个傻小子”。他所带领的游击队还真是几次在关键时刻帮助杨小山的连队脱离困境。在一次战斗中,杨小山的队伍死伤严重,他自己也身负重伤,在他们决心与敌死战到底的时刻,王金龙又带着部队赶了过来,敌人被打退了。杨小山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老连长,“苍白的脸上忽然露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他说:“老连长,真的,真的好想你!”一句话刚说完,就昏了过去。

对杨小山和黄大庆这组人物关系的描写也是如此简洁,其中关键两个情节是“两巴掌”。杨小山在小鬼班时跟黄大庆学吹号,黄大庆原是一个国民党兵,身上有一些旧习气。他要求杨小山夜间不准起夜,说是这样才能把号吹好。一天夜间,杨小山糊里糊涂起了夜,黄大庆知道后,朝着杨小山一个巴掌劈头盖脸地打了过来。黄大庆被关了禁闭,但是他们二人的特殊的战友关系就此拉开序幕。中原突围前,因为思念八年抗战未得一见的妻子,黄大庆当了逃兵。杨小山在敌后发现他被国民党的保安队欺负,杨小山要帮助黄大庆,他的行动却是向黄大庆“劈头一耳光扇了过去!”黄大庆说了一句:“指导员还打人?”说完,便抱着杨小山的腿不肯起来。他又回到部队。在一次关键性战斗中,黄大庆为了掩护杨小山撤退壮烈牺牲。杨小山回到驻地,昏倒在床上。迷迷糊糊中,他想起黄大庆不久前说的一番话:“连长,当年我打的一巴掌,把自己打成共产党的兵,新四军的战士;后来你又一个耳光,把我们打成兄弟,真正的兄弟!”想起这一句话,他的心像碎了一样。

作家就是这样用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地把人物之间关系的最鲜明特征勾勒出来。这样的描写,不仅把人物间真挚的情感描绘出来,也把杨小山这个大男孩心底最脆弱的一面刻画出来。其实,他心底最脆弱的这一面,正是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样的白描功力,对于一个初次涉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是让人惊奇的。

关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弱点和不足,我在这里只提两点意见。其一,关于杨小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经历写得太少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写杨小山的成长经历。抗日战争对于他的成长,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必说在战争年代,就是在和平环境中,15岁到20岁这个年龄段,对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个年龄段,正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人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这部分写得太少,令人遗憾;其二,这部小说,依我看就是一部传记体文学著作。对一般的纪实体文学来说,必须要以史实为根据,但是也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文学描写。更何况杨先生并未标明这是传记文学,因此,它不仅可以有想象,虚构在这里也应该是必要的。适当的想象和虚构是为了使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更为清晰,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全面和丰满。这样做,不仅会使整部作品的真实感、历史感更为强烈,也会使作品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

总而言之,《砺兵》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在我们的文学长廊里又多了杨小山这样一个人物。他的形象会活在我们后人心里。因此祝贺杨先生。

猜你喜欢

杨先生小山大庆
小山小水
寻找獾小山
李小山:艺术害苦了多少人?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物外真游》
——高大庆作品欣赏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九曲黄河第一弯

海燕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