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尝试

2013-08-30薛铮

现代教育信息 2013年4期
关键词:本学期教学风格定势

薛铮

参加工作已经有六年了,在整个教育大环境和个人对职业的认知及追求下,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人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既有利又有弊。说它是有利,是因为它是在日常教学中打磨提炼出来的相对最适合自己和大部分学生的稳定形式,相对成熟;说它有弊,是因为教师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想寻求更大的突破和改变就相对难一些,思维定势也就会严重一些。而时代,教学要求,我们服务的教学对象在一直不停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打破常规固然难,但我们在保留好的做法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从而实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却是比较可行的。在这种认识下,我在过去的一学年(七年级)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感觉效果较好。

1.诵读经典名著活动

我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都是让学生阅读名著。不过在课堂时间里阅读的名著篇目是我指定的,就是本学期语文课本(人教版)名著导读的两本名著《童年》和《昆虫记》。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语文素养,又能为考试服务,符合了中考大纲要求,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拓展了课本的外延。因为半年只读这两本名著,所以我又要求每本名著至少读三遍,了解加赏析,阅读完以后每本名著我都专门给出了一节课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他们的阅读心得,还形成了特色周记。当听到孩子们精彩的讨论,阅读孩子们的阅读经典名著写的特色周记,我才真正领会课本名著导读的含义,导读导读就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而不只是把名著导读考点上的考点划下来背一背应付考试就可以了。虽然为此我花费了不上课的时间,但我觉得并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反而因此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学期每次语文测试,我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不断进步就是证明,这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而过去,基本上都是我带领学生学习一下名著导读,并讲一些我的阅读体会,而让学生自己课下去阅读名著。既没有讨论也没有分享,更没有阅读笔记,甚至还有不少学生钻空子,压根就没读,只是背一背课本上的名著导读应付考试就完了,效果当然不好了。

2.比过去更能管好自己的嘴,上课时间的分配更合理了

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我讲的越多,学生背的越多,学生学习的能力就越差。而我的大学《语文教学论》的老师也苦口婆心的跟我们讲过一句让我记忆深刻的话:"老师在课堂上要学会闭嘴!",只是当时和工作的前几年没能认真领悟。而现在越来越觉得这句话是对的了。所以本学期除了正常的引导讲解以外,课堂上我更多的时候充当着纪律委员的角色,让学生自己把握一点一滴的感悟,体会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进步。基本上做到了每节课学生阅读感悟名著10分钟,自己讲25分钟,讨论分享10分钟。少了我的一些思维定势的讲解,就多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解放。

3.特别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阅读理解对于学生中考,高考以及日常生活中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因为见效比较慢,所以平时教学中,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之训练力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更不用提系统性了。除了讲课文时结合课文讲一些方法和技巧外,就是在每次讲试卷时随试卷分析两篇文章。为了克服这种随意性,我每天都让学生做一篇阅读理解,每周的最后一节课固定为阅读分析课,怕自己忘记,我还特别让课代表周五一早上见到我了就提醒我今天要讲阅读了,要诚信。这种固定甚至有些机械的做法,却保证了我训练阅读的主动性和系统性。长期的坚持取得了效果,我们班的阅读理解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回答问题的角度更准确了,答题思路更清晰了,作文也越写越好了,连与人交流都越来越有文化味儿了 ,是一种整体性的提高。

形式为内容服务,好的教学形式有时真的能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让人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这种不大动干戈,与时俱进的形式上的创新与尝试,收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更有我对过去教学的反思和对以后教学的重新思考。

猜你喜欢

本学期教学风格定势
试论中学数学学习中思维定势与求异思维的关系
文化定势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研究
快乐高尔夫
本学期的回顾
浅谈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一题多变,搞定加速度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我们都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