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创刊号

2013-09-10孔网小编

收藏 2013年6期
关键词:永发创刊号藏书家

孔网小编

从淘破烂到吉尼斯纪录获得者,从不知名的退伍老兵到如今的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上海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冯建忠的传奇经历早在收藏界传为佳话。在近30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他已收藏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今各类报刊创刊号2万余种,创办了我国首家创刊号收藏馆,是创刊号收藏吉尼斯纪录获得者,被誉为“创刊号收藏大王”。

瞿永发是中国当代收藏新文学著作的领军人物,上海市十大藏书家之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下岗工人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藏书家,拥有全国第一个现代文学私人藏馆,鲁迅、胡适、郭沫若、郑逸梅、徐志摩、郁达夫等近代以来的作家著作基本都收于其中。他从不因自己被评为十大藏书家而自矜,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生活、努力收藏,帮助他人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

主持人:两位老师收藏到现在达到这么大的规模,是怎么做到的?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还是有更高明的老师指点?

瞿永发:这也是无心插柳,而不是预设一个目标而做到。我的体会就是坚持。我买书每年要花几万块钱,一个月4个礼拜天,每个礼拜天都要花几百块钱,曾经为买书欠了10万块钱外债。有的时候想实在不行把书卖掉一部分,减轻些负担。想不到后来运气好,因为我做股票,现在每年从股市里能够得到三五万块钱。我做短线,赚到钱就跑。因为每天买书要花钱,每个月我都要从股市里拿钱。我赚的一些钱仅够勉强生活,当时还要缴纳五六百块钱的个人保险金,经济压力很大,在觉得坚持不住的时候,我想,再咬咬牙。

2007年,股市从1000点飙升到6000点,我一下子翻身了,最起码不会为没钱买书而发愁,遇到喜欢的书我就买下来。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买胡适、徐志摩、梁启超的书,他准备花200万元买,最后是500万块钱买下来。这种事情我不可能做,三五万我可能买。去年我来北京也买了10万元的书,我买一些喜欢的,小一些的,量力而行。

经济状况不行,不能硬来。我看到网上的朋友买了很贵的书,经济上受不了再卖掉,我觉得这有一些过分。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保证,买书也是收藏,经济能力不行就不要买书。

我是一个小百姓,我现在住的地方是上海最穷的老街。2000年时,我口袋里只有20万块钱,当时有一套房子的价格是15万块钱。我想了两个月,想来想去没有买房子。当时正好有一批书,大概要七八万块钱,我还是决定买下这批书。现在我夫人讲,当时那一套房子如果买下来,现在涨到100万元了。这是没有办法的,性格决定命运。到现在我还是住在老街。我觉得挺好,这么多的书陪着我,天天忙忙碌碌的。

冯建忠:我也没有得到什么高手指点。我也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原来家里没有什么书。也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收获,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关爱,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办展、搞活动,都得到了许多贵人的相助。

我和朋友也出版了近十来本书,特别是2009年和收藏家李仁波编了一本中国百年图志,是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有一些小小的成绩,但要说成才,还得努力。

瞿永发:我们作为老百姓,尽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生活得很充实就可以了。

网友图图22080923:纸质图书的收藏如何面对来自电子书的冲击?

瞿永发:电子书只有阅读的功能,但无法抚摸、感触。我属于比较老派的读书人,从来不看电脑上的书,新闻会看。为什么?因为没有亲切感,没有一种触摸感。比如说现在新出版的书,封面设计得很漂亮,拿起这本书感觉很愉悦。电子书冰冰冷冷,很伤害眼睛,我看报纸3个小时没有问题,看电脑一刻钟就难受得不得了。我不是说要远离电子书,最好是喜欢的书买一本来看比较好。

主持人:港台、海外华人的书也在你们收藏之列吗?

冯建忠:这要看个人的条件,我在上海机会多,搜集了十几个国家最近出版的创刊号。只要是创刊号,本身是华文,看得懂就收集。

瞿永发:冯建忠的情况不能复制,他是特殊的,藏书要量力而行。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的创刊号不要买,没有价值,花一块两块钱买到手,100年以后也就升值到1000块钱,不值钱。

冯建忠:这不对。创刊号大家都可以收藏,新中国成立前的可以收,新中国成立后的也可以收。新中国成立后的我以2000年为限,2001年以后创刊的收得比较少,因为我工作很忙。另一方面,我认为现在的广告也太多了,一本厚厚的杂志,价格很贵,里边的内容却没有多少。

瞿永发:假如这一堆书中就只有一本创刊号,把它买走,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是一套杂志,你把第一本买走,是坏事,因为你把头拿走了。就收藏而言,残缺的和完整的东西是不能比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没有必要买,一万本或者几千本创刊号堆在那儿干什么,研究什么?城里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让你堆创刊号?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创刊号没有价值。假如把这些创刊号存100年,传到你的儿子、孙子手里时可能值钱了,但是这要花很多成本。

网友龙鸟:“文革”小报收藏有价值吗?

冯建忠:“文革”小报有收藏价值。我收藏的小报主要是“文革”以前的,“文革”的也有。“文革”的小报、创刊号价格炒得过火。有专门收集“文革”传单的收藏者,但人数不是特别的多。

瞿永发:上海像冯建忠这样的人是绝无仅有了。

冯建忠:1992年,创刊号已经开始公开拍卖了,50本卖了7000块钱,当时成了一大新闻。我一直认为创刊号有价值,这是研究报刊的第一手资料。当然,成套地进行搜集更好,民间收藏家资金有限,所以我选择了创刊号的收藏。我建议网友们结合自己的爱好搞一些专题创刊号的收藏。

瞿永发:完整的民国时期创刊的期刊是买不着的。比如说拍卖,去年进行的期刊拍卖这么多,北京有十多家,都是不完整的,包括《红玫瑰》《东方》杂志,都是100本或者30本、20本作为一个标的拿出来卖,完整的一套杂志买不到。收藏完整的创刊号更难。所以像冯建忠这种情况,以后不可能复制了。

由于年头短,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创刊号收藏价值不大,除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一些文艺杂志,比如说《人民文学》《诗刊》等,这些带有文学性的可以收藏,如果能买到整套的更好;而90年代、80年代,或者2000年以后创刊的那些生活类的、小说类的创刊号没有价值。

网友江汉书:清朝末期的报纸杂志创刊号现在的行情怎么样?

冯建忠:价格高的可以到几万元,清代和现代的创刊号不乏价格上万元的。

责编 潇然

猜你喜欢

永发创刊号藏书家
《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
邹永发名师工作坊:团队形成合力 引领铸就品牌
百态千姿众生相
银行与保险公司疑“勾结”老人500万“被保险”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1978-1990,中国大学生文学刊物索引之《初航》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
逻辑
苏州藏书家许博明
新文学版本第一藏书家唐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