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凉传》著录研究——以《清凉传》在文献典籍中的著录情况为中心❋

2013-08-22杜瑞平

关键词:文殊五台山著录

杜瑞平

(中北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51)

《清凉传》是《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的合集合称,又称《清凉三传》。清凉即清凉山,为山西五台山之别称。《古清凉传》为唐代释慧祥所撰,《广清凉传》为宋代释延一所撰,《续清凉传》为宋代无尽居士张商英所撰。 本文通过对《清凉传》在古代各类书目及文献典籍中著录情况的爬梳,认为《清凉传》是一个不断增补和完善的过程,而《清凉传》的性质在梳理中也逐渐清晰起来。

1 对《清凉传》著录情况的考察

为方便研究,笔者把《清凉三传》在各类书目及文献典籍中的著录情况列表显示(见表1)。

《通志》为南宋郑樵所著,《艺文略》是《通志》二十略之一。 在《通志》第67卷著录释家传记类60部361卷,其中《古清凉传》有2卷,《续清凉传》有1卷。

《祖庭事苑》为宋僧睦庵善卿所编,收录于《卍续藏》第64册。本书共8卷,是古代禅籍中最古的辞典之一。 睦庵善卿在“文殊解脱”词条下注有《古清凉传》,在“前三三”词条下注有《广清凉传》,在“打文殊”词条下注有《清凉传》。

《文渊阁书目》为明代杨士奇撰明初国家藏书书目,该书对于考校当时的图书状况和保留遗佚书的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渊阁书目》著录有《古清凉传》1部1册,《古清凉传》 1部1册,《广清凉传》1部2册。

表1 《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的著录情况

表2 《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入藏情况

《善本书室藏书志》为清代藏书名家丁丙所著,其藏书楼为八千卷楼,其中多为历代古籍善本。其中著录《古清凉传》2卷、《广清凉传》3卷、《续清凉传》3卷,注明为旧抄本。《八千卷楼书目》为清代丁仁所撰丁氏家族藏书目录,续修四库时收入。书目中著录《古清凉传》2卷、《广清凉传》3卷、《续清凉传》3卷,各有抄本和刊本。 与《善本书室藏书志》相较,《八千卷楼书目》在抄本的基础上多出了金刊本。

《仪顾堂集》和《百百宋楼藏书志》为清代藏书名家陆心源所著。百百宋楼为其藏书楼,因藏有宋版书近200部得名。 《仪顾堂集》有陆心源所写大量宋元古籍的序跋,而《百百宋楼藏书志》为其藏书目录。《仪顾堂集》第13卷有其《金刊清凉传跋》,此跋与《百百宋楼藏书志》都著录《古清凉传》2卷、《广清凉传》3卷、《续清凉传》3卷,为刊本。此书是从丁氏藏书购来。

《 经室集外集》和《四库未收书提要》为清代阮元所著,著录《古清凉传》2卷、《广清凉传》3卷、《续清凉传》3卷,这3种《清凉传》后为《宛委别藏》所收。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为清代常熟瞿镛的个人藏书目录,多宋元善本,后又因获古铁琴与古铜剑,遂名其藏书楼为“铁琴铜剑楼”。 其中著录《古清凉传》2卷、《广清凉传》3卷、《续清凉传》3卷,且注明为旧抄本。不知是否从丁氏藏书而来。

《绛云楼书目》为明末清初常熟钱谦益的个人藏书目录,著录有《古清凉传》,未言卷数。 《传是楼书目》为明清之际昆山徐乾学的个人藏书目录,多宋元遗书,著录《广清凉传》3卷。

2 由著录情况看《清凉传》合称流传

《清凉传》是跨越唐宋数百年由不同身份的人写成的三部关于五台山与佛教的典籍,“三传”合称流传。陈扬炯在《古清凉传· 广清凉传·续清凉传》的序中提出:“在金大定4年(1164),这‘三传’已经合并在一起印行,流传至今。”[1]1但从表2的著录情况来看,据实而言《清凉传》是一个不断增补的过程。也就是说,从《广清凉传》产生后,就与《古清凉传》合在一起的,同时也有了《古清凉传》的对称。《续清凉传》的情况也是如此,“三传”都可以通称为《清凉传》。我们可以从其在宋代的称呼情况以及《续清凉传》不断增补情况来说明。

在宋代,有4本文献典籍提到了《清凉传》的情况,即睦庵善卿《祖庭事苑》、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宗颐《禅苑清规》和楼钥《攻女鬼集》。睦庵善卿《祖庭事苑》(1108年成书)中有3处提及“三传”的情况,胪列如下:

文殊解脱

《古清凉传》:大隋五台县昭果寺解脱禅师,自文殊示心印之后,乃谦卑自牧,专精侍众。厥后,文殊躬临试验,解脱每清旦为众营粥,文殊忽见于前,脱殊不顾视。 文殊警之曰:“吾是文殊! 吾是文殊!”脱应声曰:“文殊自文殊,解脱自解脱。”①参见宋代睦庵善卿《续藏· 祖庭事苑》第 64 册。参见宋代睦庵善卿《续藏· 祖庭事苑》第 64 册。320

前三三

延一《广清凉传》曰: 释无著,姓董氏,永嘉人,年十二,依本州龙泉寺猗律师出家。……著曰:“此处佛法如何?”答曰: “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 “众有几何?”答曰:“前三三,后三三。”著良久无对。 僧曰:“解否?”答曰:“不解。”曰:“既不解。速须引去。”童子送客出门。著曰:“此寺何名?”曰:“清凉寺。”童子曰:“向所问前三三,后三三。 师解否?”曰: “不解。”童子曰: “金刚背后,汝可观之。”师乃回首,其寺即隐,著怆然久之。乃有偈云:“廓周沙界圣伽蓝,满目文殊接话谈。言下不知开佛印,回头只见萑山岩。”①参见宋代睦庵善卿《续藏· 祖庭事苑》第 64 册。参见宋代睦庵善卿《续藏· 祖庭事苑》第 64 册。327

打文殊

打文殊,多传是无著者,误矣。 桉《清凉传》无著事凡数条,唯无此缘,因营粥见文殊者,乃是解脱禅师也。详见云门录下。①参见宋代睦庵善卿《续藏· 祖庭事苑》第 64 册。参见宋代睦庵善卿《续藏· 祖庭事苑》第 64 册。385

睦庵善卿在“文殊解脱”等3个词目的解释中提及《古清凉传》、《广清凉传》、《清凉传》,“打文殊”词目下所言《清凉传》实为《古清凉传》,并且此条所加的按语有对《清凉传》内容考证的性质。

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一书是记录三宝感应事迹的,其中“灵像感应以为佛宝。尊经感应以为法宝。菩萨感应以为僧宝。”②参见宋代非浊《大正藏· 三宝感应要略录》第 51 册。826此书有两处提及《清凉传》,就收入卷下的“僧宝聚”。 胪列如下:

第一文殊师利菩萨感应

文殊师利,旧云妙德新云妙吉祥。 ……由菩萨身,普摄一切法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惠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

第二文殊化身为贫女感应

世传,昔有贫女,遇齐会起集,自南而来,凌晨届寺,携抱二子,一犬随之。……贫女被呵,实时离地,倏然化身,即文殊像,犬为师子,儿即善才及于阗王。五色云气,霭然遍空。 因留偈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我超三界,却被阿师嫌。”菩萨说偈已,遂隐不见,在会缁素,无不惊叹。主僧恨不识真圣,欲以刀割目,众人苦勉方止。尔时贵贱等视贫富无二,遂以贫女所施之发,于菩萨乘云起处,建塔供养矣。②849

此两处《清凉传》俱指《广清凉传》。“第一文殊师利菩萨感应”出自《广清凉传》卷上“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第二文殊化身为贫女感应”出自《广清凉传》卷中“菩萨化身为贫女八”,且此两则文本是在《广清凉传》基础上做了精简的。

此外,宗颐《禅苑清规》提到了《古清凉传》下卷:“《古清凉传》下卷。有清信士不详其氏讳,年可二十,衣服褴褛,自云从抱腹山来,识者相传云,每在并州巡市乞丐,以所乞得造滤水囊,可七八寸,造讫随处劝人令用,凡造数千余。信士神容简畅,语论入微,皆谓不测之人也。”③参见宋代宗颐《卍续藏· 禅苑清规》第 63 册。555-556楼钥(1137~ 1213)《攻女鬼集·跋范石湖游大峨诗卷》提到了《清凉传》: “文殊示现于五台,普贤示现于大峨,光景殊胜大略相似。旧见无尽居士《清凉传》书五台事甚详,亦有诗纪所见。”④参见宋代楼钥《文渊阁四库全书· 攻女鬼集》第72卷, 第1153册。182

综上所述,《清凉传》可以指慧祥的《古清凉传》,可以指延一的《广清凉传》,也可以指张商英的《续清凉传》,处处显示了“三传”合在一起的痕迹。最直接的证据就是郄济川在《广清凉传序》中所言和张商英自称其文附于《清凉传》之后。郄济川《广清凉传序》云:“因请公,采摭经传,收捃故实,附益祥传,推而广之,勒成三卷。首以吉祥隆世因地,终以巨宋亲逢化相,名曰《广清凉传》。”⑤参见宋代郄济川《大正藏· 广清凉传序》 第 51 册。1101此处“附益祥传”就是附于增益慧祥《清凉传》。张商英提到:“善哉喻乎,吾一语涉妄,百千亿劫,沦于恶趣,谨书之,以附《清凉传》后。”⑥参见宋代张商英《大正藏· 续清凉传》第 51 册。参见宋代张商英《大正藏· 续清凉传》第 51 册。1129而此处所指文即为《续清凉传》的上卷部分,此处《清凉传》指《广清凉传》(详细论证参见版本部分)。 同样的部分除去后面的清凉山赋并诗,又被完整地收入《山西通志》第217卷的艺文部分,更名为《神灯传》。

据此可知,慧祥的《古清凉传》刚产生时是称《清凉传》的,延一和张商英后出的传也附于慧祥所著之后,由此《清凉传》由慧祥所著的专称是三部传的统称。对于此点现存较早的版本宛委别藏本可以证知,宛委别藏关于《清凉三传》的统称是《五台山清凉传》,分称指《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清凉传》成为《清凉三传》是一个不断增补的过程,即使就“三传”中的《广清凉传》、《续清凉传》而言,亦是如此。《广清凉传》3卷,宋延一撰,但下卷《续遗》部分为明崇所撰,而明崇又与《续清凉传》所收《台山瑞应记》著者朱弁为同时人。《续清凉传》下卷开首即言: “传既成,遣人以锦囊盛一本,赍疏一通,以八月二十八日,至真容院文殊前表明。”⑥参见宋代张商英《大正藏· 续清凉传》第 51 册。参见宋代张商英《大正藏· 续清凉传》第 51 册。1130此处的传就是《续清凉传》。附传又有“续传既行,信而游者,发于诚心,靡不感应。四年二月,本路都总管司走马承受公事刘友端,于罗目侯殿前雪中祈见金灯一,分而为三,跃而上者一。”⑥参见宋代张商英《大正藏· 续清凉传》第 51 册。参见宋代张商英《大正藏· 续清凉传》第 51 册。1131此处的续传就是《续清凉传》。在下卷又收入朱弁《台山瑞应记》一文。 由此可知,《续清凉传》也是一个不断增补的过程。

3 由著录情况看《清凉传》的性质

《清凉传》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 不同的著录文献对其有不同的观点。即使就“三传”分开而言,各自的性质也是不同的。就“三传”作为整体而言,在不同的著录文献中大致有如下观点:

3.1 “传记”与“史传”

南宋郑樵的《通志》把《古清凉传》、《续清凉传》归入“传记”,明代焦的《国史经籍志》亦将《古清凉传》、《续清凉传》归入“传记”,这是因为焦的《国史经籍志》是在郑樵的《通志· 艺文略》基础上撰成的缘故。由“三传”入藏的情况来看,《大正藏》、《新纂卍续藏》将“三传”都归入“史传”部(见表1、表2“三传”入藏情况)。

3.2 “地志”

清代张鉴《冬青馆集》所收《清凉传跋》论及:“《古清凉传》二卷,唐沙门慧祥撰,又《广清凉传》三卷,宋沙门延一撰,又《续清凉传》二卷,宋张商英、朱弁撰。五台山清凉寺在今山西代州五台县,释家相传以为文殊师利所居之地,其书虽名为传,实则地志之体,首记方域名胜,而后及于高僧灵迹物产。”⑦参见清代张鉴《续修四库全书· 冬青馆乙集》第6卷,第1492册, 据刘氏嘉业堂刻吴兴从书本影印。163陈士强《佛典精解》亦持此观点。

3.3 “子部”

《清凉传》后收入《宛委别藏》,列入“子部”。即使就“三传”各自而言,《古清凉传》、《广清凉传》大致同类,且为僧人所作,而《续清凉传》带有游记性质,且为在家居士所作。 故《山西通志》将《续清凉传》上卷改名为《神灯传》, 归入“艺文”一类。

综上可知,将“三传”归入“传记”、“地志”或者“艺文”,是由于“三传”本身就具有正史所具有的“传记”、“地志”、“艺文”等因素的存在。 不过,若抛开对其性质的纷纭之争,从作“三传”的用意来考量“三传”的作用,也许更能把握“三传”的实质,即睹文起信,直至证悟解脱。广英的《古清凉传序》说:“编联传记,流布寰区,诱引颛愚,咸深谛信。 齐登觉路,俱造玄门。同乘般若之舟,共升涅 之岸。”⑧参见宋代广英《大正藏· 古清凉传序》第 51 册。92其中的“遍联传记”表明,《古清凉传》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为五台山写“志”,而是要为五台山立“传”,即为文殊信仰立“传”,以说明五台山文殊信仰的传播过程。这一立场为《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继承和发扬,所以《传》的名称也为此两部书继续沿用:“募工开版,印施四方,俾师心三宝者,睹之益信向尔。”⑤参见宋代郄济川《大正藏· 广清凉传序》 第 51 册。1101“台山境界,何不实记普示众生,作大利益? 今君欲避疑谤乎? 行利益乎? 传百而信一,则传千而信十,传万而信百矣。 百人信之,一人行之,犹足以破邪宗,扶正法,况百人能行之乎? 商英曰: ‘善哉喻乎! 吾一语涉妄,百千亿劫沦于恶趣。’谨书之。”⑥参见宋代张商英《大正藏· 续清凉传》第 51 册。1129最终,姚孝锡的《重雕清凉传序》总结道:“道不在衣,传衣可以授道。法不在文,披文因以悟法。”⑨参见宋代姚孝锡《大正藏· 重雕清凉传序》第 51 册。1127故“授道”“以悟法”,是“三传”的共同宗旨。 “三传”尽管兼具传、志、艺文等性质,但就作者宗旨而言,根本目的是要写传,是要建立和弘扬文殊信仰。

4 对阮元所论《清凉传》观点的补充

阮元《古清凉传二卷广清凉传三卷续清凉传二卷提要》提到“广续二编藏书家多未著”的观点: “唐释慧祥撰《古清凉传》,宋释延一撰《广清凉传》,《续清凉传》宋张商英、朱弁所撰,广续二编藏书家多未著录,惟《古清凉传》见《宋史· 艺文志》,凡方域名胜及高僧灵迹莫不详载。”[2]114阮元所说的“广续二编”即指《广清凉传》、《续清凉传》,其提出“广续二编藏书家多未著”观点的理由是“惟《古清凉传》见《宋史· 艺文志》”,而《宋史· 艺文志》为元代脱脱所撰。

由表1,表2可知,尽管宋元明的藏书家未著录,但自宋以还在史志或其他文献中多有著录。 在宋代就提及了《广清凉传》和《续清凉传》。 宋代郑樵《通志》著录了《古清凉传》二卷、《续清凉传》二卷。此外宋代施元之《施注苏诗》两处注中提及了《广清凉传》:一处为注《立春日小集戏(呈)李端叔》,一处为注《赠清凉寺》。 其中解释《立春日小集戏(呈)李端叔》中“须烦李居士,重说后三三”云: “延一《广清凉传》,无著禅师游五台山问一僧云: ‘此处众有几何?’答曰:‘前三三,后三三。’ 又详本卷赠清凉寺和长老诗注。顾禧云:‘此诗方叙燕游而遽用后三三语,读者往往不知所谓,盖端叔在定武巾莫中,特悦营妓董九者,故用九数以为戏尔。’ 闻其说于强行父云。”[3]584明代高士奇《文渊阁书目》、焦《国史经籍志》对“三传”都有不同的著录。到清代随着个人藏书的兴盛,对“三传”的著录记载就更多了。

5 结 语

《清凉传》是唐宋时期五台山的志书,文殊教化的辅教之书,兼具艺文的性质,其佛教意义和文学意义为五台山佛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清凉传》著录情况的研究对文殊信仰在五台山的建立以及五台山圣山地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1]陈扬炯, 冯巧英.古清凉传· 广清凉传· 续清凉传[M].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2] [清]阮元.丛书集成初编· 经室外集· 卷二[M].北京: 中华书局,1991.

[3] [宋]苏轼, 撰.施元之, 注.文渊阁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 卷三十四: 第 1110 册[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猜你喜欢

文殊五台山著录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文殊菩萨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五台山
五台山掠影
文殊菩萨启智图
敦煌新樣文殊造像中的于闐國王像研究
往五台山(外一首)
《徐霞客·游五台山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