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文尚德 守望精神家园——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顾久

2013-09-21

当代贵州 2013年29期
关键词:文史馆馆员贵州

文Ⅰ本刊记者 李 坤

(责任编辑/彭美玉)

栉风沐雨一甲子

顾 久:文史研究馆是老一辈革命家源于中华民族崇文尚德的优良传统,基于安邦治国的卓识远略而创立的。昔有太学,尊师选贤,设三老五更之位,起养老敬长之义。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设立文史研究馆,敬老崇文,礼贤敬士,聘文化老人为馆员,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共襄建国大业。

贵州文史馆成立于1953年,是具有统战性、荣誉性和学术性的文化单位,工作宗旨是“敬老崇文,尊贤尚德”,团结老年知识分子以倡导、弘扬贵州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打开60年的史册,一群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耕耘者,儒雅清风的形象,栩栩如生出现在眼前。

建馆60年来,省文史馆组织馆员开展整理、研究古籍文献、书画创作研究,率先创办了全国文史馆系统迄今为止唯一的省级学术刊物——《贵州文史丛刊》,开展了大量文史学术活动。此外,文史馆还开办书画学校等,以期能培养、团结更多的关心传统文化的青年人,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省外、海外的相关组织、人士也慕名而来,互走互访,相互切磋,充分体现了统一战线的影响和作用。可以归纳成几句话:凡有贵州传统文化之处,总有文史馆的目光和足迹;凡有贵州历史文献之处,总有文史馆的心血和激情。

近10年来,省文史馆联合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黔南丛书》、《续黔南丛书》、《贵州民国文献大系》、《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等,全面整理并出版贵州古籍文献;通过《贵州画卷》的系列创作,展示我省中国画的成果和风物,并通过探讨,提升书画创作水平;整理研究贵州诗学、画学、书学、印学等,最终创立“黔学”,让贵州民族文化与精英文化交相辉映,形成贵州文化的“双翼”。

回顾省文史馆的60年,是忠诚守望民族精神家园而又步履稳重坚毅攀登优秀文化高峰的60年,更是馆员从容淡定,淡泊明志,以史载文,以文染史,文翰染濡的60年。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挥文史馆的独特优势,广泛汇聚社会文化资源,发挥特长,以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化阵地。正所谓:冰心鹤性,绎史缡文,展现夜郎神貌;雪调鸿才,裁诗绣画,敞开黔域胸襟。

深情回望600年

顾 久:今年是贵州建省600年,省文史馆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职能,联合各方力量,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文化活动。

一是举办《贵州画卷·历史人物卷》作品展。以空前的创作团队,艺术再现贵州历史人物,彰显贵州历史璀璨群星,为纪念贵州600周年献礼。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亲临画展现场观展、指导,高度赞扬此次活动凝聚正能量、彰显贵州精神。广大市民、各高校和中小学也组织前往参观,社会反响热烈。

二是发起“600年贵州不能忘记的人”主题文化活动。以空前的社会参与度,联合多家单位及媒体,以多种形式宣传为贵州做出贡献人物,让贵州人记住自己的历史,记住600年历史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在对历史的回忆中追思先贤,在对过往的缅怀中总结什么是“贵州精神”,以此彰显贵州精神的力量,构筑贵州精神的高地。

三是承办“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贵州”活动。活动中,百余名全国传统文化艺术大家和多家中央媒体到贵州,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贵州文化发展;同时,加强文史馆与全国文史馆的广泛交流,大力度地宣传了贵州,取得了多重活动效果。

四是举办了“贵州情怀:一个人和一片土地”馆员乡土写作系列作品研讨活动。活动以讨论为主要形式,选取在贵州卓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人文学者,每次以一位作者及其作品为研讨对象,形成多种形式的研讨成果。

省文史馆力图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探讨如何认识脚下的土地,如何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如何以更新的方式研究和宣传本土文化等重大课题,并借此梳理、研讨、评价近几十年来我省作家、艺术家、人文学者对贵州地方文化的贡献,激发更多人才对本土历史文化的研究热情,吸引更多关注目光,创造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构建特色鲜明、成果丰富的“黔学”打好实践和理论基础。

顾 久:在众多的不能忘记的贵州人中,至少有这几个人值得我们一再回忆。一是王阳明,他被贬贵州龙场,悟“格物致知”之旨,他身上有一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精神。

二是李端棻,他是封建阵营里面走出来的,官至一品,是所谓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成员,但他倡导变法,厉行改革。他曾这样写诗:“君不堪尊民不卑,千年压制少人知。奴隶心肠成习惯,国家责任互相推。”1902年,他受聘主持贵州通世学堂讲席,给学生讲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讲个人意志的张扬和独立思考的那种精神的呼唤。贵州人不应该忘记这样一种精神,一种民主的、自由的,今天十八大都写进去的公正的、法治的精神。

三是华之鸿,他创办了贵阳文通书局,他身上有一种善于经营、敬重文化、生活节俭、注重道德的新的企业家精神。他们这样一批贵州人,是我们打造贵州精神高地的思想源泉。

做一名自觉的文史馆员

顾 久:2011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时任总理温家宝有几句很有分量的话,他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力量。文化对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一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一个民族的风骨。”“只有当全世界都公认中华文化真正繁荣起来、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候,才是我国真正强大的时候。”

英国在16世纪前是饱受他国欺压的。但到了17-19世纪,它出了很多影响世界的人,如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洛克、培根、瓦特、罗素等等,他们支撑了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而贵州建省600年来,大家却很难找到一个能影响世界的人。这样倒过来看的话,中国的文化、贵州的文化,还没有能够支撑我们下一步变成大国、大省的要素,这值得我们深思。

因此我在想,如何运用文化这个杠杆,把中国撬起来,把贵州撬起来?我们需要做一名自觉的文史馆员,要问清楚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何时何地?我能做什么?

古希腊人为什么会在德尔斐神殿刻上“认识你自己”几个字?因为认识自己是很难的事。我发现很多神话故事都在问人是谁?人是什么?我认为,我们是生物的人,是历史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我们的馆员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是一批“夕阳无限好”的同志,应该总结自己,反思自己,传承下一些东西来。

著名美术家陈师曾曾经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有了这四点,文人的画才真正叫文人画。我们的馆员、特聘研究员,也需要具备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四要素。我们肩上扛着一份责任,就是建立贵州的精神高地、文化高地、道德高地。在这个高地上面,支撑起真正受人尊重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贵州来。

顾 久:我最近读了几本三联书社出版的历史田野丛书,有这样一批博士生,他们通过深入田野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如陈贤波的《土司政治与族群的历史》、张应强的《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温春来的《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等田野丛书,这些书写得很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我看来,贵州的文史研究还有待深入,文化特质有待提炼,文化老人的成果还有待于抢救。比如,黔西南希望我们一起来开展南明历史文化的研究,我们需要深入下去;黔东南的蚩尤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我们挂了牌子,也要进一步做实;直接关系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水东文化”也待进一步挖掘。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生物的人,一个历史的人,一个社会的人的时候,我们有责任来完成这一代人应该完成的那些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文史馆馆员贵州
关于政协文史馆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互联网+”时代文史馆的发展策略
贵州,有多美
朱德与周予同关于文史馆的一段谈话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图书馆青年馆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未 便 再 荐”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