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旅游的桐梓样本

2013-08-20王瑞军娄方进

当代贵州 2013年10期
关键词:桐梓桐梓县重庆

文Ⅰ王瑞军 娄方进

(作者分别系系贵州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桐梓县委政研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 坤)

桐梓县大力发展以休闲避暑为主的外向型乡村旅游,满足重庆市民休闲避暑、回归自然、观光旅游的需求,将潜在的区位、交通、气候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使其成为享誉黔渝的乡村旅游胜地。

直插云霄的大娄山下,桐梓县娄山关镇娄山社区栋栋别致漂亮的楼房掩映在林木之中,曲曲弯弯的乡村公路上时见轿车穿行,整洁的农家旅馆里住着不少重庆游客……

娄山社区作为全县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子,目前全村130多户人家发展乡村旅游,自建农家旅馆,共有床位4000余张。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长明介绍,现在村民种的蔬菜,养的鸡鸭,采来的笋和野生菌,在村子里就可以销售一空。

这仅仅是桐梓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

桐梓县紧邻重庆,素称“黔北门户”、“川黔锁钥”,210国道、兰海高速公路、黔渝铁路纵贯县境,常年平均气温比“火炉”重庆低5℃以上,有“绿色空调、天然氧吧”的美誉,是重庆人休闲避暑的“后花园”。

依靠独特的地理条件,2006年以来,桐梓县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集中打造了娄山关镇等20个乡村旅游点,建成乡村旅馆795家,床位3.4万张。2012年接待游客560万人次,综合收入23.7亿元,2万多农民直接从事乡村旅游,间接带动5万余人,仅此一项人均增收5000元。

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8年,娄山关镇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列为世界旅游组织观察点。2012年,桐梓县荣获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桐梓一举成为享誉黔渝的乡村旅游胜地。

桐梓县将潜在的区位、气候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避暑为主的外向型乡村旅游。图为桐梓县美丽乡村一瞥。(钟 蔚 / 摄)

准确定位 旅游富民

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桐梓县提出发展以休闲避暑为主的外向型乡村旅游,满足重庆市民休闲避暑、回归自然、观光旅游的需求,将潜在的区位、交通、气候和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打造贵州乡村旅游重要节点。

搭建发展平台。把打造特色旅游胜地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四大定位之一,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农业五大产业之首,组建了副科级事业单位——县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格局。

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农业生产特点、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环境等基础条件,编制了《桐梓县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一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与重庆市合作编制了《黔北渝南旅游区规划》。目前已形成集山庄避暑、农家休闲、田园度假、自然观光、户外旅游以及“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品农家菜、干农家活、购农家货、享农家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

给予政策倾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出台了政府补贴、项目捆绑、用地备案、市场准入、贷款贴息、干部领办、税费减免等七项优惠政策,将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作了全面的融合和定位,在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形成了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形成中心带动。乡村旅游初级发展常常受基础设施的限制。为此,桐梓县结合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整合捆绑“四在农家”、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沼气池、饮水安全等项目资金,充分吸纳机关干部资金、民间资本、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发展,举全县之力对上天池、朝门等乡村旅游聚集地进行提档升级。目前,全县投入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已达2亿元,乡村旅游产品的带动能力得到了提升,近10万农民直接受益。

承接辐射 多元发展

桐梓县依托历史文化、特色农业等元素,主动承接重庆辐射,狠抓招商引资,形成了景区带动型、特色联动型等多元发展格局。

高端景区带动,形成服务集聚区。近年来,随着桐梓县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接待设施的不足、高端产品缺乏、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落后等众多问题逐步显现。为此,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先后引进了重庆南方集团、重庆枫丹公司、重庆锦天集团、重庆大都宇公司等企业,在桐梓县打造黄莲山地旅游度假区、尧龙山旅游度假区、小西湖文化旅游度假区、凉风垭生态旅游运动度假区、九坝生态旅游度假区、南天门小寨沟休闲旅游度假区等8个高端休闲度假项目,规划总投资400亿元,均已动工建设。高端景区的建设,在全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景游览、生态环保、度假休闲体系,乡村旅游产业正在转型升级。

旅游农业联动,形成特色景观区。按照“一带三园”布局,桐梓县在兰海高速公路桐梓段沿线大力发展优质柑橘、白花桃、太白酥李等特色果蔬带,在天坪乡、茅石乡、风水乡发展吊瓜观光采摘、特色果蔬基地,将现代农业生产、田园风光、休闲娱乐有机组合起来。新站镇几乎家家栽树种果,户户养鸡养鸭,仅庭园种果一项户均收入可达两、三千元,多的可达三、四万元。娄山关镇小坝村是全县水果种植基地,果树开花时节,漫山遍野,花香四溢;水果成熟时节,硕果满枝,果香阵阵,吸引了大批游客。

打造旅游纪念品,形成商品聚集区。在“农、土、俗”上细心挖掘,建设了3个方竹基地和2个方竹笋食品加工厂,开发了大白豆、牛肉干、天麻、土鸡等具有桐梓特色的旅游商品,由此形成了旅游商品集聚区。

拓展空间 助推小康

桐梓县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要原因是放开了乡村旅游经营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规模经营、错位竞争,吸引外部资本投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联建和托管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了城郊依托型、景区带动型、休闲避暑型、技艺展示型等乡村旅游产品。

结合地方实际,桐梓推行了联建、托管、干部领办、旅游地产等乡村旅游发展形式。“联建”即引导农户以宅基地或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资金入股和参与管理、服务的形式,由重庆游客出资金合作建设乡村旅馆,解决了当地农民发展乡村旅游“钱从何处来”的问题;“托管”即由重庆游客一次性预付多年的租金,每年夏秋来桐梓居住1-5个月后,将所租房舍交由业主管理、使用,业主还可收取适当的物管费,既有了建设资金,又有了稳定客源;“领办”即出台政策,鼓励县直机关和镇、村干部以及转任非领导职务的“二线干部”在各个乡村旅游点领办高标准、高品位的乡村旅馆,带领群众致富。

为了进一步扩大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桐梓县不断加大旅游产品营销力度,创新形式,丰富内涵。

针对重庆主城区1000万人口、300多万老年人的大市场,每年举办一届乡村旅游节,2011年还承办了全省首届乡村旅游节,邀请国内近百家媒体特别是重庆市媒体进行高密度、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形成了立体营销网络和稳定的客源市场;逐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坚持旅游、文化、宣传、体育四位一体,组织有音乐、书法、舞蹈等专长的游客与桐梓县文艺工作者到各乡村旅游点巡演,以娱聚人,以娱留客,在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品牌影响的同时,提升了乡村旅游的质量。

娄山关镇党委书记冯健玻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娄山关镇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成为同步小康创建的重要载体,下一步将着力解决乡村旅游规划引导不够、档次品位不高、形式内容不多、观光周期不长、农味不够浓厚、品牌意识不强、管理人员不够等突出问题,使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

此外,桐梓县将重点从六个方面加强乡村旅游建设管理,助推同步小康创建:一是制定可行的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从业人员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二是积极培育和组建旅游观光农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增加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经常性地开展对旅游观光农业的检查指导,实行有效的监管,化解风险,解决困难,打造一批特色突出、经营规范、服务周到、安全卫生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四是把人员培训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素质,推动桐梓县旅游观光农业又快又好发展。五是着力提升旅游观光农业的文化品位,让旅游观光农业景点有看头、有品头、有玩头,引得来游客,留得住游客。六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介,让省内外更多的人士了解桐梓,让旅游观光农业走出“深闺”,惠及更多的农民,形成更大更长的产业链,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桐梓桐梓县重庆
重庆客APP
浅谈桐梓超长公路隧道综合管控方案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桐梓县关工委开展“尽责优教”大讲堂培训
桐梓县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影子小狗
我和爸爸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洱海上空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