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副项制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2013-09-22戚道宝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师

戚道宝



主副项制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戚道宝

(枣庄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枣庄277160)

“主副项制”模式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而构建的.该模式的运行机制突出高校特色,适合教学大纲与进度计划,课内外结合,开设选修课与提高课等.其组织特色包括课程的安排灵活而有科学性,“情感施教”,编班形式灵活,选修教学的竞争机制,课堂组织实行值日生制和轮换模块教学等.评价体系也充分考虑到了个体差异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转型期高校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能力的要求.

主副项制;体育课程;高校;体育项目;教学改革

“主副项制”模式的建构依据,首先是顺应我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新的教育观念呼唤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新的办学理念.高等院校在改革大潮中应找准立足点,了解社会对未来学生人才规格的要求,不仅止于知识、技能、能力,也包括责任心、协同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主副项制”模式提出的“课内增知、课外强身、发展个性、一专多能”的十六字方针,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和中国的国情.

1 主副项制的内涵

“主副项制”是学生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校提供的一系列体育项目中,按照自身意愿、体能等因素,选择一项作为主修项目,其余作为辅修项目的体育课程模式.

2 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运行机制

2.1 突出高校特色

模式的课程结构与设置应突出高校特色,体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本着让每一个学生切实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再兼顾全面发展,将教育内容分为主修项与辅修项.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及学生兴趣爱好,开设的主项课可选项有篮球、排球、田径、武术、健美操5大项,学生可选择一项为主项,其他4项自然成为副项.每学期以主项搭配一个副项直至修完两学年,主项贯穿体育过程始终,安排从易到难,通过长修、精修,形成相应运动特长.副项要求每学期集中修一项,达到基本掌握.考虑到气候和社会需要,游泳与体育理论为独立板块,人人必修.在“主副项制”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双轨式教学,一方面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高中阶段体育“断层”现象严重,身体素质较差,在大学各年级均开设体能辅导班,解决学生跟不上进度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学生需要,各年级均开设选修班,设若干个与终身体育密切挂钩的运动项目,但这两种课程均应在参加必修的“主副项制”体育课前提下再选择,变单一教学为多层次教学,拓展知识面,如表1.

表1 “主副项制”模式课程设置一览表

2.2 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大纲与进度计划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副项制”模式的教学经过3轮修订,更具科学性与实效性.各主项都有自己完整的两学年教学进度、计划与考评标准,而每一个副项的教学进度要求与考评标准,均为各主项第一学期的教学要求.考虑到中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安排,各主项大纲都尽量注意与中学阶段的衔接,并体现大学阶段特色.通过两学年学习,学生可掌握6项运动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这将大大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为健康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各主项课教学计划中都特别强调能力训练,针对大学生特点,着重培养从师能力.以健美操主项课的学年教学计划为例,4个学期主项教材从易到难,与副项联系紧密,并逐渐加大能力训练比重,使学生通过两学期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兴趣,改善了体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水平.

2.3 教学管理机制

按教学年级分设两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各项目均匀分配,教师跟随任课班两年轮换.5个主项均作为“主副项制”模式下的重点子课题,根据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学期各项教学进度、内容及考评标准,最后汇总成册,教师人手一册贯彻执行.领导小组不定期看课,检查教学,教研室之间经常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意见,不断改进教学,修订考核标准.

2.4 开设选修课与提高课

新兴体育项目的崛起和全民健身的浪潮,使选修课的开设成为必然,尤其对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体育能力是通向未来成功道路的重要方面.在“主副项制”模式指导思想下开设的这两类课程,其宗旨同样是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强身方法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

2.5 课内外结合

“主副项制”的课堂教学,一般只传授锻炼方法、原理,具体实施通常要靠学生在课外自行锻炼.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解决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矛盾,教职工自筹资金修建健身中心,学生只需花很少的钱购买健身卡,就可在课余时间到中心进行形体训练、武术、乒乓球、有氧体操、体育舞蹈等项活动.各个点都有教师轮流辅导,减少锻炼盲目性,而且直接与学生课外体育分数挂钩.

3 “主副项制”模式组织的特色

3.1 灵活的编班形式

新生入学后第一讲是体育理论大课,主要介绍大学体育的具体要求、达到目标及“主副项制”模式教学特点,公布各选项的学习内容、进度、考评标准及副项的情况.各选项任课教师尽可能都参加这一堂理论课,同时介绍自己的授课方式与教学风格,并回答学生关于选项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见面及对体育课选项情况介绍,使学生大体上对“主副项制”模式有一个粗略的了解,课后以系为单位发放选课表,学生人手一张,依自己喜爱的项目排序,允许填报3个志愿,并选择任课教师,一星期汇总到体育部.一周的报名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慎重选择,可向高年级同学了解体育课教学情况,也可自己去实地观察、亲临课堂,体会二年级的授课形式,减少选择的盲目性.汇总到体育部后由教学秘书根据各主项报名人数及任课教师选择情况进行编班,如果出现热门项目报名人数过多,场地与师资无法保证,就可根据学生填报的第二、三志愿给予适当调整.以系为单位打破原自然班编班方式,使爱好同一项目的学生集结在一起共同学习,一方面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学生间的交往,提高社交能力.

3.2 “情感施教”最大限度发挥

“主副项制”模式的一大特色,就是情感施教.在学生选定任课教师及班级后,教师要一直跟随自己的班级完成两年体育课教学及后续的三、四年级锻标和体育合格标准评定.换言之,教师从新生入学,要一直陪伴到学生毕业,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有利于加强沟通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求每位教师一专多能,由学生选择他们心目中信任的好老师,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渊博的知识面、灵活有效的教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敬业爱岗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师德.要胜任公体教学,每一位教师除了自己的专业要有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外,对其他4个副项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原则上副项也要求每位教师独立教学,但对个别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特殊项目上则不做硬性规定.

3.3 课程安排灵活而有科学性

“主副项制”模式教学也是依照绝大部分高校一周一次大课的课程安排,但在90 min里尽可能科学搭配,体现模式的特色与指导思想.首先,每次实践课一定包含主项和副项,各占1课时,顺序不限.其次,专项理论教学随堂进行,每次课5 min左右.第一次讲授有关主项的知识,第二次就介绍有关副项的知识,穿插进行.最后,理论课和游泳课考虑到教室调配原因及季节关系,为集中大课,这种形式的课程安排,符合教学规律,兼顾了学校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1) 一次大课安排两项教材,不致让学生产生单调、枯燥感觉,能保持较高的兴趣和注意力.2) 有别于传统专项课,体现公共体育特点.3) 极大缓解了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局面,及时轮换,使每个教学班都能在自已相应项目上有较充裕的物质条件保证,提高了教学效果.4) 理论课以系为单位集中授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完整的概念.

3.4 选修教学的竞争机制

由于选修课是完全自愿的,能否吸引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本人的专业水准和个人魅力,不能被动等课,而要自己积极主动创造条件,吸引学生、留住学生.这种机制使每一位教师都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潜心钻研本专业最新的学科内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开发大众健身项目,尤其是时尚流行项目和与终身体育有密切关系的项目,找准自己的方向,逐渐形成自己的“王牌”项目和独特风格,才能在竞争的浪潮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3.5 课堂组织形式不拘一格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采用“值日生制”,是“主副项制”模式教学组织的一个特色.考虑到大学生特点,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学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功,因此,能力培养就要从头抓起.值日生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第一轮值日是两人一组,只负责点名、检查服装和协助收发器材,培养责任感;第二轮值日仍是两人一组,但是要求值日生带准备活动,内容不限,并且要指导同学复习上次课的学习内容;第三轮值日就是2-3人一组,要求完成15 min的教学组织,内容包括游戏、热身操和复习,要求有简单教案;第四轮值日的要求较高,要求值日生必须预习本次课主项学习内容,并能以恰当的教法组织同学一起学习、讨论,教师只起到帮助和点拨作用,值日生的地位已升至“值日小老师”.一般经过4轮值日,绝大部分同学的表达能力、示范能力、组织能力都有明显提高,这对大学生是很难得的体验.

另外,轮换模块教学也是“主副项制”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每课5 min的专项理论,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教学采取问题讨论的方式,一般由学生提问,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或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一改以往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沉闷局面,真正把教学变成双向或多项的互动行为,在教学中,不采用能力分组,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个教学小组,推选出组长,每次课都有一段小组合作时间,各小组共同讨论、互相切磋,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4 “主副项制”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

4.1 模块式考评的理论依据

“主副项制”模块式评价体系是建立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上,以现代课程教学评价的要求为准则,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充分体现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客观反映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效果,将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考评方法充分考虑到了个体差异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转型期高校体育对学生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能力的要求.

4.2 考评内容及方法

“主副项制”的考核制度是从专项运动技术、体育理论知识、身体发展情况3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体育水平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规定:5项素质总分未达250分或有一项未达30分者为不合格,“主副项制”考评与之紧密接轨,规定每一个学生须达到锻炼标准合格后,才能参加体育总成绩评定.体育理论采用开卷形式,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而不仅仅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

4.3 重修课的规定及要求

重修课是针对体育不合格的学生开设的特殊课程,集中加强素质锻炼及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自我锻炼处方,使这些学生能打好大学阶段的体育基础,与学后体育顺利接轨.重修课一般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和周末,方便全校各专业学生都能参加学习.重修标准为:在课程结构五大模块中,如果有一或两个模块成绩不合格,重修教学时数按30学时进行,如果超过两个模块不合格,重修教学时数按45学时进行,重修不合格以肄业处理.

4.4 体育总成绩评定的具体要求

学生的体育总成绩前两年为体育课成绩60 %+课外10 %+锻标15 %+身体形态15 %,后两年为锻标55 %+课外30 %+身体形态15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上体育课与不上体育课的年级,都特别重视课外锻炼.身体形态由校医院统一测评,其余部分由体育部与学工处一起运作.

5 结论

综上所述,“主副项制”是普通高校较具代表性的一种课程模式,在一个时期对高校体育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的课程改革趋势下,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将根据时代与社会的需要重新构建并发展原有的“主副项制”模式,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性和综合性特点,为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1] 尹章豹,任敏.大学体育“主副项制”选课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5):66-68.

[2] 尹章豹,任敏,包峰.大学体育“主副项制”选课模式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55-57.

[3] 黄文浪.“主副项制”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影响[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4):90-92.

[4] 王裕桂.大学生“主副项制”体育选项课的特征分析与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07(2):23-24.

Construction of Primary-and-Secondary-Item Mod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QI Dao-ba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China)

Primary-and-secondary-item mode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hool training objectives in the trend of China’s education reform. Its operation system gives prominance to university features, fits in with the syllabus and schedul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of class, and the setting of elective courses and improvement courses, etc. It has such characteristics in organization as flexible and scientific course schedule, emotional teaching, flexible placement form, competitive system of elective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on-duty system and rotation module teaching in class. As for evaluation system,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overall quality are fully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ich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ports awareness and lifelong physical capacity that college sports set for students in the al period of universities.

primary-and-secondary-item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universities; sports items; teaching reform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G807

A

1673-2065(2013)04-0076-04

2013-04-09

戚道宝(1983-),男,江苏邳州人,枣庄学院体育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教师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