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色经典”热背后的信仰危机

2013-09-18杨晨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3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马克思主义

杨晨

摘 要: “红色经典”的再度走热,折射出了人们对信仰缺失、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与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理想的精神需求。本文拟从文化和经济分析的角度入手,探讨在“红色情结”下大众深层次心态上的信仰危机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社会转型中出现信仰危机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红色经典;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

作为历史的记忆和精神产品,“红色经典”主要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电影、戏剧等艺术文本。如今由于国家文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红色经典”在历史怀旧的语境下再度走红,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前不久热播的新版电视剧《小兵张嘎》与电视剧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再次掀起了一股红色热浪。然而,消费主义观念下的“新红色经典”毕竟已然与“红色时代”里为理想、为信仰、为祖国、为人民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的红色理想不尽相同。正因如此,国家广电总局才会针对根据“红色经典”改编剧存在的问题,向全国各地下发《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肃对待红色经典的改编。同时,国家广电总局的《通知》和红色经典改编剧的效果,也带来了我们对“红色现象”的反思:一方面,对激情时代的追忆,寄托了当代审美大众重建精神家园、消解商业社会里人的“物化”感的渴望;另一方面,消费原则下的生活现实,又必然驱使人们追求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从而导致任何经典文化和高雅文化都最终难逃被“消费”的遭遇。

一、“红色经典”再度走热的表现形式

1.“红色经典”影视剧改编热

据调查显示,在中老年人的影视活动中,约80% 的时间看的是“红色”题材片,而且百看不厌。因此“红色经典”影视剧作品一再改编翻新。如近期正在热播的《中国1921》、《毛岸英》,以及即将上映的《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烈火红岩》、《延安爱情》等等。但改编后的影视剧大部分未能重现昔日的“经典”,反而招致观众的批评和学术界的热议。这些影视剧主要为:第一,故事情节背离原著;第二,演员貌合神离;第三,爱情戏喧宾夺主等几个特征。

2.“红色经典”画作高价热销

“红色经典”画作的题材通常涵盖了革命时期的战争场景、英雄人物、战后建设、人民生产与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作品主要为政治服务,所以创作手法大部分以现实主义为主。在中国艺术市场整体走高的今天,“红色经典”画作也为其锦上添花,在拍卖中屡创高价。“红色经典”画作价格的飙升也使得拍卖市场盘面不断扩大。如2007年,陈逸飞创作的《黄河颂》就以4032万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中国内地油画作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二、“红色经典”热与信仰危机

1.对“红色经典”再度走热的思考

红色经典改编剧播出的效果和该类画作拍出的天价,也引发了我们对“红色经典”热这一现象的反思。

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红色曾是中国人行为举止的唯一标准。人们将红色行为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将红色理想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时时刻刻与红色思想保持一致。但是另一方面,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现实又必然驱使人们追求商业性和娱乐性。这里的“红色”更多的只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而这两种价值取向超常的内在冲突和张力,不仅折射着时代的变迁,更隐现了当代大众的信仰危机,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真理性的怀疑与放弃。

2.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

(1)传统文化断裂、多元文化冲击的负面影响是导致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文化与信仰相伴而行,对信仰产生影响。

从内因来看,倡导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曾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到鸦片战争后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但选择了新的信仰以后,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把握住其真正的内涵。

从外因来看,改革开放使西方文化迅速波及全中国。西方的一些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红色经典”影视剧中,对原著的大胆改编、对演员的偶像化选取,以及大肆铺张“婚外情”、“三角恋”等感情戏,这些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行为令人们不自觉地产生迷茫和彷徨,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

(2)偶像崇拜的内在欲望与时代英雄缺失的现实矛盾,是造成信仰危机的内在动因。那些渴望在狂欢中舒缓压力、试图在祈祷中卸下灵魂重担的人们,从偶像明星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是,经由专业经纪团队策划和包装后的偶像明星们,为了满足大众消费心理,不仅要在表演中展示出传奇人物的光环,也要在生活中制造第二个自我,让大众看到心目中崇拜者的影子。这种偶像与偶像崇拜者之间的工具性关系,不仅昭示了社会信仰缺失的危机,也反映了由社会信仰缺失所导致的不安定感、浮躁感和非真实感。

(3)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扩大化是信仰缺失的客观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实践证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而这种负面效应的扩大化也是造成信仰危机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之一。例如: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会产生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情形以及适应形势转变而必须作调整,这个过程对个人、社会与资源分配都会造成影响,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人心不安,对现实和社会不满,转而开始动摇对现有信仰的坚持。

三、解决信仰危机的对策

信仰危机的产生原因很多,亦很复杂,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信仰危机不等同于灾难,不能自然转化为生机,关键在于主体如何看待和处理。所以面对信仰危机,我们既不应回避,也不应恐惧。而应科学分析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从而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信仰危机,并积极寻求对策,找到应对信仰危机的措施和解决途径。

1.加强信仰教育

首先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遭到怀疑和否定时,只有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才能经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其次要在内容上体现出层次性。对普通群众来说,应加强其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的教育;对党员干部来说,则要进行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层次性要求。第三要重视实践环节。信仰既是一种精神活动,也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我们的信仰教育也应该坚持引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以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

2.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时,我们固然要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糟粕的一面,并对这一方面我们进行批判否定,但同样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优秀的一面,看到文化发展传承的规律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新的传统,目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坚定人们的民族信仰、政治信仰以及文化信仰。

3.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信仰问题是与社会主义自身问题相互联系的,如何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解决信仰问题的关键。一方面,要努力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消除不利于坚定信仰的消极因素。例如正确认识并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解决利益关系的调整、逐步消除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其次,只要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克服信仰危机等困难,也一定能让“红色经典”再次重现真正的经典。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5.

[2]吴培显.“红色经典”创作得失再评价[J].湖 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3]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J].中 国比较文学,2003(1).

[4]史小岩.红色经典永存记忆[N]. 深圳晚报, 2004.06.29.

[5]任建东.道德信仰论[M].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年版.

[6]王妮娜.“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 机[J].唐都学刊,2005(5).

[7]银燕.探究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信仰危机[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3).

[8]陈爱娟.当代中国转型时期“信仰危机”的 原因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