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雕塑遇见雕塑——亲历雕塑年鉴展有感

2013-09-17马文甲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byMaWenjia

雕塑 2013年4期
关键词:墙面展厅雕塑

■ 马文甲(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by Ma Wenjia

当雕塑遇见雕塑
——亲历雕塑年鉴展有感

■ 马文甲(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by Ma Wenjia

When Sculpture Meet Sculpture—The Thoughts of Experiencing Sculpture Almanac Exhibition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13年中国雕塑年鉴展”的喧嚣已经渐渐降温或终将走向遗忘。而今作为展览策划委员会成员的我,细细回嚼那些工作时的热烈场面仍使我感触颇多,且仍有一些现学现卖的收获和思考,想与同仁们分享,也就顺笔写下了这些文字。

俗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化的碰撞并无绝对标准可言,更难谈高下,艺术尤其是这样。我们经常谈及某种艺术的特征和表现,却不经常谈哪一种更加的高明或先进。一次大型的全国性展览注定要将不同样式的作品和创作手法迥异的创作全部囊括进来,以此作为对于整体创作生态的客观研究和展示。本次雕塑年鉴展就是这样一次不以某一种狭窄的学术取向和风格特色作为展览目的,而呈现业界整体创作情况的展览。在这样的策展思路下我们从众多投稿作品中选出118件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呈现这次重量型展览。随着作品一件一件的到达现场问题便随之产生,不少艺术家的作品尺寸与之前提供的严重不符,原来所作的展览布局几乎无效。面对形态与材料各异的雕塑作品,如何安排展览的布局才会使雕塑之间不会互相影响和争抢眼球,成为布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跌跌撞撞的实际调整和操练中,展览的效果终于不负重望得到了各界的好评。在此,我对布展工作的操作思路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介绍,同样也接受大家的批评。

一、展厅的逻辑

展览是有思路的,展厅的布置同样是有逻辑的,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展示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相互消解,只有在同样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表现形式相近的情况下,才能够使得所有展览作品的观看变得“清静”。在展厅的入口及第一个展厅,我安排了手法比较传统一些的见功夫的具像风格作品,如鲍海宁、萧立、李鹤、刘松、屈峰等的作品(图1-1、1-2、1-3)。虽然作品材质和题材各异,却都体现了一种富于宗教气质和内省的平静思考状态。而接下来的一个展厅我安排了材料和形态比较单纯的抽象作品,如甘丹、马天宇、徐升、文豪、李世伟等的作品(图2-1、2-2)。放眼展厅都是材料感和形式感极强的“形”,非常的唯美纯粹。而接下来的一个厅我安排了许多比较轻盈的密集性作品,和一些工艺美术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以占据一定的空间,靠悬挂和摆放来形成构图。王晶宇、林妍、孟浩、尹祥明的作品都在这一区域(图3、4)。同样,最后一个展厅我安排了新媒体和互动装置作品,形成比较新颖和奇幻的视觉感受,蔡志松、谭勋、许亨、高士贺的作品都在这里(图5-1、5-2)。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利用匪夷所思的手法制作出来,却在表现的内涵上都回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追求。这样从传统具像到新具像到抽象及工艺再到装置,使得整个展览的布置和观看逻辑清晰顺畅。

二、合适与适应

作为当代的富有思路的展厅布置,并不是找个空档放一件正好体量适中能够“合适”的作品就可以解决得了问题的。许多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关系和与空间的关系构成需要富有个性和突兀。这样才能使整个展厅的作品富有独自的展示情境,同时使得观众观看感受丰富而不是“横扫千军,一目十行”。马天羽的作品《酌待商榷的命名》很小,每个展台都足以放下,也都“很合适”,而展台的体量却足以抢了作品的风头,所以一定要找个地方将它挂在墙上,消失掉基座的感觉,使得作品伶俐精巧(图6)。范晓妍的作品《如醉初醒》本身是不锈钢制作,体量很大,但是放在低台子上展示虽然细节观看清楚,但总感觉不知差在什么地方。这时我突然觉得作品本身气势挺拔,形象人物构图旋转,我就按记忆中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的结构将她垫得很高,并使用两层底座,使基座也富有层次,这下感觉就对了(图7)。同样,王志刚的作品《无为》外观是不锈钢材质,造型抽象,表现的是一个人从水中浮出上半身的人物。如果将他放在工艺区展示,那么,这件作品就会被淹没。而放在抽象的区域,虽形态材质也很匹配但突出的是形式感和华丽的质感。最终将这件作品放在装置的区域,其所蕴含出的人文气息就弥漫出来,使得作者的思考在整体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来(图8)。所以使得作品“摆得下”,“正合适”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的陈设,谈不上设计和布置。所以,机动灵活的联想和比较试验是布展工作省也省不下的必要劳动。

三、空间的情境适应

在众多的雕塑作品布展时,除了要考虑到作品本身的材料,尺寸、形态相适应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形成情境性。情境性实际上是一种作品表现题材之间的契合,以及形态联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联不是用许多作品作为角色来演绎布展者自己的一个故事和情节,而是通过这种关联使得每一件作品本身的展示效果都得到加强。如陈克的作品《盆景系列——虎兔NO.1》是许多被画成老虎的兔子在一棵被风吹得扭曲的老槐树上蜷缩着,一派夜黑风高的感觉。展览布置上我留给这件作品一个空荡的背景,并有意压低光线,可总是感觉气氛不够。而王爽的作品《一期一会》是一个坐在圆圆的软垫上的带着翅膀的小人物,作品是黄绿色的陶瓷作品。这件作品的情景, 总使我感到这是一个坐在月亮上的天使,孤独、清高。于是我想一定要将她挂得很高,加上强光,使得陶瓷的光亮与黑灰色的与黑灰色的墙面形成鲜明对比。而一个亮亮的高挂的月亮形态的作品恰好可以与之前陈克的作品形成呼应。即使前者的月黑风高有了逻辑又为后者选择了一个更能够突出质感和情境的位置(图9)。刘雯的作品《鳄鱼》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需要凌空悬挂,而展厅的高度不足以突出这件适合被挂得很高的作品。于是我将作品吊至合适于视觉观看的高度,而在它下方放置了王胜利的作品《崖悬涧竖流》,这是一座用陶烧制的高山流水。山本身就有高远之意,而当作品《鳄鱼》吊得“比山还高”也就在逻辑上足见其高了(图10)。白明的作品《管锥篇.隐语》是十根陶瓷烧成的外观似卷纸一样的柱体。要求占据5m的墙面展线,而夏航的作品《机械路霸》是一辆真实等比的用不锈钢片组装而成的“铁摩托”。二者在题材和材料方面没有任何联系,而当他们摆在一起时却有摩托车在向前通过的感觉(图11)。这样许多作品在局部区域可以相互帮衬,在展现自身的同时更激活了整体的空间。

四、空间中作品与环境的反衬

展览空间的颜色和质感的单一性,不是适合所有的作品的展示,即使利用灯光塑形也不见得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贾维克的作品《葵》就是这样一件作品。他的作品是3个用不锈钢条按某种规则叠加排列而成的圆形图案,作品体量较薄而且镂空。作者的本意是将作品悬挂起来,借助灯光的投射来在墙面上看作品所形成的富有层次的投影。而实际展厅的情况这么做起来很难,灯光投射的角度和墙面颜色使这一展示方法下马。而直接将作品挂在墙面上又显得很散,并且十分的薄气,就连作品的材料感都被墙面的重颜色吃掉了。经过讨论我买了一些修路用的粗糙石子沿作品所在墙面的墙根地下堆起了一条线。这一下子作品被突出出来。这根“粗糙的线体”既将三个作品个体联系起来,又在质感对比上使不锈钢显得更加的光亮(图12)。

五、起承转合与延长线

展厅之间的衔接和对于观众观看的视觉引导也是展览布置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展厅之间富有联系和视觉顺延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在这次展览中选取了鲍海宁的《匆》、王瑞林的《方舟》、于忠清的《远行》及王文烨的《生产》,这些富有线形构图和横向气场强烈的作品作为有力武器。《匆》这件作品形式单纯而且有向前奔的力量,我将这件作品放在第一个,也就是展厅的入口处,并且刚刚露出墙面的垂直线,证明已经行进,已经开始(图13)。《方舟》强大的横向气场使整条展线延伸至内部,而于忠清的作品和王文烨的作品我都有意识地挂得低些,都挂在展厅转折墙的顶端,这样在特殊的高度和形态下,这些作品形成贯穿的延长线和视觉的规律性使得展厅的引入富有关联(图14-1、14-2)。同时这些作品的边上也都安排了富有联系的合适形态的作品,并且所有的挂在墙上的作品与展台上的雕塑作品都有延长线的关系(图14-3)。使整个展厅的布置有规律而且不显凌乱。

此次年鉴展的布展工作顺利完成也使我长出了一口气,当然教训与经验往往并存,时间会积淀下最为富有意义的资源。在思考中前行,在实践中建立仍是不变的真理。展览是对于空间的支配和再创造,许多规律与雕塑的制作无二。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扩展开来,在生活和人生中去收获简单的成就和喜悦,成为了我个人在今后的实践中所要不懈努力的方向。且看之后的战斗如何开场。

猜你喜欢

墙面展厅雕塑
巨型雕塑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我的破烂雕塑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写实雕塑
开关的美丽衣裳
手工字母花卉让墙面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