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竞合发展研究

2013-09-18皋炳华卢璐

改革与开放 2013年13期
关键词:长三角港口供应链

皋炳华 卢璐

一、长三角港口物流产业分析

1.长三角二省一市物流发展国内领先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二省一市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快捷,物流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主要生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洋山深水港区已经形成规模,其硬件设施、软件管理水平和整体作业效率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2012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7.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252.9万标准箱。口岸环境不断完善,港口保税区和物流园区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海关区域“大通关”政策进一步落实,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港拥有国内一流的、初具规模的口岸物流基础设施,拥有成为口岸物流中心所必需的经济发展背景: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同时还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口岸。此外还拥有物流发展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沿海地区集疏运体系完善

江苏沿海地区岸线资源优良,沿海高等级公路贯穿南北,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南通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北翼重要港口,拥有沿江、沿海两条黄金岸线,航道条件好,深水资源丰富。洋口港已具备20万吨海轮通航能力,正朝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喂给港和支线港方向发展。大丰港以特色产业港定位,以港口为中枢的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对外辐射半径日益延伸,中转性物流需求市场潜力巨大。连云港港腹地广阔,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亚欧间重要的水陆中转港。沿江港口群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迅猛增长,已形成以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为国家主要港口,江阴港、扬州港、泰州港、常州港为省重要港口,分工合作、持续协调的分层次发展格局。苏州港由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港三港合一,实现了有序竞争、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成为江海河联运、内外贸货物运输、装卸与仓储、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江苏省重要的集装箱干线港。

浙江省政府加快对交通设施和物流园区的投入建设,现代物流的发展显示出蓬勃朝气,形成了以《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浙江省沿海港口集疏运网络规划》等为主体的规划体系。港口布局日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沿海港口配套物流园区、物流加工区和保税仓储区等不断完善,内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以及乡镇物流站点已形成网络化发展趋势,基本建成集装箱、煤炭、石油、液体化工、矿石、粮食六大货种为主体的港口物流体系。宁波—舟山港区位、资源、集疏运网络和信息化等优势明显,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枢纽港,2012年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7.44亿吨,居世界第一。

3.长三角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长三角物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物流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包括港口物流在内的长三角物流业在国际供应链中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物流增值功能不强,综合物流成本相对较高;港口功能、产业结构趋同,物流市场竞争存在一定的无序现象,使长三角港口整体效应发挥受到抑制;物流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各地发展物流业的政策标准不一致,导致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推进长三角物流业迅速发展,各港口之间的联合协作显得必要而紧迫。

二、现代港口物流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现代港口功能演变,第一代港口主要功能是装卸和仓储,第二代港口发展为提供分拨、配送等增值业务,第三代港口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港口物流的发展历经传统物流、配送物流、综合物流和港口供应链四个阶段。全球物流、共同配送,智能化管理已成为当前发展的基本趋势。

1.以供应链的概念经营港口物流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促使港口物流必须向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以供应链的概念经营港口物流势在必行。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动态、复杂的网络结构,需要作为供应链核心的港口企业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进行协调运作,通过港口物流企业与路域、航空物流的全方位的合作,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专业物流公司合作,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将静态的管理机制与动态的计划实施相结合,使各企业在共同利益驱使和优势互补的情况下,通过资源整合,形成辐射全球的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联盟。通过联合规划与作业,以提高物流链运作的效率和降低供应链成本,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

2.依托物流园区开展一体化服务

充分依托港口附近的物流园区开展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开展如腹地运输、拆装箱、报关、报验、包装、质量控制 、库存管理、订货处理和开具发票等增值服务;提供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服务;提供货物在港口、海运及其他运输过程中的最佳物流解决方案。加快高增值港口物流园区建设,筑巢引凤,建立“前港后厂、港工互动”的发展模式;加强与城市及腹地的对接、合作与联动,拓展空间,使港口真正成为城市、腹地走向海外的枢纽,成为承接国际物流、金融、流通、咨询等服务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桥梁。

3.高科技在港口物流中的应用加大

新加坡、鹿特丹、香港、汉堡等国内外先进港口利用港口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以高科技手段、现代化管理为特点的港口物流,取得巨大成功,其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港口业的新趋势。从这些典型港口的发展轨迹与特点不难发现,依托良好的区位、岸线资源,集疏运、腹地经济、金融、信息和政策等优势条件,提高港口物流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开展高效且具有特色的增值服务,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种先进的技术,如条形码技术、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分拣技术、卫星定位技术、自动仓库、集装箱电子识别技术、物流仿真技术、辅助决策技术等将在港口物流领域广泛应用,使港口物流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4.信息化是发展现代港口物流的先决条件

现代物流企业业务运作过程具有环节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其信息的动态特性和实时特性较为突出。因此,企业的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物流的畅通依赖于信息流迅速、实时地运转,信息流不畅或滞后是导致物流速度低下的关键因素。而信息的快速收集、处理、传递与交换依赖于信息的载体。EDI通过结合现代Internet通信技术,可以很好地满足物流、信息流的要求。港口物流必须提高物流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缩短物流信息交换与作业时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供电子定舱、网上报关、报检、许可证申请、结算、缴退税、虚拟银行等网上服务;依托“虚拟链”,建设服务覆盖全球的“虚拟港”,通过“虚拟链”,使港口物流的供应链上任何一环都能达到资源、信息共享,从而实现总体功能最优化的物流服务目标。

三、长三角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长三角逐渐成为接轨世界经济的前沿,这要求长三角在经济发展中迅速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实现现代物流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港口物流一体化网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战略上来看,长三角港口合作发展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实现对区域内港口的总体布局及市场结构进行合理化规划,协调各方利益,以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等资源重复浪费的局面;加强各港在具体分工上的协作,细分货运市场,完善运输功能,减少区域内各港口间的激烈竞争而引发的内耗,促进物流在区域内全面畅通;壮大合作各方港口的实力,提升整体力量,维护共同利益。从港口功能竞争走向物流与供应链竞争是长三角港口群持续协调发展的最佳选择。

1.推进长三角港口物流规划对接

根据长三角城市“一核九带”发展框架和城市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以园区为结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建设、互利共赢原则,完善长三角港口合作协调机制,整合长三角现有物流资源的相关政策,使长三角现有传统物流资源向现代物流方向发展。全面落实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推进长三角区域港航合作的指导意见》,加强长三角区域港口规划协调,避免物流园区重复投资,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和港口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支持港航企业跨区域开展业务,加大航运综合试验区的政策创新力度。上海组合港管委会作为区域性港航发展行政协调机构,要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港航企业资产和业务融合、促进长三角地区港航经济整体发展、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长三角各城市的交通发展,加快各城市间规划对接。统筹规划物流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物流节点规划,力求实现多功能、多种运输方式共享。

2.推进长三角港口物流通关对接

当前区域港口合作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的障碍是现行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各部门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协调,各自为政,跨地区的物流服务往往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缺乏系统性、一体化的考虑。长三角各市应调整转关运输监管流程,提高转关效率。在跨关区快速通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虚拟的区域数据平台,实施“选择申报,多点放行,统一平台,区域联动”的一体化模式,对物流监控目标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实现跨关区的申报、审单、验放,最大限度地加快进出口货物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流动,全面提高海关管理的整体效能。

3.推进长三角港口物流信息对接

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梯次推进的原则,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建设现代物流基础平台、信息平台和政策平台,培育和组建大型现代第三方物流集团,形成涵盖长三角,辐射周边地区的强大物流产业优势。合理调配物流资源,实现物流的信息化管理,使信息网络和实物配送网络两网合一。具体措施包括:采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建设长三角物流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将物流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嫁接,抢占该领域的全球制高点;推进EDI项目建设,建立长三角交通通信服务专网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编码、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等技术,与智能应用系统互联。充分发挥标准化在现代物流供应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推进物流企业敏捷化改造。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综合化、网络化大型骨干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企业对外联系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通过与国外著名物流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形成较完善的长三角物流网络并与全球物流网络无缝对接,运用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进行实时管理,为品牌企业及B2B电子商务网站提供从物流系统规划、咨询、集成到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全球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

4.推进长三角港口物流人才对接

如何尽快培养优秀的专业化人才已成为长三角城市各物流企业的当务之急。面对人才的紧迫需求,力争引进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现代物流策划和管理人才,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吸纳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培训体系,在物流产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加快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1] 上海港管委会.长三角地区港口经济运行 情况及形势分析[J].港口经济2013(4): 20-22.

[2] 叶红.上海港港口物流的发展分析及策略 选择[J].物流科技2011(5):36-39.

[3] 楚天骄.长江三角洲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模式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1 (4):118-121.

[4] 黄少卿.当前港口物流发展态势及对策[J]. 港口经济2012(2):33-36.

[5] 卢山.江苏沿海地区产业同构测度与产业 协同发展[N].南通日报2010-2-24.

(作者单位:江苏大丰市委党校、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长三角港口供应链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港口上的笑脸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