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使记叙类文章的情节跌宕多姿

2013-09-16李阳海

语数外学习·上旬 2013年9期
关键词:巴布杨子荣误会

李阳海

【导引语】

美国著名评论家罗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情节片段,这个情节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先欣赏荣获三千美元奖金的微型小说《三封电报》的跌宕情节: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体回家。”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具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份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这篇微型小说之所以能获奖,其原因就在于仅用一百多字就掀起了三个大的波澜。作者巧妙地把波澜安排得错落有致、引人入胜,使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起伏多变、扣人心弦的情节对于小说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不仅是小说,对于大多数记叙类的文章来说,情节是否跌宕多姿都是文章是否精彩的关键。

【方法突破】

怎样才能使记叙类文章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呢?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求新

求新,就是追求形式新颖,采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情节。重复前人用过的形式,是不可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体验的。

如一篇作文讲述的是猪八戒奋不顾身下井救小孩的故事。小作者拟设了一个场景,让代表社会上人们的各种观点的“嘉宾”一一亮相,以现场演播的形式演绎“心灵美”的主题。作者设计的场景为“敢讲敢说”演播室,“嘉宾”分别为“感动评委会成员、八戒亲友团、各界代表”,还特别注明“唐僧师徒亲自出席,高老庄的乡亲们组了团,嫦娥作为评委出席”。开始时让大家“先看大屏幕”,现场演播的程序(情节)都出现在文章中,这样离奇的构思、“荒诞”的情节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二、求奇

什么叫奇呢?所谓奇,指的是在现实主义创作范畴里,情节的发展偏离原定的轨道,让读者事先猜测不到。而对于情节之美来说,一个“猜不到”往往还不够,接二连三地出现读者猜不到的情节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例如《林海雪原》中,为消灭座山雕,杨子荣假扮土匪,深入匪巢。这一举动就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然而,就在杨子荣即将取得座山雕的信任时,知道杨子荣身份的土匪“小炉匠”突然上山。这不但出乎杨子荣的意料,更让读者、观众始料未及,因为这将杨子荣置于了“非死不可”的境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杨子荣抓住“小炉匠”的弱点,唇枪舌剑,侃侃而谈,一步步地逼迫“小炉匠”在座山雕面前承认杨子荣是土匪。这又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了这样几个“出人意料”,小说情节便迭宕多姿、引人入胜。

三、多变

多变,指文章前后情节存在冲突、变化。欲扬先抑就是多变的一种表现形式。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写作,会使情节多变,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巨大反差,既可使文势波澜起伏,更能使艺术形象光彩照人。

例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旨在讴歌蜜蜂为人类酿造最甜生活的高尚品质,但文章并没有从喜爱蜜蜂写起,而是写“我”有一次被蜜蜂螫,因此不大喜欢蜜蜂。这似乎是写蜜蜂的缺点,写自己对蜜蜂的偏见。后来,作者又写蜜蜂如何高尚、舍己为人、不怕牺牲,从而转入热情的赞扬。作者在结尾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贬蜜蜂—赞蜜蜂—做梦变蜜蜂”,这种技法就是欲扬先抑。如果文章一开始就直接写蜜蜂如何高尚,反而太直白,没波澜、没起伏、没情趣。

四、铺陈

即对事件、情节进行必要的铺叙,是结构文章、组织材料的一种技法。换句话说,铺陈这种技法是用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展开主要情节的准备,或为高潮的到来营造气氛。我们知道,生活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果相承、环环相接,因而,故事的进展,实际上就是因与果的不断交替。缺少了其中的一环,情节的发展就显得突兀而让人不可理解。例如,大伙所熟知的武松在打虎时用的是赤手空拳,才显得勇猛不凡。然而,他上冈时,明明手上有哨棒。如果没有哨棒在树上折断一节,武松就成了有武器而不用、宁愿空手涉险的莽汉,不仅跟武松胆大心细、临危不乱的性格不相符,而且从事理上也说不通。“哨棒折断”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铺垫。总之,铺陈要符合情节发展的特点,要有一定的生活依据,不能为铺陈而铺陈。

五、悬念

悬念就是感情的期待。作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使读者的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让读者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这是使作品引人入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采用“提问法”设置悬念。提问题本身就能形成悬念,问题就是矛盾。问题提出来后,自然会引人深思,让人产生要解决的欲望。用提问法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就是设疑,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释疑。

例如学生习作《语文老师》的开头:嘻嘻,给我们上语文课的老师真有趣!他四十岁上下,穿一套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和蔼的脸上强装出严肃。这么热的天,他却戴着一顶黄帽子。我们顾不得初次见面应有的礼貌,禁不住纷纷议论起来:“这位老师准是个秃子,要不然谁会大热天的戴顶帽子?他这么一戴,不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对,准是个秃子,这样我们有了个‘电灯老师,以后上晚自习就不用开电灯了!有好戏看啦!”

习作以语文老师“大热天戴帽子,准是个秃子”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对人物特殊的“服饰、肖像”的关注,产生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强烈愿望。

(二)用“误会法”设置悬念。一种现象、一种行为、一件事情被作品中的人物看成别的现象、行为、事情,从相反的方向进行理解产生了误会,因而引起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故事发展的悬念。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的: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会。因为此时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得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采用倒叙设置悬念。使用倒叙法之所以能引出悬念,就是因为时间的改变。把后发生的事先说出来,把问题的结论先提出来,自然就会引起人们追本溯源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河北省考生写的《墙的故事》的开头就是采用倒叙来设悬念的:我在梦里常常梦到那堵墙,这个关于墙的梦常常把我惊醒,让我久久不能入睡,因为我对那堵墙有着特殊而难忘的记忆。作者把故事的结果先说出来,接下来才叙述为什么“墙”使自己从梦里惊醒。这样开头,同样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猜你喜欢

巴布杨子荣误会
杨子荣·隔空书
杨子荣的“土匪装”
杨子荣:从参军到牺牲,只有短短520天
红领巾心向党游学之旅
误会
寻找失踪的少女
发现“双胞胎”
《你误会了》等
三封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