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目竞争强度对老年人提取诱发遗忘的影响

2013-09-22白学军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300074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11期
关键词:样例类别竞争

白学军 刘 旭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提取诱发遗忘(RIF)是指重复提取练习与某个类别线索相联系的部分记忆内容会使与该线索相联系的其他记忆内容发生遗忘〔1〕。目前,人们通常采用抑制理论(inhibitory theory)来解释提取诱发遗忘。该理论认为提取诱发遗忘是由抑制性执行控制加工(inhibitory executive control processes)在提取练习过程中引起的,其抑制的本质是项目表征本身受到抑制〔1~3〕。有研究〔4,5〕对老年人的提取诱发遗忘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老年人会像大学生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提取诱发遗忘,而且这种效应通过不同实验材料都可以观察到,如类别-样例〔6〕、句子〔7〕、相片〔8〕和人格特质〔9〕等。根据认知老化研究的抑制缺陷理论的观点〔10,11〕,老年人在抑制或调解分心思想与刺激激活上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结果发现当无关材料占用原本用来加工任务相关信息的资源时,老年人便会产生认知缺陷。据此,有研究者认为提取诱发遗忘不是由抑制机制引起的,并提出采用干扰理论来解释提取诱发遗忘。但是,仅根据上述研究结果便做出提取诱发遗忘不是由抑制机制引起的结论还为时尚早。因为这些研究并不能明确区分这种效应是由抑制机制还是由干扰作用引起的。首先,已有研究在最后测试中大多采用了类别线索自由回忆测试。这种测试会使练习在未练习项目之前获得提取,先获得提取的练习项目会对随后将获得提取的未练习项目产生输出干扰,从而降低其回忆成绩〔12,13〕。其次,Anderson等〔14〕曾指出,在采用线索依赖性回忆测试考察抑制控制的个体差异时,通常会遇到“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

综上,本研究采用类别-词干线索回忆测试来控制输出干扰,以老年人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练习项目与未练习项目之间的项目竞争强度对提取诱发遗忘老化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天津市选取大学生32人,其中男21人,女11人,平均年龄19.91岁(范围为17~22岁,SD=0.99)。老年人31人,其中男2人,女29人,平均年龄63.26岁(范围52~78,SD=6.49)。老年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1.10年(范围9~16年,SD=2.83)。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验表(MMSE)排除老年人认知功能缺损的可能性,平均得分为29.19,范围27~30〔15〕。

1.2 方法

1.2.1 实验设计 采用2(项目竞争强度:高、低)×2(年龄:老年人、大学生)×3(项目类型:Rp+、Rp-、Nrp)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年龄为被试间变量。项目竞争强度为被试内变量,其中高项目竞争强度是指在提取练习过程中仅提取练习某个类别下的低强度项目;低项目竞争强度是指在提取练习过程中仅提取练习某个类别下的高强度项目。项目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其中,类别和样例均获得提取练习的项目为练习项目,简称为Rp+项目;只有类别获得提取练习的项目为未练习项目,简称为Rp-项目;类别和样例均未获得提取练习的项目为基线项目,简称为Nrp项目。

1.2.2 实验材料

1.2.2.1 材料的修订 从某市选取212名大学生,要求他们按照Batting等〔16〕的方法对44个中文类别进行评定。

1.2.2.2 材料的选取 (1)类别的选取:从评定材料中选取10个类别,其中8个作为实验类别(分别为珠宝、水果、燃料、乐器、运动、鸟类、疾病、地形),2个作为填充材料(布料和职业)。实验类别的选取均遵循以下规则:①为了控制类别间的相互影响,选取相对无关的类别(主要控制类别与类别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程度,如选了水果就不选蔬菜);②选取语义明确的双字词;③所有类别名称的首字读音均不相同;④所有类别名称均为低频词,词频范围为5.3~164.9/百万(参考《人民日报》词频统计表,以下同)。(2)样例的选取:每个类别均包含6个样例。每个类别中的样例分为两类,一类为高强度项目,即平均分类等级顺序为M=5.29(SD=2.84);另一类为低强度项目,其平均分类等级顺序为M=25.88(SD=2.76),经检验,高、低强度项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46)=-25.50,P<0.001。此外,对高、低强度项目的部件数〔M高=2.50,SD高=1.02;M低=2.75,SD低=0.85;t(46)=0.92,P >0.05〕、笔画数〔M高=9.92,SD高=3.41;M低=10.58,SD低=2.55;t(46)=-0.77,P >0.05〕、构词力〔M高=3.08,SD高=1.69;M低=3.21,SD低=1.71;t(46)=-0.25,P >0.05〕也进行控制,经统计检验发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样例的选取均遵循以下规则:①所有选取样例均为低频词,平均词频为M=9.74,SD=10.76;②每个样例均为语义明确的双字词,且首字均是独一无二的;③每个样例的首字的读音均是独一无二的;④不选取具有先验性关联的样例,如不同时选取花猫和老鼠作为动物类别的样例。

1.2.2.3 不同阶段的材料安排 (1)学习阶段。安排被试学习60个类别-样例词对,其中48个为实验类别-样例词对,12个填充类别-样例词对。为了避免样例彼此间的关联为样例提取提供次级提取线索,本研究采取了两种方法来安排学习阶段的材料:①采用配对联结的形式呈现类别-样例词对(如珠宝-钻石),且每次只呈现一个词对;②所有样例都采用block随机,每个block中只包含每个类别下的一个样例,共形成6个blocks,每个block包含10个样例(8个为实验样例,2个为填充样例)。每个block中的样例均采用随机呈现,同时满足如下要求:为了控制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每个block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呈现的类别-样例词对均为填充词对。

(2)提取练习阶段。安排被试每次提取练习一个类别-样例词对。为了引导被试提取练习特定的样例,每次都给被试呈现完整的类别名称和残缺不全的样例首字(省略样例首字后半部分30%的笔画数)〔17〕作为提取线索,其中,类别名称与样例首字之间间隔两个空格,在样例首字右侧跟着一个下划线,长度为两个空格长。提取线索举例如图1所示。

图1 提取练习阶段提取线索举例

在提取练习阶段采用抽象顺序安排样例在提取过程中的位置。具体遵循以下规则:①为了控制提取过程中的首音效因和近因效应,提取过程中的前三个和后三个样例均为填充样例;②每个样例在提取练习过程中均获得三次提取,其中,第一次提取与第二次提取之间平均间隔3.5个样例,第二次提取与第三次提取之间间隔6.5个样例;③同一类别下样例不连续获得提取;④为了控制类别的测试位置,本研究采用拉丁方设计使每个类别在整个提取练习过程中的平均测试位置保持一致,因此,形成了4种不同的测试顺序;⑤通过插入填充样例的方式,打乱类别-样例词对的呈现顺序,以防止类别-样例词对在整个提取过程中只按某种固定的顺序呈现。

为了控制类别效应,对哪个类别在提取过程获得提取,哪个不获得提取进行了平衡。具体控制方法如下:将8个实验类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定义为a和b),每组均包含两个类别;然后让一半被试提取练习a组,另一半被试提取练习b组。为了控制项目竞争强度效应,分别将a组和b组进一步随机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界定为a1、a2,b1、b2)。例如,从a组四个类别中随机选取某两个类别下的6个高(或低)强度项目(每个类别都包含3个)和剩下其他两个类别下的6个低(或高)强度项目(每个类别都包含3个)放到a1中,而每个类别剩下的另外3个项目则放到a2中,然后让a组中的一半被试提取练习a1中的样例,另一半被试提取a2中的样例。同理,b1和b2也按照相同的方法划分。通过这种控制,我们能够保证每个样例均参与每个实验条件,这样便形成了四组不同的提取样例,每组均包含了12个项目。通过上述安排,共形成16种不同顺序的提取材料,每种材料均包含56个trials。

(3)分心阶段。采用瑞文推理任务。从瑞文推理测验中选取32张图片,并按照它们在瑞文推理测验中的顺序呈现给被试。

(4)测试阶段。为了控制Rp+和Rp-项目的输出顺序,像提取练习阶段一样,采用类别名称加残缺不全的样例首字作为提取线索,不同的是,测试阶段的样例首字省略了更多的笔画数(省略样例首字后半部分50%的笔画数)。测试线索举例如图2所示。

图2 测试阶段测试线索举例

对输出顺序的具体控制如下:①根据提取练习阶段的任务,让每个练习类别中的Rp-项目均在Rp+项目之前获得提取;②根据每个未练习类别中的项目强度,让其中一半未练习类别中的高(或低)强度项目在低(或高)强度项目之前获得测试,而另一半未练习类别中的低(或高)强度项目在高(或低)强度项目之间获得测试。为了确保每个未练习类别中项目出现在一种实验条件下,我们对每个未练习类别下的高(或低)强度项目的测试顺序进行了平衡,共产生2种不同测试顺序。

按类别将测试材料分成8个blocks,每个block随机呈现,block内trials的顺序固定正式测试开始前,先安排被试练习提取填充类别“地形”的样例,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控制首因效应,二是为了让被试熟悉实验操作。

根据提取练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材料安排,共形成32种不同顺序的提取练习材料,每种材料均包含56个trials。

1.2.3 实验仪器 采用14.1英寸(1 280×800)惠普笔记本呈现实验刺激。实验程序采用E-prime1.1版软件编写。

1.2.4 实验程序 实验包括4个阶段,分别为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分心阶段和测试阶段。首先,在学习阶段告诉被试这是一个记忆与推理实验;他们的任务是在5 s内尽可能地将类别与样例联系在一起,并记住它们。其次,在提取练习阶段,要求被试根据学习阶段已学内容以及屏幕中央呈现的类别-词干线索将残缺不全的样例补充完整,并将补充完整后的样例按照呈现顺序记录在答题纸上。提取练习任务完成之后,让被试执行2 min的分心任务再执行最后测试任务。实验任务是要求被试根据前面实验阶段学过的内容,将样例的残缺首字和第二字补全,并将补充完整后的样例按照呈现顺序记录在一个小测试本上。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提取练习结果 根据高、低项目竞争强度的不同,不同年龄个体在提取练习阶段的正确提取率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个体在不同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的正确提取率(%)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项目竞争强度主效应显著,F(1,61)=20.769,P<0.001;高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的正确提取率(90.8%)高于低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的正确提取率(81.8%)。项目竞争强度与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F(1,61)=4.098,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大学生在高、低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的正确提取率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人则存在显著差异(P<0.001)。

2.2 提取练习效应 老年人与大学生在不同项目竞争强度与项目类型条件下的正确回忆率(见表2)。

为了考察提取练习的促进效应,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1,61)=13.863,P<0.001;大学生的正确回忆率(82.8%)显著高于老年人的正确回忆率(72.4%)。项目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1)=47.310,P<0.001;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84.6%)高于N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70.7%)。这表明提取练习在练习项目上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项目竞争强度的主效应显著,F(1,61)=21,799,P<0.001;高项目竞争强度项目的正确回忆率(82.6%)高于低项目竞争强度项目的正确回忆率(72.7%)。项目类型与年龄,项目竞争强度与年龄、项目类型与项目竞争强度以及项目类型、项目竞争强度和年龄三者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事前比较发现,不论项目竞争强度如何,老年人与大学生在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均显著高于N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P<0.01)。

表2 不同类型项目在不同项目竞争强度与不同年龄条件下的正确回忆率(%)

为了考察提取诱发遗忘,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1,61)=14.279,P<0.001;大学生的正确回忆率(72.1%)显著高于老年人的正确回忆率(60.9%)。项目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61)=10.259,P<0.01;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62.4%)低于N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70.7%),这意味着发生了明显的提取诱发遗忘。项目竞争强度的主效应显著,F(1,61)=10.277,P<0.01;高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的正确回忆率(70.6%)高于低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的正确回忆率(62.4%)。项目类型与年龄,项目竞争强度与年龄以,及项目类型与项目竞争强度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项目类型、项目竞争强度与年龄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F(1,61)=3.852,P<0.05。事前比较发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在高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显著低于N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F(1,31)=12.48,P<0.001;在低强度项目条件下,Rp- 项目的正确回忆率与N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无显著差异,F(1,31)=0.52,P>0.05。对于老年人而言,在高强度项目条件下,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与N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无显著差异,F(1,30)=1.02,P >0.05;在低强度项目条件下,Rp- 项目的正确回忆率显著低于Nrp项目的正确回忆率,F(1,30)=3.80,P=0.061。

3 讨论

3.1 项目竞争强度在老年人提取诱发遗忘中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在控制输出干扰作用后,老年人与大学生表现出了相似的提取诱发遗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例如,Koutstaal等〔8〕研究发现,对年轻人与老年人两组被试而言,尽管事后回顾会提高被回顾事件的回忆成绩,但同时会损害未被回顾事件的回忆成绩(相对于完全没有获得回顾的基线水平而言)。Moulin等〔4〕采用标准的提取练习范式在健康老年人与老年痴呆症患者身上均发现了显著的提取诱发遗忘。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高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大学生表现出显著的提取诱发遗忘,但这种效应在老年人身上则消失了;相反,在低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大学生没有表现明显的提取诱发遗忘,但老年人表现出显著的提取诱发遗忘。这表明老年人与大学生表现出提取诱发遗忘具有不同的来源。这一方面支持了已有研究结果,如Anderson等〔1〕研究发现,只有当竞争样例为高分类频率时,提取练习才会引发损害;而低分类频率竞争样例通常只会引发较少的损害,甚至有时不会引发损害。与 Anderson 等〔1〕研究结果相类似,Bäuml〔18〕研究也发现,项目强度越强,其受到的损害就越大。Shived等〔19〕通过操纵同形异义词的主要与次要意义的方式证实,提取单词的次要意义会使其主要意义受到抑制,相反,提取单词的主要意义不会使次要意义受到抑制。而Storm等〔20〕研究发现,被试在记忆条件下会表现出明显的提取诱发遗忘,但在遗忘条件下则不会。

本研究结果支持提取诱发遗忘抑制理论与认知老化研究的抑制缺陷假设的观点。已有提取诱发遗忘研究发现〔21,22〕,未练习项目在提取练习过程中产生的竞争或干扰程度是决定提取诱发遗忘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当未练习项目在提取练习过程中产生干扰并引发抑制加工时,提取诱发遗忘才会发生;反之,如果未练习项目在提取练习过程中不会产生干扰,那么即使对练习项目进行提取练习,提取诱发遗忘也不会发生。根据认知老化研究的观点,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在不同认知领域(如注意、记忆和语言加工)中均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缺陷,尤其是抑制功能缺陷〔23〕。由此可知,老年人与大学生在不同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表现出提取诱发遗忘差异为上述两种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证支持。

3.2 老年人提取诱发遗忘的干扰本质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高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老年人不会像大学生一样表现出强烈的提取诱发遗忘,这支持抑制理论与抑制缺陷假设的观点。

本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大学生而言,老年人在低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表现出了明显的提取诱发遗忘。对此现象,Anderson等〔14〕曾指出,在采用线索依赖性回忆测试考察抑制控制的个体差异时,通常会遇到“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使抑制缺陷个体与正常个体表现出相似的提取诱发遗忘。他们认为抑制机制不仅会在提取练习过程中通过降低Rp-项目激活水平的方式来促进个体对Rp+项目的提取,从而提高Rp+项目在最后测试中的回忆成绩;在最后测试中提取Rp-项目时也会产生抑制,其作用是为了抑制由Rp+项目引起竞争。因此,抑制缺陷个体不仅在提取练习过程中不能有效抑制由未练习项目引起的竞争(从而会减少RIF),而且在最后测试中也不能对由Rp+项目引起的竞争进行有效抑制。在最后测试中对Rp+项目的抑制失败有可能会夸大Rp+项目的干扰作用,从而增加RIF。

根据抑制理论和“相关代价与效益问题”的观点,在低项目竞争强度条件下,由于低强度的未练习项目不会对高强度的练习项目产生强烈的竞争或干扰,因此,不管个体的抑制能力如何,未练习项目在提取练习过程中可能只会受到较弱的或不会受到抑制,故而它们仅会产生较少的或不会产生提取诱发遗忘。但是,由于提取练习会进一步增强原本就具有强烈干扰作用的高强度练习项目,这会进一步夸大其对抑制缺陷个体的干扰作用,从而使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提取诱发遗忘。由此可知,本研究中老年人的提取诱发遗忘是由干扰作用引起的。

综上,通过本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①项目竞争强度是影响老年人提取诱发遗忘的一个重要因素;②老年人的提取诱发遗忘是由干扰作用引起的。

1 Anderson MC,Bjork RA,Bjork EL.Remembering can cause forgetting:Retrieval dynamics in long-term memory〔J〕.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1994;20(5):1063-87.

2 Anderson MC.Rethinking interference theory:Executive control and the mechanisms of forgetting〔J〕.J Mem Lang,2003;49(4):415-45.

3 Bäuml KH,Aslan 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predict retrieval-induce forgetting〔J〕.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2011;37(1):264-9.

4 Moulin CJ,Perfect TJ,Conway MA,et al.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psychologia,2002;40(7):862-7.

5 Aslan A,Bäuml KH,Pastötter B.No inhibitory deficit in older adults'episodic memory〔J〕.Psychol Sci,2007;18(1):72-8.

6 Hogge M,Adam S,Collette F.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in normal ageing〔J〕.J Neuropsychol,2008;2(2):463-74.

7 Gómez-Ariza CJ,Pelegrina S,Lechuga MT,et al.Inhibition and retrieval of facts in young and older adults〔J〕.Exp Aging Res,2009;35(1):83-97.

8 Koutstaal W,Schacter DL,Johnson MK,et al.Facilitation and impairment of event memory produced by photograph review〔J〕.Mem Cogn,1999;27(3):478-93.

9 Lechuga MT,Gómez-Ariza CJ,Iglesias-Parro S,et al.Memory dynamic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Psycológica,2012;33(2):257-74.

10 Hasher L,Zacks RT.Working memory,comprehension,and aging:A review and a new view.In:Bower GH,Eds.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M〕.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1988:193-225.

11 Aslan A,Bäuml KH.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in old and very old age〔J〕.Psychol Aging,2012;27(4):1027-32.

12 Soriano MF,Jimenez JF,Román P,et al.Inhibitory processes in memory are impaired in schizophrenia:Evidence from retrieval induced forgetting〔J〕.Brit J Psychol,2009;100(4):661-73.

13 Storm BC,White H.ADHD and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Evidence for a deficit in the inhibitory control of memory〔J〕.Memory,2010;18(3):265-71.

14 Anderson MC,Levy BJ.Theoretical issues in inhibition:Insights from research on human memory.In:Gorfrein DS,MacLeod CM,Eds.Inhibition in cognition〔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7:81-102.

15 张明圆.精神科量表评定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92-3.

16 Batting WF,Montague WE.Category norms for verbal items in 56 categorie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Connecticut norms〔J〕.J Exp Psychol,1969;80(3):1-46.

17 Yan GL,Bai XJ,Zang CL,et al.Using stroke removal to investigate Chinese 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during reading: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J〕.Read Writ,2012;25(5):951-79.

18 Bäuml KH.Strong items get suppressed,weak items do not:The role of item strength in output interference〔J〕.Psychon Bull Rev,1998;5(3):459-63.

19 Shivde G,Anderson MC.The role of inhibition in meaning selection:Insights from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In:Gorfein DS,MacLeod CM,Ed.On the consequences of meaning selection:Perspectives on resolving lexical ambiguity〔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1:175-90.

20 Storm BC,Bjork EL,Bjork RA.When intended remembering leads to unintended forgetting〔J〕.Q J Exp Psychol,2007;60(7):909-15.

21 Levy BJ,McVeigh ND,Marful A,et al.Inhibiting your native language:The role of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 during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Psychol Sci,2007;18(1):29-34.

22 Storm BC,Bjork EL,Bjork RA.Accelerated relearning after 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The benefit of being forgotten〔J〕.J Exp Psychol Learn Mem Cogn,2008;34(1):230-6.

23 Lustig C,Hasher L,Zacks RT.Inhibitory deficit theory:Recent developments in a“new view”.In:Gorfein DS,MacLeod CM,Eds.Inhibition in cognition〔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7:145-62.

猜你喜欢

样例类别竞争
一起去图书馆吧
“样例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样例迁移的因素分析及策略探讨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多类别复合资源的空间匹配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样例教学法回归课堂教学之新认识
含有新算符的代数运算规则学习的有效样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