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献综述研究

2013-09-13陈琛凝陈瑞云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年4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业农村

陈 婵 陈琛凝 石 露 陈瑞云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2006)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手点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能达到农村的“村容整洁”,又能消化农村过剩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王敏,田国双(2011)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进一步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其他国内各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的研究和其投融资的研究,在这两个视角上,分别从现存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机制层面

首先,不少学者指出了现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问题。秦伟,孟全省(2010)则从生产性基础设施、人文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和流通性基础设施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提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内部结构不合理。魏跃军(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也存在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农村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视角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问题。

其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中建设轻管理甚至无人管理等管理机制问题。毛伟强(2009)也指出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包括镇乡规划变化频繁、重建轻养现象较为普遍等。房桂芝、董李刚(2010)进一步阐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有人建设无人管理、农村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对农村基础设施评估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管理。丰景春,李娟,耿秀(2009)根据2001-2006年江苏省13个市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与维护现状,分析了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与维护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层面

吴晓娜,贾敬全(2012)总结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建设资金的投融资活动。指出政府财政拨款、金融机构借款、证券市场融资是我国现行农村基础设施的主要融资模式。贾立,石倩,黄馨(2011)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相关;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的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的增加具有促进作用。然欧阳世芹(2006)指出了现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问题,首先由于中央财政投人不足,县级财政收人因农业税取消而缩水,农民自身收人低,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等原因,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出现巨大缺口。费振国,栾光旭(2007)则以金融机构视角,指出现在鉴于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资金回收期长、盈利低等不利条件,商业性银行不愿意提供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因此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培育出一个农业基础设施所需的金融市场。

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与思考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层面

首先,关于政府政策性向导。房桂芝、董李刚(2010)提出了先要制定和完善有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规和政策,理顺机制,明确职责。魏跃军(2011)提出了同时建议建立公共产品顺畅的需求表达机制,促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决策程序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尽快形成“需求主导型”的供给决策机制,提高农公共产品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其次,关于组织体制。马晓河,刘振中(2011)等提出要一是实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二是要加强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协作与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还要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再次,关于农民公共意识。由于我国村民的“搭便车”心理较强,公共意识较差;消费公共基础设施的热情有余,投资公共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足。张开华,万敏(2009)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应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改善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丰景春,李娟,耿秀(2009)引入农民管护协会,由农民管护协会进行专业、集中的管护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与维护机制。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层面

侯军岐、段云娇(2008)等大部分学者都指出应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层面。费振国,卢东宁,侯军岐(2007)指出政府要做好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支持中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在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服务导向,重构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拓展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筹资渠道、增强其融资能力,完善融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多做工作。吴晓娜,贾敬全(2012)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各级财政支出份额进行合理规划;深化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和改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水平。贾丽虹(2010)则指出发达国家由于政府对土地平整,农村道路交通与通讯设施,灌溉水利工程等项目的直接投资和优惠扶持,从而降低了农户、农业公司等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在客观上降低了农业生产以及农产品的市场的风险,最终提高了农业投资的收益率。欧阳世芹(2006)建议应加大中央财政支农支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土地出让金的管理”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行专门的福利彩票,对于收益德定的农村基础设施,发行项目建设债券,大力发展新类型的公益基金等。

其次,市场层面。孙庆国、翟印礼(2009)强调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机制,把民间资本动员起来,为了保证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建立政府支农资金的整合机制,创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运作机制。魏跃军(2011)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出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吸引更多城市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之间的紧密连接。费振国、侯军岐(2009)认为加强农户的“参与式”管理,指出对小型农田水利、沼气、人畜饮水等小型设施更多的吸引和扩大农民投资,做到“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进一步明确产权,同时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属于项目利益主体所有,更大程度地调动农民参与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孙英浩,刘鹏(2011)等认为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应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监管与社会监督,明确管理责任,采取“谁建设、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保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同样认为对于局限于小范围受益的俱乐部式基础设施,应通过社会自治的方式提供。

辛惠琴(2009)和陈轶丽(2009)等学者则进一步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划分为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和经营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理机制和多元化融资机制。

杨志荣,鲍海君,姚秋萍(2010)、李农(2009)等学者则分别对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基于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实证分析和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管理模式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多种融资渠道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和投融资的研究方向上,我国一些学者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分析清楚,比如国家财政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具体影响,中央与地方以及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作用机制的具体分析等,这些都是巫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对农村基础设施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是以后值得具体探讨的课题,这对各地方解决“三农”的现实问题意义重大。

[温州市社科联重点基地项目(12jd09)阶段性成果。]

[1]林毅夫.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科学决策,2006.8,28-29.

[2]王敏,田国双.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2-25.

[3]秦伟,孟全省.陕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0(1),201-203.

[4]魏跃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5-49.

[5]毛伟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09.2,22-23.

[6]房桂芝,董礼刚.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存在问题的制度分析[J].农村经济,2010(1),115-117.

[7]丰景春,李娟,耿秀.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与维护研究[J].水利经济,2009.11,55-59.

[8]吴晓娜,贾敬全.基于融资分析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探究.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62-65.

[9]贾立,石倩,黄馨.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效应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34-44.

[10]欧阳世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基于江西省吉水县的案例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89-93.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