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保”存在问题和解决推行阻力的对策

2013-09-18陈涛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3期
关键词:新农保惠农可持续发展

陈涛

摘 要:目前随着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是针对“新农保”实施过程中诸多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要正确认识,总结经验,保证“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惠农的初衷。

关键词: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惠农

我国的“新农保”政策是2009年年中在“老农保”的基础上,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起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国家规划,2020年前全部实现所有农民都享有新农保。这项制度是在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实施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的意义重大,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

新农保借鉴了目前城镇职工统账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这让中国所有的农民都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新农保”政策实施才刚刚起步,还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新农保”试点阶段存在的四点问题

1.强制子女参保是否合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个人不再缴费,直接享受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也就是说,只有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且在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的条件下,才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这既是政府组织引导下的农民自愿参加,又是“待遇享受”的必要条件。

对于上述强制执行的捆绑政策,虽然出发点是为了让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得到最大范围地推广,让广大农民能够享受更多国家的优惠政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阻力,其潜在问题会给这项惠农政策带来负面影响。既然是惠农,当然要体现其惠农的优势,但是由于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和家庭条件不同,其各自面对的政策优惠也有所不同,这项惠农政策对有些家庭来讲,甚至没有体现出丝毫的优惠。

举例说明,年满60岁的两位老人,家有3个子女,每个子女2个孩子,这样一个家庭总人口14人(包括两位老人),按照最低年缴费100元计算,12个子女一年缴费1200元,而一个老人享受55元/月,总计660元,两位老人1320元,用1320减去1200,实得120元,也就是说两位老人每年最终实际得到的养老保险只有120元。

除了从数字上看出的问题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很容易引起家庭的矛盾。按照制度,如果老人的家人中有一个子女不参加养老保险,那么两位老人也就不能享受到普惠式养老金。老人的养老金需要子女来支付,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似合理,但从实际的农村家庭赡养现状来看,先不管养老金问题,子女从思想上就很排斥这个制度,有些人甚至认为,要接受这种捆绑制度,还不如把钱直接交给老人,何必多此一举。

2.特贫困家庭是否能享受普惠式养老金

为了让60岁老人享受普惠式养老金,子女一年至少缴100多元的新农保费用,但是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很多农民只能以种地为生,一年几乎没有收入,其子女很难交出这笔费用,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其父母是不能享受到国家普惠式养老金的。这是不是说明国家的这项政策只帮助了农村的富人,而没有帮助到农村的穷人,这与政策制定的初衷大相径庭。

3.养老金收取是否能够顺利开展

农村居民养老金的收取与城镇居民不一样,不能简单的通过从工资中扣除等方式直接进行操作。要享受到惠普养老金,农民就必须交钱,也就是交钱才能得到优惠。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子女交钱,父母享受,然后把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整个农村推广开来,改变农村居民长期的养老思维。但是从目前农民的思想来看,虽然是让子女拿钱,但也等于自己拿钱,要从口袋中拿钱才能养老,这个观念在短期内还是不太容易接受,况且要收取这笔费用,其成本也是很高的。以当年农业税收取为例,极大地增加了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民间的矛盾。

4.投入和支出是否平衡

当前我国的养老制度正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能否保持投入和支出的平衡是关键。对“新农保”来讲,假设全国9亿农民全都参保,1亿年满60岁的农村老师享受最低55元普惠式养老金,共需支付给他们660亿元,剩下8亿缴费总额按最低100元计算,共计800亿。可以看出,流入农村的资金比从农村流出的资金还要少,这样的结局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同时也与惠农的初衷有所不同。我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就是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如果当前不能有效地扶持贫困群体,那社会矛盾必定会越来越凸显。

解决“新农保”推行阻力的两点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地区基础公共机构建设

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将追寻安全上的需求,农民在解决了自身生活需求后必然会追寻各种保障需求。因此,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坚持各种政策上的倾斜,使得农民的“钱袋子”再鼓大一些,这样他们才有能力来参加“新农保”。只要农民手里有钱,各种缴费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同时,要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公共机构的建设。“新农保”的各个运营过程必然要依托于农村地区的基础公共机构,只有这些公共机构健全起来,才能给“新农保”的全面推广提供保障。

2.简化养老金征缴程序,方便农民缴费养老

(1)简化征缴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方便群众及时参保,可以允许参保人只要核准本人身份证号码和姓名户籍,便可直接缴费参保,至于相片、身份证与户口本复印件可放到下一步交齐。

(2)核减参保基数,提高参保比率。对于在外务工的已参保人员、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和劳教服刑人员等不符合参保条件者,各村要如实摸底造册,及时删除,减少基数,相对提高参保率。

(3)完善补缴早缴制度,广开方便之门。外出务工人员及行动不便者,可一次性缴纳多年保费,由金融机构逐年代扣代缴;接近60岁参保者也可以向前补缴,以增加其缴费年限,获取更大实惠;在外参保者一旦回家定居,可随时把社保关系转移回来,并可自主重新选择险种。

由上可知,“新农保”是一项温暖农民朋友心的民生工程,虽然在实施阶段会遇到的困难,但是为了让这项政策得到持续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就必须从现实分析出发,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让农民明白并理解新农保的内涵,扩大参保面,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把这个民生工程做得更好,更加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

(作者单位: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县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新农保惠农可持续发展
科普惠农 晋农优选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12316惠农短信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