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塑—法 雕佛韵浅析中国石雕佛像独特的创作手法

2013-09-17廖诗卿byLiaoShiqing

雕塑 2013年4期
关键词:石雕石刻佛像

■ 廖诗卿 by Liao Shiqing

悟—塑—法 雕佛韵浅析中国石雕佛像独特的创作手法

■ 廖诗卿 by Liao Shiqing

佛理,虚幻缥缈;石材,质地坚实。虚与实的结合,凝聚成寄托人类思想精神的物质产物,成为了思想与艺术相互交融的精神载体。在信奉佛教思想的人们心中,石雕佛像承载了人们精神追求的最高理想诉求,正所谓“庄严国土、行乐有情”。笔者在创作构思石雕佛像的艺术形象时,领悟实践禅学之宗旨,遵行中国石雕佛教造像手法,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石雕造像创作中,有关线性的描绘、适形造型、意象表达,以及强化含蓄之美感等雕刻手法,坚持心手相师的理念,将佛学禅宗之气韵精神融入作品之中。

中国石雕;佛像;创作手法

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清明平和之美恰能于晶莹纯洁的白石上表现无遗,因为思想与物质在此遇到了完美的协调。”中国传统石雕艺术作为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亦能体现如此意境。从远古的简单打磨发展到如今的精雕细琢,中国的石刻雕塑艺术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

中国石雕艺术发展具有古老悠久的文化溯源,早在远古人类艺术萌芽阶段就已开始进入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之中。可以说,石雕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石雕以其存在形式丰富了历史文化的内涵。石刻艺术在漫长的岁月里,因其“石”的独特材质而被留存了下来,我们现在所能欣赏到的历代石刻艺术形式如:石窟造像、陵墓雕刻、建筑石栏等。这些石刻作品或方正圆浑、或依山傍势、或随势赋形、或写意传神,根据不同的雕刻创作手法而呈现出纷繁璀璨的石刻艺术表现语言。回溯历史,石刻艺术风格从秦汉的质朴粗犷发展到了唐宋的精致完美,诞生了大量的石雕精品:西汉霍去病墓的石兽、龙门石窟的菩萨力士、唐代陵墓高大雄健的瑞兽、宋代出神入化的赵州桥浮雕双龙献珠等等,大量杰出的石雕精品不胜枚举,这些出自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家之手的雕刻作品被世界誉为人类历史宝库中的明珠。

一、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造像风格溯源

自然界鬼斧神工所造就的石头,以各种形式承载着人们思想与精神诉求。佛教造像是人们表达内心精神寄托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源自古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和笈多时代秣菟罗样式和萨拉那特样式的佛像雕刻风格的影响,秣菟罗样式和萨拉那特样式的佛像雕刻是从古印度贵霜王朝的犍陀罗佛像和初期秣菟罗佛像演变而来,其特点是:佛像弯曲的头发变为珠宝帽式,腰部由粗壮变为苗条,眼睑下垂,表现出祥和宁静的气氛。衣服由宽敞变为合身,由多层变为单层,衣纹变为新月形,富律动美。笈多样式与犍陀罗样式的佛像风格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通过印度装饰性雕塑与中国的写意性雕塑交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特有的风格,石窟雕塑风格呈现出由装饰性向写意性转化的艺术特色。佛教在印度的传播形式乃是在山间开凿石窟,雕刻佛像以供信徒参拜,此做法源于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行得道的。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仍多沿用在山中开洞的形式。所以就构成了中国的石雕艺术与佛教文化之间密切关系。中国古代佛像雕刻艺术风格与印度佛像艺术相比,更加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感和难以言喻的超脱感,散发出无限和蔼与亲和的韵味。在中国石雕创作中,艺术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遵循古代儒家“温柔敦厚”的人文思想,在坚硬的石质中表现出细腻、温婉的韵味,传递着一种内在温柔的力量,抒发了一种追求恒久的精神理想。正是承载着这种信仰内涵,才使得石雕佛像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民族艺术特色的雕刻风格。

二、石雕佛像创作风格中的线性塑造

石雕佛像创作风格之一便是线性的塑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创作中线性的运用极为丰富,它是艺术造型形式语言表达和构筑心理特征的主要创作方式之一。在石雕佛像创作中,为了追求佛像身体动态曲线所体现出的行云流水般的流畅飘逸之感,需借用线条形式来加强空间形体所构成的空灵之感,突破理性界限的束缚,自由进行加工创作。与此同时,线条在作品雕刻过程中,在有意无意之间被赋予了诗性与神韵,宛若天成。

利用这种线性塑造手法而形成的中国石雕佛像风格,其艺术效果与西方雕刻风格有着截然不同的形态特点。它不是为了单纯表现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为了突出雕塑的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是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炼、加工而成。西方雕塑体积感极强,而中国雕塑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强调整体中的平面关系。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虽然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而没有在空间中加以形体塑造,没有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但仍能够体现出一种空间效果。这种线性的运用,在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代彩塑、麦积山石窟造像、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代罗汉像等作品上随处可见。这种借用中国画的绘画效果,使用线条去把握空间美感的艺术创作手法,在当代的雕刻创作中同样适用。笔者在创作玉雕作品《思维观音》之时, 塑造了观音静谧半跏趺坐于石上,双手抱右膝曲起,使整个衣纹线条自上而下一贯而下,充盈着起伏的节奏韵律,同时又包含着细致的微妙变化,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

三、石雕艺术创作与适形造型

石雕艺术创作要根据石之形态、色相、质地等特质,适形造型,强调的是“存天地之形”“圆宇宙之美”的原则。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石头的形状、厚度、色彩、肌理都是千姿百态,有的斑驳崎岖,尽显沧桑的岁月感;有的精致细腻,色泽亮丽,这些形态各异的石料正好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施展奇思妙想的创作空间,激发艺术家们无限的创作灵感。通过对天然石材形质的灵活利用,艺术家们因材施艺,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将石材固有的色彩和形态转换成具有艺术生命力的石雕作品。

在中国古代石刻雕塑作品中,有许多将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石料的自由性相结合的实例。如西汉霍去病墓石兽的艺术处理就是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的自然形状,根据某种动物的外形而选材,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型显出空间的自由而拘泥于形似。这种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体的雕刻创作手法,在汉唐陶俑、历代的陵墓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这类石雕作品外观整体感、块面感强烈,更具空间感和建筑感,置于室外环境中更显得宏伟而大气。杰出石雕作品如:云冈石窟中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石窟奉先寺唐代卢舍那大佛,这些佛教石刻造像面庞饱满,身躯高大,在慈祥中透露出庄严神圣之气。

四、意象性的表达方式在石雕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自古希腊时代起,雕塑就极力倡导再现自然本质的特征,艺术语言表现出了极强的写实性。而中国古代雕塑却以意象的表达方式为主。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有别于西洋画那种精密写实的刻画风格,强调不求肖似而追求神韵的表现风格。艺术家们主要是依据自身的体验和想象,艺术形象凭主观的意志而刻画,将注意力重点放在表现物象“神韵”之上,追求一种优雅恬淡的艺术韵味。中国石刻艺术注重块面整体感,若按西方雕刻法则中有关解剖、比例、重心等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雕刻的艺术性的话,便会感到大相径庭。因此在中国石雕佛像中,几乎没有类似于西方雕塑风格那种追求准确人体结构变化的石刻作品出现。中国传统石雕佛教造像作品中更强调的是雕刻家通过感性认识,于石材和创作对象中捕捉抽象的形态元素,突出线条感表达概括简约的意蕴,发挥外表形式之外的主体精神对雕塑的空间质感的精神渗透,以此获得功德圆满的效果,同时也将个人对禅学思想的感悟融会到石刻创作之中,从而使佛教造像在庄严肃穆之间蕴含着亲和与温情。

五、石雕创作风格所追求的是含而不发的艺术美感

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气质、生存条件以及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文观念造就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即“温柔敦厚”的品性,在雕刻风格上则呈现出一种含而不发的美感,

在创作佛像石刻作品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意境。所谓“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很多佛造像在表现神韵的同时,追求的就是这种含蓄内在之美,这种“含而不发”的艺术追求主要是通过佛像面部表情刻画来予以呈现。以玉雕作品《思维观音》为例,笔者以精炼的雕刻手法刻画出佛像的神态表情,含蓄如水的佛像面部神态给观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传递着坚定向善的佛学理念;在“思维观音”俏丽的面庞上,一双慈目注视人间,微启的嘴唇释放出那种庄严超凡之气质,含而不发的艺术美感充分地得以呈现,内中的禅理有如潺潺泉水般在玉佛雕像中得以诠释。

或许,人们在欣赏石雕佛像之时并不会像欣赏西方雕塑那般赏心悦目,但这就像是品茶与喝咖啡的道理,二者无法相提并论。品茶贵在修性,若不谙此道,便永远无法领悟茶文化的境界。欣赏石雕佛像艺术的含蓄之美亦是如此,必须将身心融入其间,沉浸在对禅理的感悟之中,以一种超脱的表达形式来转达石雕艺术中的灵性与美感,让中国传统石雕艺术在现当代的艺术舞台上重新绽放光彩。

(廖诗卿 海口市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

1 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傅敏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P254.

2 王子云著.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Comprehend Molding Method Carved Buddha Rhyme—The Analysis of China’s Unique Writing Style Stone Statues

Buddhism is dimly discernible. Stone is strong and visible. The combination of virtual and real condensed into human spirit crystallization and become the sprit carrier of the combination of ideas and art.In the mind of the people who believe in Buddhism, Buddha statues bear the weight of highest demands of people’s pursuit for sprit, and this is the so-called “solemn land, affectionate pleasures.” When the author created of Buddha statues, we understood Buddhism deeply, and followed the Chinese Buddha statues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 carving methods on linear portray, conformal molding, and image expression, and so on. The author carefully put Buddhism sentiment into practice.

Chinese stone carving, Buddha, Creative methods

猜你喜欢

石雕石刻佛像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佛像面前的 菩萨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佛像面前的菩萨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