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一林先生课堂学习笔记Ⅲ

2013-09-17王一林byWangYilin

雕塑 2013年4期
关键词:细部形体雕塑

■ 王一林 by Wang Yilin

王一林先生课堂学习笔记Ⅲ

■ 王一林 by Wang Yilin

Classroom Learning Notes of Mr. Wang Yilin Ⅲ

3月4日

等大人体习作开始了,架上的泥都已经加齐,尚有7周时间进行塑造。(计划如下):

5日,找准正、侧垂直重心;在模特台上画+;泥台画+;固定两脚位置;定胸骨上窝、定第7颈椎、定耻骨。7日,两臂加泥,(手用铁丝圈出形);定8个点,先找高低位置,再找空间关系。8至12日,(调整)大的方向面,包括头与胸、胸与腹、腹与腰、肩与腰、腰与臂、臂与腿。14至19日,(调整形体结构)侧面、中间面之间的关系。21日,具体刻画头部。22日,刻画颈部结构。23至24日,处理胸部体积。25日,塑造腰部形体。26日,塑造盆骨结构。28至29日,塑造下肢形体。30至31日,塑造上肢形体。4月1至2日,利用卡尺和垂直线,整理(结构关系)、检查(动态)大体。4月4至14日,(加强大人体)细部的刻画,包括高点、低点、关节、骨骼凸出处的处理,和肌肉大块面的结构处理。15日——调理头部细节。16至18日,刻画手部细节。19至20日,深入刻画脚部。21至23日,全面整理、结束。

王临乙先生对大人体习作的具体意见:(图1)人体外形最初做得感觉胖了,造成这种现象是缘于采用的方法是用面来处理大体,造成细部的深入不够到位。我现在明白,其实这是为了从胀再往紧里面去收。看来现在的细部也是在做大面形体时同时做出来的,但还称不上是真正的细节。

四年级习作课结束了,王临乙先生对全班提出几点意见:

1.长期人体习作的后阶段应该近看近作,这时若再多的退远看就容易注意到“光”的表现,而不能更细致地做出形体微妙的高低起伏。

2.作细部时要注意(形体结构)低点之间的关系。

3.在习作的中期即应该开始作细部,并要把理性知识贯穿融入于塑造之中,但却不应抛弃塑造时的直觉感受(外部的直观感)。

4.习作过程中要把整体与细部结合着作,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塑造方法,但也要因人而异。

3月7日

前天王临乙先生指出,我把胸和骨盆两个主要方向给弄乱了。今天王临乙先生来看,我已改正了些,但上身(动态)还不够自然,他看过感觉差不多了,要我把着力腿的内外踝明确之后,就可以解决上身的细部处理问题了。此外他认为脖颈关系还不对。所有这些问题我在今天都已修改了,到了最后一节课看,整体感觉就差不多了。

做大的雕塑作品——据王临乙先生的意见,主要是注意方向面,主要是大体。

所以明天要特别放慢节奏来做,头两节课要把5日的工作再作一次检查,即调整胸骨上窝第7颈椎和耻骨部位的形体;后3节课要定准8个点(这正是计划中7日的工作,但今天还未完成);8日的工作要推到9日去做了,要注意掌握好时间。

3月9日

问题所在:今天王临乙先生来看了看习作,说要注意头、颈和胸部的关系。朱纯德来到班里,说我的习作正面尚可侧面效果不佳。我打算明天的第一节课再定一次重心问题,然后多做侧面,把中间面的问题解决一下,因为有的方向看起来是显得不够鼓,(注意腿的方向;背部、臂部的关系;胸腹部的关系)。

3月12日

今天王临乙先生来看,感觉习作整体问题不大(指总的一般的看来尚可),他要我注意两臂的泥量可能有些不够,在具体形的问题上他指出:两臂的方向面不够明确,他说要先把两臂的方向面和头颈结构深入塑造一番之后再看。下周一因为有一个会议要占去两节课,只能做2节,故就先只做一下王临乙先生提出的这两点吧。

王临乙先生关于构图的意见:今天他看了大家的构图草稿,提了几点意见:(图2)

1.雕塑创作的构图,特别是在创作大型的雕塑作品时,(构图)忌分散,这是针对某位同学的草稿而言,如此构图使作品不易成为一个整体。

2.做单一人物形象时,雕刻构图的头、颈、脚部的各部位(动作)要统一,这种统一是指表情而言。一般的讲,颈部的动态多表现意志,而脚部的动态则是多传达表情与情调。

3.雕塑构图在表达运动状态或者表现力量感时,不要表现得太过以至于到了尽头,也不要做成一个运动过程中间的那个阶段,做尽了就没有再有“什么”发挥的余地了。然而构图所表达整一半的力量却又有一种尚未达到的倾向。这是指某一位同学的构图而言。

4.在我的构图草稿上,他说要注意两只脚和钢条的方向。意思是从运动规律上看,两只脚的两个点和钢条的这个交点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一来钢条的方向看上去就不会明确,二来在钢条和人体的关系空间处理上,从逻辑上讲就感觉不够真实。

3月21日

王临乙先生今天指出,习作做法像现在这样还是可以的,但头部做得不够“紧”,我理解的“紧”,就是每个局部做的不准,面与面、体与体衔接得不紧不到位。按计划今天是做头部,明天做颈部。以现在情况看,可以从头部往下继续深入了。明天要稳住,一步一步地往下进行。

4月5日

近来王临乙先生提醒我作业要注意的是几点:(图3)

1.做头部注意乳突和两耳。

2.做背部注意第7颈椎和背椎与盆骨的关系。

3.中线的方法——额头,王临乙先生还有个意见:做东西要从中线出发,向两边找对称关系,否则(人体结构)不易做准确。

滑田友先生讲习作怎样做法:以年级1、2、3、4、5顺序,认识事物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是主观地去观察。人对自然的认识最初只是一个印象,不能存在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习作上就要培养和形成对自然的认识与正确的观察习惯。

①人站——重心,中心线。②人动——体态的形式(势)——雕刻要用动作(运动)来表现感情。③人动的面——大方向面,以及面的转折的联系(中间面);内部组织——解剖的规律;外部组织——人体的特征及个别性。④人的形——各个部分的大体形(如方、圆、近似方或圆形等等),形的结合(组合),如糖葫芦一样有一个贯穿起几个圆的体形。⑤形的变——在运动中形的变化,如肌肉怎样撑在骨头的两端而发生形的变化。

——初学者要求其对上述问题加以认识。排列:人体的自然排列,头、颈、胸、腰、臀、四肢,本来就存在着大小方圆等有节奏的组合。——动作的关系,形的关系,如哪一部分(动态、体量)大一些好、哪一部分小一些好,大多少好,小多少合适。研究形的对比关系,动作的协调是否明确,有哪几种动作是属于这样的,等等。以上是头3年雕塑学习的基础要求,以后2年是要求在美感及艺术性上解决一些问题。①美感,所谓看得顺眼而不要刺眼。②节奏和韵律,解决中心线的变化,轮廓线的变化,面的转折变化。③在动作上,解决体量大小、动态线的起落、体面的排列——主体的贯穿构成基调的问题。

4.矛盾的统一——小块的组合(由结构组织而成的形状是由很多的小块面构成。——大块的分派(较大的块面形状用小块形体来丰富)。

5.雕刻的语言——有意识的处理某一部分,即追求某种特殊的动态规律以达成声东击西的表达效果。就如同在电影中,表现接吻却用以女子腿部的微动来表现即为一例也,这就是形象语言的存在意义,也就是重点表现、重点夸张。又如斗士右拳打出,左腿扯后,这种表现既适合了自然,也满足了艺术处理的需要。

——要经营(雕塑表现语言)位置就要做几个比较试验。1年级学习头像可参考古希腊及中国元、明时期的头像作品;2、3年级参考古希腊罗马、米开朗基罗、中国唐、宋时期的艺术作品等;4、5年级可参考中国秦汉艺术、齐白石的(国画),以及苏联雕塑家穆西娜的雕塑作品等。在宋画(山水)中可借鉴参考研究其文人画作中所体现出的“气韵生动”。

——最后一点是要一气呵成,即熟练掌握造型基础之后,雕塑最好是以一气呵成的方式来完成。

——开始创作头像前的步骤:①速写②长时写生③默写④临摹

——作品的最后要处理和研究形体关系中面的排列。

1962年3月17日

开始写这本札记是在1959年,到此页前面的内容大概是在1960年的4、5月份所记。距今已近两年时间了。有两年未记这本札记了。昨天,傅天仇先生来看我们的作品,给我提出了3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很值得记下来,并且打算从今天起还是要不断地记录,只是从前大部分都是关于习作方面的,今后恐怕更多的是要记一些关于创作方面的问题了。

傅天仇先生的意见:傅先生说我的毕业创作看来走的是正路,形式与内容是相结合了的,并且形式语言还是中国的。

他说,昨天他所看到的我在近一两个月以来的作品,都没有接续沿着这样的路子走,而是走上了单纯追求形式的创作思路,而其形式语言又是搬用外国的,他认为这是不好的倾向。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没有出息的。本来我的习作《老崔头像》是不想保留下来的,(图4)有一天钱绍武先生看了说很好,其他同学也说不错,所以我才把它翻成了石膏的,那也只能说是属于习作性质的东西。我现在想把它送交这次雕塑展去征选,想更名为“转业的骑兵”,但这显然是事先没有考虑到这样的创作思想的。至于《舵手》(图5)就更明显了,因为单纯的追求形式的“别致”,竟弄得形象不像一个中国人了,以至于今天盛扬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叫“非洲之路”或是什么“黑人舵手”等等。听后我都想把它一棒子打碎了,现在再看这件作品,真是越看越难受。

下午和盛扬等人去看了看插图展,更使我感受到,艺术一定要表现出“是那么回子事儿”才行,叶浅予为《子夜》画的插图就使人感受到“是那么回事”,而黄胄和蒋兆和的插图(《红旗谱》和《祝福》)给人看了以后就觉得不对劲儿。

从插图展出来回了趟家,因为不舒服,所以在家里的时间长了一点,回学校之后,又到工作室里去了一趟,越看那个《舵手》越觉得成问题,本来在路上我还想给它重新起个好名字,还打算将其送选,现在我决心要打碎它,一定要来一次“革命”。但为了这次展览,不拿出一件作品也不像话,选上与否不讲,总要有一两件送选才好,我看可以拿出去的也还只有《老崔头》了。为了记下这次的“事变”,我打算明天去教室把《养路工》大改一下。另外,刚才在回宿舍之后又画了一个草图,这是因为看了一张画片从中受到的启发,而这画片表现的就是唐代的武士形象,根据这个武士形象发展了一下前两天设计的《上刺刀的战士》。这件《养路工》的创作假如注意一下,不再往“西欧化倾向”上发展还是有可为的。

今天盛扬说我的习作头像,习作的东西(问题)很少,好像是别有什么意图。可悲!下次决不能再这样。今后要注意两点:①创作一定要去创新。②习作一定要下功夫去练。

从明天起“不为展览会而工作”,从下一个习作起,一定要“单纯地作习作”。

5月2日

昨晚和陈德弘谈了些政治与艺术诸问题,今晨读毕加索的谈话,内中有一段讲话,很值得借鉴,摘录于此:“——你开始画一幅画的时候,你往往有一些美妙的发现,一定要当心这些,破坏它,再试几回。在每次破坏一个美丽的发现之时,艺术家并不是真正的压抑这个发现,而是转变它,提炼它,使它更显得实在。……最后出现的就是被弃置的一些发现的结果,否则,你就变成为你自己的欣赏者……”

(全文结束)

猜你喜欢

细部形体雕塑
巨型雕塑
高层住宅屋面工程细部创优策划
风景园林工程细部处理及质量管理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我的破烂雕塑
浅析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
写实雕塑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加强细部处理,提升物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