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老环县皮影的鉴别

2013-09-11沈浩注王宏

收藏 2013年8期
关键词:皮料包浆环县

沈浩注?王宏

作为民间的传统文艺形式,皮影戏在我国流传了上千年之久,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物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皮影戏也一跃从乡间演出走上了城市舞台,从国内走向了大洋彼岸,并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新老皮影的界定

作为皮影戏的载体,皮影也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成为了民间炙手可热的民俗收藏品。一般来讲,皮影有老皮影和新皮影之分,在此作一界定:

文博界一般将老皮影的流行时间范围界定在明代至民国时期,但是由于明代及以前留下来的皮影极少, 民国时局动荡,新中国成立之初特殊的国情和“文革”“破四旧”的影响,这段时期作品亦较少,因此清代皮影代表了老皮影的主流。

新皮影多指改革开放以后的作品,此时文化开放繁荣,市场经济活跃,皮影已从单一的演出道具逐渐派生为装饰品和收藏品,并开始了大批量的制作。相较新皮影而言,老皮影不但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而且其艺术性亦是新皮影所无法比拟的,这也是促成民间对于老皮影收藏热潮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老皮影的区分

皮影的收藏在不断升温,但关于皮影的鉴定目前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文博界也无专门针对皮影鉴定的相关规则和标准。笔者通过多年来对于甘肃环县博物馆所藏新老皮影进行分析比对,总结了一些关于皮影鉴定的方法心得,罗列于此,以供方家同好参考。

首先,“胎”与“质”的区别。皮影的“胎”与“质”就是制作皮影所需皮料的种类和品质。甘肃省环县传统刻制皮影对皮料选择极为考究,一方面,环县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长期的耕作使牛成为人们心中最忠实的伙伴,“生时造福人,死后通神灵”,故而崇尚用牛皮刻制皮影,忌讳使用其他皮料。另一方面,环县皮影戏长期风行于信息闭塞的农村地区,常出现在庙会、祭神、还愿等场合,其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宗教教化作用。出于虔诚的敬神心理,一般要选用黑毛色、四六口齿、青槽期、宰杀出血的公牛皮为原料,并经过严格的泡皮和刮皮程序,以保证牛皮的品质、厚度、匀度和通透性,既方便雕刻,而且制作出来的皮影也显得结实舒展。如环县博物馆所藏老皮影一般厚度在1.2毫米以上,有时可达1.5毫米,且薄厚均匀,虽然已有百余年或者数百年的历史,但是上手感觉很坚挺,看起来既平整又舒服(图1)。而现在制作皮影一般都是批量购买皮料,对其质量控制并不严格,是否为真牛皮尚不确定,且皮料往往薄厚不匀或者过于纤薄,厚度一般不足1毫米,所雕皮影显得单薄无力,与老皮影差距十分明显,给人以绵柔和凹凸不平之感,缺乏老皮影的坚韧挺拔之精气(图2)。

其次,“彩料”和“包浆”的区别。彩料即指皮影表面所涂的染料,老皮影所施“彩料”均为矿物颜料,主要以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颜料进行着色,其色彩天长日久已经渗入牛皮之内,既不会轻易褪色,而且色彩淡雅柔和,格韵清新(图3)。而新皮影所用颜色全部为化学颜料,且多用大红大绿,色彩虽然鲜亮明艳,但甚是刺眼俗气,且容易褪色(图4)。但是现代制作的仿古皮影颜色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其主要方法是将颜料调配深沉,然后用化学药水进行浸泡后再施色,虽然颜色较新皮影略显柔和,但是其光泽的油光之感仍有别于老皮影,如果再上手一摸,其表面滑润之感完全有别于老皮影的干涩表面(图5)。

老皮影长期挥舞表演于青灯之下,在油烟、灰尘、手渍和自然老化的共同作用下,其表面一般会紧紧附着一层均匀的黑灰色 “包浆”(用手不易剥掉),遮挡了皮影的本色,一般情况下只能看见黑糊糊的一片,很有沧桑之感(图6),将其置于柔和的背光下就能欣赏到其绚丽多彩的原貌(皮影展览就采用这种方法)。现代皮影一般都没有“包浆”,亦无法仿造“包浆”,其表面或者色彩鲜艳或者油光滑腻,与老皮影古意盎然的醇厚之感有天壤之别(图7)。

再次,雕刻技法的区别。环县皮影的雕刻手法以阴阳线雕法为主,十几种雕刻工具互相配合,通过对点、线、曲、面、透的巧妙处理而完成一件作品,充分表现所描绘的对象,凸显出雕刻艺人的深厚功力。过去,民间宗教迷信思想盛行,雕刻皮影此等大事不但需由功力深厚的艺人承担,而且定要心存虔诚者为之,一件作品往往耗费创作者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图8),故所雕作品不但造型丰富,而且雕工精细,用刀如笔,线条自然流畅,刀法娴熟犀利,尤其是曲折多变的纹样,更显婉转遒劲,可以明显看见刀法遗痕,就连皮影人物的毛发细丝也雕刻得生动传神,越是工艺繁复的作品越能反映作者的水平(图9)。现在,随着宗教意识的淡化,皮影已经摈弃了神秘的面纱而成为了工艺品,文化产业公司培养艺人大量制作,而且是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一人一天就能完成数件作品,所作皮影线条拘谨生硬,雕刻手法稚拙,拖泥带水,缺乏犀利刚劲之力,透出一股浮躁之感,如果脱离了样稿,就连基本的造型特征也把握不准。或者就是机器大批量的生产,作品风格一致,千篇一律,缺少神韵(图10)。

最后是工艺流程的区别。在环县皮影的传统制作方法中,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整理出水”。其过程是将两块方砖(尺寸较大的青砖)支起,在其内侧用火烧麦秸秆烤5~6分钟(温度以手感试之以手摸砖面感觉烫,但还能忍受的程度),此时称“火砖”,已着色阴干的皮影一般要夹在“火砖”之间“出水”定型,以保证其以后不发皱、不变形、不受霉菌破坏。大件皮影可用土炕出水,原理相同。这是老皮影制作中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一个绝招,其突出的难点在于砖面温度极难把握,火候不到则皮不平展,过火则皮影会被烫熟变形(俗称“吃肉”)。而现代皮影已经省去这道工序,其舒展平整程度自然与老皮影有明显差异。

责编 有仪

猜你喜欢

皮料包浆环县
环县皮影之十二生肖(三)
环县:羊产业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7 000元
一种有香味的新型牛皮材料及其制作工艺
紧盯需求强弱项 精准发力补短板——环县教育脱贫攻坚纪实
文玩那些事儿——文玩包浆的三层意义:冰浆 晶浆 玉浆
文玩那些事儿——包浆太慢?因为你手太“勤”了
包浆
故事里的错别字
“环县事变”及其善后工作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