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卢比

2013-10-12边力

收藏 2013年7期
关键词:含银衣领印度卢比

边力

19世纪末,英帝国势力不断侵入中国西藏地区,英属殖民地的货币印度卢比也随之流通到西藏并逐渐渗入川、滇等省,这种局面令清朝地方当局极度不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1月29日,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提出铸造仿照印度卢比的汉文银元,用以抵制印度卢比并充发藏饷。清廷对其建议很是重视,12月24日财政处、户部奉谕议奏。主管财政处大臣奕励等遵旨议复锡良奏折后,同意在四川银元局仿造印度卢比式样铸造新式银币,并对制造工艺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仿铸之银币正面采用光绪皇帝侧面头像,背面铸有“四川省造”字样,四周环绕蔓枝花卉纹饰。由于此币的设计模式及直径、重量等均与印度卢比相似,因而就有了“四川卢比”之称谓。其面值分别为1卢比(直径30毫米左右,重约11.4克)、1/2卢比(直径23.5毫米左右,重约5.8克)、1/4卢比(直径19毫米左右,重约2.8克),计合清库平银三钱二分、一钱六分和八分。

光绪三十三年,锡良离任,赵尔丰因平定地方土司叛乱有功,一度代理四川总督。次年,又升任驻藏大臣兼任川滇边务大臣,并在打箭炉驻兵,改设为康定府,以加强对西康的控制。随后,赵尔丰在成都造币厂采用新式机器开始大批量铸造仿照印度卢比形制式样的银币,并迅速运销推行到康藏地区作为主币流通使用。因其银色纯正、足值足重、工艺精美,深受当地商民欢迎,被称为“赵尔丰钱”。

四川卢比这种洋为中用、富有特色的新式银币,是中国最早的也是唯一带有皇帝头像的流通银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正面为大清光绪皇帝的侧面头像,脑后垂有辫子;服饰衣领以有领、无领来区分。银币背面则依照印度卢比纹饰装饰环绕的蔓枝花卉图案,汉文“四川省造”四字呈上下右左排列,中心的近似米字形花饰有横、竖两种版式。

四川卢比竖花版铸量多,曾广为流通,现为钱币市场上常见的品种,而横花版铸量少,较为少见。据相关资料统计,1/2卢比铸造量约为13万枚,1/4卢比铸造量约为12万枚,这两种辅币的存世量少,甚为罕见。

由于四川卢比的铸期长、铸量大、版别繁杂,尤其是含银成色之高低悬殊,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述和相关资料,将其大致分为4个阶段:

1.从光绪三十二年开铸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亡国为第一阶段,由成都造币厂制造。此期的制作精美规范,含银量高。正面光绪头像较为正规,服饰分为有衣领(图1)和无衣领(图2)两种。背面“四川省造”字体较细,“四”字中间为两短竖,字右上端有一椭圆形叶片或无叶片,中心花饰有横花和竖花两种;“造”字的“走”字旁末笔相连处出头极短,与“告”字部分离较远,“告”字下口呈方形。铸造量约为1000万枚。

2.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5年为第二阶段。此期的制作较为精美,含银量较高。正面光绪头像小有变化,服饰有衣领,脸形稍胖。背面花纹字体稍粗,“四”字中间为两短点,字右端有一椭圆形叶片或无叶片,中心花饰为竖花;“造”字的走之旁点下起笔短且仰,与“告”字首笔几近相连(图3)。铸造量约为980万枚。

3.从民国19年到民国24年为第三阶段,由康定造币厂制造。此期的含银量较低,制作不甚规范。正面光绪头像已变形,脸形胖瘦不一,五官变化稍大,服饰有衣领。背面“四”字中间“八”字末笔较粗,花纹比较粗糙,中心花饰为竖花。“造”字的“走”字旁与“告”字部分距离较近,“告”字宽大而“口”呈长方形(图4)。铸造量约430万枚。

4.从民国25年到民国31年为第四阶段。此期的含银量甚低,多呈铜色,亦有似表面镀银者。光绪头像粗陋,眼、鼻、嘴部变化超常,服饰有衣领,俗称“红脸藏洋”。背面“四”字中间的“八”字粗细不等,花纹显得粗糙,中心花饰为竖花(图5)。至此,四川卢比的总铸造量大约为2550万~2750万枚。

四川卢比的铸行,是清政府针对英帝国殖民主义者对西藏进行经济侵略采取的反制措施,尽管其流通区域不是很广泛,仅限康藏地区行用,但在抵制和驱逐外币入侵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由于四川卢比在制作工艺和含银成色上完全可以媲美印度卢比,故深受康藏等西南边疆商民的青睐,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英属印度卢比的大规模经济渗透,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人的根本利益。四川卢比在历史上的存在价值和地位不容忽视,作为中国唯一带有皇帝头像的银币,无论是其文物研究价值还是收藏鉴赏价值都应该得到认可。 责编 陶贝

猜你喜欢

含银衣领印度卢比
氨水与液氨对分银工序影响的生产实践
红领巾 你去哪儿?
常规之外
内蒙古某含银铅锌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不同含银伤口敷料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研究
爽约的说辞
含银敷料在伤口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