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俗言俚语话养生(五)

2013-11-14温长路

中华养生保健 2013年11期
关键词:稻米稻草走路

【作者简介】

温长路,笔名寓愚、文苕。

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除有众多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外,还连续创作、出版了一批将文与医融为一体的科学小品。已公开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

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俗语本义]

吃饭要细嚼慢咽,以防止食物塞住喉咙;走路要选择平坦的路面,以防止被路上的障碍物绊倒。比喻办事要小心谨慎,以防发生意外。也有作“吃饭防噎,行路防跌”、“大嚼多噎,大走多蹶”、“大嚼多咽,大走多跌”的。

[流行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10回:“李小二道:只要提防他便了。岂不闻古人道‘吃饭防噎,走路防跌?”第33回:“凡事要三思。自古道:‘吃饭防噎,行路防跌。”明·吕德胜《小儿语》:“大嚼多噎,大走多蹶。”清·林伯桐《古谣笺》“‘大嚼多咽,大走多跌。醒贪也。”温长路《健康长寿与民谣谚语》:“说起‘吃饭防噎,我们不禁想起《淮南子》中‘有以噎死而禁天下之食,则悖矣的话,这就是成语‘因噎废食。可见吃饭太快、太猛,会发生食物阻塞食道,甚至是会噎死人的。‘走路防跌,也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防患于未然,凡事都要留点心好。”

[医学意义]

细嚼慢咽,使食物和唾液经过充分搅拌之后变成糊状,以顺利通过食道,就不会发生梗阻噎食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减轻胃肠的负担,不至于一下子把肚子填得鼓鼓的,而造成胃肠损伤,引起胃痛和慢性胃肠病。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充分利用,不至于吃什么屙什么,出现完谷不化的情况,既造成营养浪费,也不利于被机体吸收。有人对吃同等食物的两组人作了专门实验,发现细嚼慢咽者对蛋白质的吸收率达85%,对脂肪的吸收率达83%,而狼吞虎咽者对蛋白质只能被吸收75%,脂肪仅71%。细嚼慢咽,有助于提高牙床的抗病能力,对牙床起到良好的按摩活血和清洁作用,促进牙床的血液循环,又减少致病菌的繁殖。对青少年来说,还可以把咀嚼时牙齿所承受的压力传递给颌骨,以帮助颌骨的健康发育。细嚼慢咽还有预防癌症的作用,临床发现,狼吞虎咽,使粗糙的食物入胃和喜食过热的食物是食道癌发病的诱因之一。走路防跌,包含有积极的预防学意义。不小心摔了跤,轻的要挂破衣服、擦破皮肤、发生出血现象,造成不必要的外伤;重的能摔掉牙齿、摔断骨头、甚至引起头颅内伤,造成严重创伤乃至死亡。特别是发育不完善的小儿、骨质疏松而脆的老人及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更要走路防跌,以免造成不测,或成为诱发原因而引起新的继发病变。

[相关链接]

吃饭被噎,最严重的莫过于被噎死,这虽然是生活中的个别现象,也足以给人们敲起警钟:据报载,1986年11月7日中午,在江苏淮安某农村就发生了一场因吃肉没嚼而被噎死的悲剧。死者是一位14岁的少年,他自恃体壮,强食没有烧烂的猪肉。谁知在吃第3片肉时就被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的肉团卡住了,不到4分钟时间就被活活噎死了。走路不小心被跌出毛病的,更是司空见惯的事,就是被跌死的人也不是没有,只要我们稍稍注意媒体的报道,就有可能见到相关的例子。“噎”也好,“跌”也罢,都是可以预防、可以避免的事,关键在每个人的头脑里有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的防范意识。

俗言俚语话养生——

先下米的先吃饭

[俗语本义]

谁先把米下到煮饭的锅里,谁的饭就先煮熟,他就可以先吃饭了。比喻事情要早成就得早办,早动手才能早受益。也有用作“先炊者先餐”的。

[流行示例]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8回:“自古兵贵神速,先下米的先吃饭。诚恐迟了,行到庙里,乞别人家干的去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前与张公业有成言,延数日而遽悔之;且彼字他家,尚无函信,谚云:‘先炊者先餐。何疑也!”荣康《侠女奇缘》第30回:“俗话说:‘先下米的先吃饭。果然有命,水到渠成,十年之间不想到不了台阁封疆的地位。”一合《罪与罚-一个“中国烟王”的命运沉浮》:“不能让他们抢了头功,要说他的问题还是我掌握得最多。谁先下米,谁先吃饭。他对看守人员说,我要见焦常委。”

[医学意义]

米,来源于稻,故又有“稻米”的混称。我国出产稻米的历史至少在5000以上,是世界上稻米的原产国之一。在孔子的《论语》中,它是以“五谷”(稻、稷、菽、麦、黍)之首的位置出现的,并且一直保持着这一优势的地位。《黄帝内经》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原则,更确立了我们这个东方大民族以稻米为主食的基本生活方式。稻米外传后,很快风靡了全球,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有24亿人以它为食。中医学素有药食并重的原则,稻米作为食物的主要代表,自然就是治病的药物了。它具有的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长肌肉、生津液、补下元、壮筋骨、除烦渴、止痢疾等功能,被广泛运用于对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古方中用稻米的,如《圣济总录》中治霍乱狂闷的竹沥饮、《三因方》中治三消渴利的梅花汤等。“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以入手少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本草蒙筌》)新近,日本学者还从稻米中提取出了一种含肽的降血压物质,发现它能够把在血压升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酶的活性降低90%,有可靠的降压作用。稻米的全体都作药用,稻草、稻草根须(入药称“糯米根须”)、稻草芽(入药称“谷芽”)、稻草芒、染了病的稻草果穗、淘米水(入药称“米泔水”)、米油、米露等都有相关的治疗作用,不少中医典籍中都有记载。荷兰医生伊克曼、波兰化学家丰克,因分别于1896年和1913年发现米糠治疗脚气的功能和从米糠中找到了对脚气有治疗作用的维生素B1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殊不知,在早他们1000多年前的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已有运用谷白皮粥对脚气病进行治疗的成功病例,并且达到了“常食之,即不发”的效果。现代研究还发现,米糠具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抗癌作用。

[相关链接]

稻米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淀粉,约占总成分的75%;其次是蛋白质,占8%左右;脂肪,占0.5%~1%。其它尚有多种糖类、有机酸和维生素,尤以B族维生素的含量为高。食用稻米不宜加工过细,因它的主要营养成分大都存在于其胚芽和麸皮中,加工越精细的稻米,其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就损失得越多,有可能成为多发性神经炎、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便秘、痔疮、结肠癌等疾病的直接或间接病因之一。专家建议,吃“九二标准”的米(即100公斤糙米加工成92公斤食用米),比较符合机体健康的需要。此外,淘米时不宜用热水浸泡,也不宜用流水反复洗,更不宜反复揉搓,因为大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存在于米的外层,不正确的淘米方法会使这些营养成分丢失30%以上。正确的淘米方法是,用清水淘洗两遍即可,隔年的陈米可适当多淘洗一二遍。一些地区长期形成的吃捞饭(先把米用水煮熟,然后从水中把米捞出来再上笼蒸食)习惯,除对消化功能有影响外,也不利于米营养成分的利用。有实验证实,把米煮熟后有15%~28%的脂肪、5%~15%的蛋白质和大量的维生素都溶解在米汤里,吃米倒汤等于把这些营养成分白白扔掉了。

猜你喜欢

稻米稻草走路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有趣的稻草艺术
会走路的蛋
宝宝学走路
一根稻草的经历
赶 集
会走路的树
一根稻草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