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评价*

2013-11-08钱玲飞杨建林邓三鸿

图书与情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南京大学创新力社会科学

钱玲飞 杨建林 邓三鸿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京 210016)(2.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1 引言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和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方案的多样性,核心指标评价方案就是选择少数能反映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本质特征的变量,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进行评价,它具有形式简单、数据可靠程度高的特点。核心指标评价仍属于多指标评价的范畴,但是与综合评价比较,指标体系已经大大简化,因此可以看成是综合评价与单指标评价的中间环节。本文以创新产出作为核心指标,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进行评价,探讨运用核心指标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评价的必要性

2.1 现有大学评价及学科评价的不足

相关大学评价以及学科评价的评价方案大都包含十几个或几十个指标。指标的增加虽然能使我们深刻发掘大学和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表述大学和学科的发展现状,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指标体系的繁杂有可能产生两种负面效应:

(1)指标越多人们对评价对象的关键影响因素的把握就越困难,对对象本质特征的认识就越模糊。实际上,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有两项基本功能:一是提供一套不同评价对象的比较结果,使各评价对象能据此客观认识自身的现状,并科学选择追赶的目标和路径;二是通过评价研究深化对学科创新力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为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分析框架。这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研究就应遵循发散与收敛相结合的理论路径。通过发散思维,不断发掘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影响因素;通过收敛思维凝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形成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整体认识。众所周知,学科创新能力是学科竞争力的核心,是学科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本质要求,对学科创新力的判断就是使用少数量化指标解释学科创新的本质特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的凝练和完善,有可能逐步上升为学科创新力的常规衡量标准。由此可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评价指标的筛选还能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活动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活动的互动。

(2)指标体系的复杂化给数据收集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数据匹配能力的降低有可能使评价结果偏离发展现实。在具体评价实践中,指标扩充产生的问题是数据匹配程度的降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必须有系统的统计和调查数据与其匹配。规范的统计体系、完备的调查系统和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的基础条件平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有关学科发展和学科创新能力的统计尚未进入正式统计核算体系。现行的科技统计体系难以满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现实需求。

本文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否走一条简化的路线,即通过少数核心指标的提炼,对学科创新力进行评价。这样就需要探讨应采取何种路径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运用核心指标的评价与综合评价又有什么样的互补关系等问题。

从目前检索系统的数据提供能力看,数据匹配能力最强的是论文指标、著作指标、报告指标以及奖项指标。这些指标的匹配数据不仅统计口径规范、历史跨度大,而且开发出了大量的应用软件,可用以挖掘数据资源背后的信息。也就是说,以显示性的成果指标为主体,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体系不仅在逻辑上成立,而且在技术上可行。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评价实质是对创新能力显性要素的评价,即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外部实现的评价,这样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驱动要素的创新环境指标、创新投入指标,都可以不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而直接对环境和投入的作用结果即创新产出进行评价。这种技术处理更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驱动要素与表征要素的逻辑关系。

2.2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对创新力评价的理论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分析首先要研究学科创新的组织运行载体和学科成果的生产方式,然后,对影响学科创新活动的要素进行分解,揭示这些要素是如何影响创新活动的,进而阐明学科创新力的形成机制。要素分解和作用关系模型构建是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的两个关键环节。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是基于关系分析的过程描述。挖掘学科创新力的影响要素,探讨影响要素之间的作用规律是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的落脚点。

与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相比,创新力评价研究是对既成结果的评价。其直接测度物不是学科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种影响要素,而是这些影响要素相互作用所产成的创新成果,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全部体现在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之中,学科创新力评价研究可看成是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研究的下游成果,其评价结果可为创新力形成机制模型提供检验的证据,或者作为创新力机制回溯研究的依据。

目前的相关评价,一般都是以构成要素的分析作为基础,因为这是解释表征要素,进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然而,本文需要做出的重要理论划界是对学科创新力的驱动要素与表征要素的区分,以避免评价过程中的重复计算,因为驱动要素的作用已经体现在表征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之中。应该看到,已有评价方案的缺欠之一是在要素分解的基础上未做进一步的要素区分,而是将所有要素做平行处理,一并列入指标体系,这种处理方式导致的后果便是指标体系的复杂化和评价结果的失真性。

3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本文核心指标体系设计理论,本文选择学科创新力产出作为创新力核心评价指标,产出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和获奖。评价对象分别选择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作为中观评价对象,同时选择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学科创新力作为宏观评价对象,通过核心指标评价结果分析,验证核心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用专家调查表请学科专家和评价专家对指标权重直接打分。直接打分法无论是对于专家打分还是权重计算都较简便,如果选择的专家对调查领域比较熟悉,则专家打分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一般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查。选择创新产出作为学科创新力核心评价指标,在计算时,对专家给出的结果进行平均加权(核心评价指标及权重见表1)。

对表1中的创新产出各指标进行权重总排序计算,计算方法为:

表1 核心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核心指标体系三级指标总排序权重

4 样本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评价比较

4.1 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中观评价

以南京大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等作为中观评价对象,这些学科的学科创新力评价指标统计值如表3所示。为便于将学科创新力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将各指标统计值T同一量纲,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归一化值T'。处理方法为:

按照式2计算得归一化后的指标统计值,记上述各学科所在院系的归一化统计数据矩阵为Pi,例如,将历史学归一化统计数据矩阵为

新闻传播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图情档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语言学,戏剧影视艺术,哲学归一 化 统 计 数 据 分 别 记 为 P,P,P,P,P,P,P,P,P,P,P,P,各学科的学科创新力按式3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核心评价指标统计结果

表4 南京大学学科创新力核心评价指标评价结果

可以看出,南京大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和哲学学科创新力比其他学科的学科创新力有较明显的优势,其中文学的学科创新力最强,戏剧影视艺术、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和心理学学科创新力处于较弱的位置,其中心理学学科创新力最弱。

4.2 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宏观评价

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整体作为宏观评价对象,采用核心指标进行学科创新力评价,得出管理学、哲学、宗教学等学科的学科创新力如表5所示。根据专家问卷回收意见,统计时间为三年,为便于比较,取2007年至2009年。

表5 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至2009年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原始统计值

按照式2计算归一化后的指标统计值,并按照式3计算人文社会学科各学科创新力,评价结果和表6所示。

表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至2009年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评价结果

可以看出,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力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明显的优势,这与今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经济学领域学者不断探索是一致的。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学科创新力也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文学、历史学的学科创新力与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的时代厚积薄发,文学和历史学领域的学者适应新的社会形势,不断推陈出新是一致的。而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民族学、体育学、宗教学、统计学和考古学学科创新力处于较低水平。这与这些学科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如新闻传播学、心理学)或者这些学科属于传统学科(如考古学)或相对固定的研究模式和研究内容(如统计学、宗教学等)导致创新空间较少是较为一致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科创新力核心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反映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大致状况。

4.3 学科创新力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综合评价(中观)和核心评价(中观),以及全国范围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去掉南京大学不包含的学科)核心评价(宏观)进行排序,详细排名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到,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创新力无论是用综合评价还是用核心评价,得出的评价排名都较为一致,这说明,无论是哪种学科创新力评价指标都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个学科创新力在各个学科整体中创新力所处的水平和位置。

从表7可以看到全国范围的学科整体创新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教育学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中处于较低水平,说明南京大学教育学学科创新力水平低于全国范围的教育学平均学科创新力水平,这与南京大学的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状况也是相一致的。全国范围的学科整体创新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的图情档学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中则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这说明南京大学图情档学学科创新力水平高于全国范围的图情档学平均学科创新力水平,这与南京大学图情档学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相一致的。全国范围的学科整体创新力较强的经济学、文学、历史学和管理学对应的南京大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历史学学科创新力也较强。上述分析说明南京大学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除了少数学科如教育学、图情档学,其余学科的学科创新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学科整体的创新力大致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7 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在三种不同评价中的排名

上述分析说明,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核心指标评价,对学科创新力进行横向和纵向角度的比较,即将同一学科的不同单位以及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把握和分析学科的发展与创新点,帮助决策部门调整科研资源的分配,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率,帮助研究人员调整研究方向,提高科研质量和创新水平。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现有大学评价及学科评价的分析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出采用核心指标评价的必要性。然后根据核心指标体系设计理论,选择学科创新力产出作为创新力核心评价指标,产出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和获奖,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分别选择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作为中观评价对象,同时选择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作为宏观评价对象,最后通过核心指标评价结果分析,验证核心指标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1]杨建林,苏新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研究的现状与思路[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5-8.

[2]钱玲飞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多层次评价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2):236-240

[3]陈仕长.S研究所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王章豹等.高校科研排行性评价与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设计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9(1):1-8.

[5]Perrin, Burt.How to--and How Not to--Evaluate Innovation [J].Evaluation,2002,1(8):13.

[6]陈敬全.科研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顾国爱.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评价初探[J].中国市场,2008,(39):118-119.

[8]李文辉,林卓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 建 思 考 [J]. 技 术 与 创 新管 理 ,2011 (07):325-327,353.

[9]Shen Xiaogang.The Index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Modeling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C].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2010: 839-845.

[10]Zhao Shuxin.Eval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09: 220-225.

[11]钱玲飞,邓三鸿,杨建林.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综合评价体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227-232.

猜你喜欢

南京大学创新力社会科学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咸阳市激发人才创新力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雄心壮“智”塑品牌,四载春秋担使命——记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成立四周年
Education with a Heart that Embraces the World, from the Fertile Cultural Land of the “Eternal City”
南昌大学章程引发“南大”简称之争
全球十大创新力国家地区排名
2009最具创新力公司TOP30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