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对脾外伤的诊断价值

2013-09-14吴迪娟江苏省如皋市加力医院B超室江苏如皋226563

吉林医学 2013年34期
关键词:液性暗区包膜

吴迪娟 (江苏省如皋市加力医院B超室,江苏 如皋 226563)

脾外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脾为腹膜内位器官,活动性相对较大,质软而脆,血运丰富,腹部损伤极易累及脾脏,其发病率在闭合性损伤中占20% ~40%,在腹部开放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10%左右[1]。通过超声检查,可快速准确判断内脏有无破裂出血及出血类型、出血量,才能制定出相应的抢救治疗方案,提高生存率,减少死亡率。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自2006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80例脾外伤的声像图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超声在脾外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脾外伤80例,其中男64例,女16例,年龄21~73岁。受伤后就诊时间大多在1~12 h,12 h就诊率达92.5%(78/80)。致伤原因交通事故61例,高空坠落7例,挤压伤5例,斗殴伤2例,其他伤5例。

1.2 设备与方法;迈瑞DC-6 t、DC-7 Exper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探头频率3.5 MHz为主,配合7.5 MHz,患者仰卧位、右侧卧位,必要时辅以坐位,得到各个面的超声图像,同时注意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有无挫伤,左侧胸腔有无积液。结合临床分析判断脾外伤类型。接受手术者,将超声诊断的结果进行对比,保守治疗者通过超声密切随访观察脾外伤声像图改变。脾外伤的超声表现及判断依据:脾外伤包括真性脾破裂、中央性脾破裂及包膜下脾破裂[2],三种声像图表现可单独存在,也可交错混杂:①真性脾破裂:脾周及腹腔见液性暗区,暗区中可合并光点回声,脾往往有不同程度增大,失去正常形态,包膜连续中断,实质回声不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混合回声。②中央性脾破裂:脾大小正常或轻度肿大,包膜光整,实质部见不规则低回声或液性暗区,部分出现稍高回声,边界欠清。③包膜下破裂:脾包膜下见新月形低回声或液性暗区,可发现包膜下挫伤部位小裂口。

2 结果

80例脾外伤中,超声诊断真性脾破裂44例(占55%),包膜下脾破裂15例(占18.25%),中央性脾破裂21例(占26.25%),漏诊4例(占5%),误诊2例(占2.5%),合并腹腔积液51例,合并下位肋骨骨折58例,均经临床随访和/(或)手术证实,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2.5%。其中有41例急诊手术,39例保守治疗。10例发生了延迟性脾破裂,占脾挫裂伤的12.5%。

图1 脾正常分叶(手术证实):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包膜光整

3 讨论

腹部外伤病情危急,首先检查腹腔有无积液,积液量的多少,从而判断病情的危急程度,然后仔细检查腹部实质性脏器,特别对受伤部位着力点、疼痛明显的部位,重点进行扫查。检查脾脏时,注意轮廓形态,大小,脾门部结构,实质的回声,包膜光整度及连续性,包膜下有无新月型暗区,脾周情况。常规用右侧卧位和仰卧位,必要时坐位从背侧检查,并用彩色多普勒信号判断外伤部位血流改变。

图2 脾上极低回声为正常结构(随访证实):脾大小形态正常,实质回声均匀,包膜光整

图3 脾门部放射状小暗区:脾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整,脾门部放射状小暗区,CDFI血彩充盈,PW为静脉频谱

图4 与图3为同一患者,10 d后真性脾破裂(手术证实):脾脏肿大,近脾门部混合回声区,包膜连续中断,脾周及腹腔见液性暗区

检查中发现通过结合高频探头,可减少误诊:1例肝左叶挫伤的患者,脾脏大小形成正常,脾肾隐窝有少量积液,患者左上腹疼痛,临床怀疑合并脾外伤,常规用3.5 MHz检查脾脏包膜显示不清,改用7.5MHz高频探头仔细探查清晰看到光滑完整的的包膜,排除了复合伤,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因此,应用高频揬头,大部分可以看到脾包膜。

本文中超声误诊病例达2.5%。可能由于病情危急,受脾周积液误导,对脾脏的分叶畸形认识不足。1例患者术前超声诊断为脾破裂,手术发现是小肠系膜根部静脉撕裂伤引起的出血。正常情况下,脾脏分叶间紧密贴合,裂缝状回声带仅表现为很细的强回声光带,易被忽视,当脾周出现液体时,正常很细的强回声光带在液体衬托下出现整齐的液性暗区,易被误诊为脾破裂口(图1)。因此,对脾外伤患者检查,应做到急而不慌,注意周围情况,综合分析,以免误诊。

不能识别脾周正常超声图像,也可导致误诊。1患者有左肾挫伤,脾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未改变,在脾上缘发现细条状低回声,超声诊断合并脾挫伤,随访8周,左肾挫伤痊愈,脾上缘条状低回声依然存在。在平时检查中,少部分正常人存在这种声像图,可能为膈下脂肪组织。(图2)

检查中还发现采用彩色多普勒信号可减少漏珍。对于脾外伤患者常规运用彩色多普勒,对于脾内损伤部位,血流信号减少或无血流信号。1患者外伤后发现脾实质近脾门部放射状小暗区,血流信号明显增多(图3),保守第10过度用力情况下发生了延迟性脾破裂(图4)。因此脾内局部血流信号异常增多,在排除了脾脏本身疾病后,也是脾挫伤的一种表现。

延迟性脾破裂是外伤所致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较少见,约占闭合性脾挫伤的10%[3]。本组延迟性脾破裂达12%,保守治疗最短3 d,最长31 d后破裂,均有下位肋骨不同程度的骨折,在剧烈运动后发生了延迟性脾破裂。因此肋骨骨折、剧烈运动是引起延迟性脾破裂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对脾外伤有重要的、独特的辅助诊断价值,简便及时,重复性好,能为临床提供较可靠的诊断信息。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5.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

[3] 刘 谨,吕仕银,刘树辉,等.延迟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7(1):32.

猜你喜欢

液性暗区包膜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德国研发超疏液仿生纤维粘合材料
崇明地区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线性分析
基于配准图像与水平集算法的宫颈荧光多生暗区分割方法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阴道超声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诊断中的临床效果
光束分析仪测量高阶拉盖尔高斯光束暗区半径研究
杭州市三年消除城市照明暗区3098处
心脏术后康复延迟患者便失禁相关性皮炎(IAD)的临床特点及对策
土工试验中II 、C、ES三项指标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