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热中媒体的错位

2013-11-04叶雷

收藏 2013年10期
关键词:润格书画家爱好者

叶雷

近年来,收藏品行情看涨,越来越多的人涉足艺术品投资。对此,不少媒体也在跟进,向广大收藏爱好者评介艺术品收藏价值及投资前景,为大众理性收藏提供参考。但另一方面,媒体的参与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读者期盼媒体的艺术评论客观中肯

综观目前许多媒体报道书画收藏的新闻,千篇一律叫好声。人人都是“著名书画家”,个个都上承古人,后启来者,独辟蹊径,传承创新。“大家”“名家”“大师”,各种名头不绝于耳,充斥于各种画展新闻中。以致画家雷晓宁笑问媒体记者:“现在书画界还有新闻么?多是书画家自己准备好新闻通稿嘛!现在书画家比老百姓还多,不是某某书画院院长必是副院长。”一些年轻记者初入书画收藏采访圈,不求甚解,人云亦云,甚至对新闻源不作起码的核实,屡屡被“砖家”打晕,将“新闻通稿”一再放大拔高,吹大泡沫,在收藏界导致了不良影响。

而各地媒体编辑出版的书画收藏类报刊版面,多成为创收“软文”。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收费专题报道占据荧屏。因收了费,一些画家在媒体上大放厥词。据反映,近日就有位身为美协高官的书画家在电视上声称其距大师仅一步之遥,成为大师只是时间问题。这实质上是在抬高其画价。

而其中的最大问题和突出的一点,就是把艺术收藏市场培育中极重要的环节——艺术评论的重要性、严肃性给忽略与颠倒了。本来,专家对艺术品的评论应当是客观中肯的,有一说一,现在却成了任意拔高,甚至于胡乱吹捧。毫不夸张地说,把这样的一篇书画评论换到大多数书画家身上都可套用,甚至许多评论所用词汇都类同。

观众和收藏爱好者看了这些评论如坠云雾之中,很难得到有用的帮助。而一些所谓“走市场”的书画家们,则热衷运用媒体“软文”版面自我宣传炒作,作品反复在媒体露面,力图提高市场价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艺术品市场价值体系的混乱和公信力的缺失。艺术评论家、特别是来自高校美术理论专业的教授们一味说好话的结果,不仅自失身价,使一些书画家看不起,认为“给钱,他们就能帮着吹”,也使艺术评论在收藏市场的关键地位遭到重创,尤其是导致美术评论的学术地位一落千丈。

我们的媒体,应当通过刊发有见地、客观中肯的艺术评论,让广大读者分清真正的书画大家与炒作的“名家”“大师”作品之区别,从而认清艺术品的真正价值。

书画家润格的真实性与交易之水究竟多深

除去艺术评论的环节,对书画家润格真实性的探究,也始终是收藏爱好者十分关心的话题。连广州画院院长许钦松也发问:“现在一些在世画家的作品价格,超过去世大师作品价格两三倍,这正常吗?”肯定不正常。艺术品进入市场后,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逐利的搅和,不真实的书画家润格就是一个表现。

当下,许多有国家一级美术师职称的画家作品的润格已标出每平尺数万甚至数十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一幅四尺整张(约等于8平方尺)作品,售价起码可达30万元左右。

而拍卖图册的估价更是海阔天空。前不久,江苏一家拍卖公司拍卖预展图录中,一个当代工笔画家的手卷就标出1200万元高价。实际操作会是怎样呢?知情人告诉笔者,有位国家一级美术师为某宾馆创作巨幅厅堂之作,按面积有300多平方尺,按其润格最低1万元1平方尺,亦需300多万元。但实际只拿到十几分之一。可见书画家作品交易的水很深,而收藏专家则指出是“水很浑”。

此外,书画家由其社交圈形成的自身收藏群体,也是润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对于那些非学院科班出身,也没有书画界官阶、职衔的书画家来说,自身收藏群体是其市场和润格形成的主体。“老三届”知青、画家雷晓宁雕塑了迄今最大的茅山老子像,金陵画派大师亚明还为其画的马题词“形神妙绝”。

2013年1月,北京荣宝斋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应邀来宁,为江苏银行VIP客户作书画投资讲座,他详细分析了书画艺术品的价格构成。他说:中国有3万多画家画得很好,2010年在宁夏召开的全国美协组联会议发布数据,中国美协会员在册人数12637人,他们是投资者应关注的对象,有着一定的艺术水平。书画艺术品的价格构成包括社会地位的附加值,社会交往圈形成的名气价值,以及经常卖画产生的交易价值。他特别强调要注意后两者的叠加效应,所谓“名家书画”是否有名,其实一问大家就知道,多数人知道的就是有名,反之则非。这样的讲解,无疑是对投资者有所裨益。南京十竹斋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卫国指出:现在收藏热已到阶段性的顶部,广大收藏爱好者若盲目跟风,像股市一样追高,会有套牢风险。遗憾的是,这些中肯实用的关乎收藏市场热点问题的评论,却未见到媒体报道。

名家书画鉴定的乱象

对已形成市场共识的书画名家作品,人们往往把真伪放在首位考量。这就需要媒体尽可能多地介绍鉴别方法,提供真实资讯,力避鉴宝节目娱乐化倾向。江苏工笔画家朱小元正“关门”就学于南派鉴定大师谢稚柳夫人陈佩秋先生,陈先生教她研习历代名画,着重就讲真伪鉴别方法,使之受益良多。新世纪初,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大型“傅抱石金刚坡时期作品特展”,展出数百幅傅抱石大作,结果却被傅抱石子女及专家齐声打假,此后打假风波不断,使广大收藏爱好者对名家字画真伪疑虑重重。

近年来,一些机构针对收藏者关注艺术品真伪这一社会焦点,推出“保真拍卖”与“保真销售”等,但因多系当代中青年书画家作品,本身价值还未形成,何谈真伪?这样炒作概念,是自坏门庭。

所以,希望书画收藏类报刊应多请专家就拍品真伪及价格虚实向大众作宣传,使人们了解拍品的游戏规则。

媒体对收藏方面的传播应重“文化意义”

正因艺术品收藏存在真伪及润格这些为一般大众收藏爱好者无法掌握的关键问题,所以媒体宣传收藏投资,须以“文化意义,精神享受”为主,别渲染“投资增值,成倍回报”。电视台也应在鉴宝类节目中注意不可用金钱蒙蔽艺术品的文化光环,更不能使艺术品物化为金钱的符号。

当然,谁也不是艺术品市场预言家,收藏市场风云变幻,并非媒体一己之力所能左右。但起码也要做到媒体的客观、公正,维护应有的公信力。不然就会出现错位,有辱媒体的神圣使命。

责编 水清

猜你喜欢

润格书画家爱好者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申晓国
李 明
《中华书画家》征订
直播答题爱好者
书画家要力戒“三气”
润格,一个扑朔迷离的角色
书画家娄师白
书画家自定润格表
相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