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光影背后的事实:以《中国式合伙人》为例

2013-08-15张宇婷

时代金融 2013年12期
关键词:看见柴静王强

贾 可 张宇婷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2010年12月6日起,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推出全新专题栏目《看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期待和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

从以上这段栏目简介中可以看出,《看见》在以人物为焦点的基础上,力求还原事实的真相,刻画真实的人物,讲述事实背后的事实。如此特点在该栏目对电影人的专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无论访问对象是导演、编剧、演员还是剧中人原型,采访者都希望从他们的身上看见影片中不曾记录的事实,都努力从他们的角度看见影片中不曾讲述的故事。《看见》通过影片中“看得见”的线索,慢慢摸索出一片“看不见”的未知地,那里有电影背后的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本文将以《中国式合伙人》为例,梳理《看见》栏目专访电影人的特色优势,分析《看见》栏目如何以故事化的方式挖掘电影背后的事实。

“最近,有一部叫做《中国合伙人》的电影公映,故事的原型是一家叫做‘新东方’教育机构的三位创始人。在电影公映之后,主角之一俞敏洪对媒体说:电影很真实,但现实更残酷。今天我们采访三位来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合伙人。”——这是2013年6月3日,《看见》栏目的开场解说词,这期的名字叫做《中国式合伙人》。主持人柴静在演播厅里说完这段解说词后,就意味着跟随节目的画面,观众即将看到《看见》栏目组为我们呈现的一部新的电影,讲述《中国合伙人》背后的故事。

依照电影中给出的线索,这期的栏目被分为四个部分——从大学到创业、从合作到纷争、上市和友情。前三个部分的设置基本上同影片叙事的节奏相同,最后一部分特意将“友情”放大用来收尾,是节目依据自己记录的背后的真相而得到的电影结尾。一边根据电影故事给出的脉络进行讲述,一边记录下不同于光影世界的现实真相,是《看见》栏目别出心裁的电影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

一、《看见》栏目的叙事电影化手法

节目的第一部分开始后,画面开始放映影片的部分片段,栏目组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将剧中人成冬青数次在美国使馆遭到拒签的画面剪接到一起,并配上了以下的解说词——这是俞敏洪略带夸张的真实写照,作为北大英文系的毕业生,他曾经申请过3次去美国留学,一再被拒签。以至于新东方办学成功后,他第一次去美国找他的合伙人时,曾经的班长王强都不敢相信。

这一部分的名叫“从大学到创业”,运用成冬青在校时期曾遭遇的窘迫场面与俞敏洪在现实中获得的成功形成矛盾冲突,使节目的情节性立刻呈现在观众面前,并且顺理成章的引出了,剧中的另一男主角——孟晓骏,也就是现实中的王强。

接下来画面切到柴静访问王强的现场,这便进入了《看见》为我们呈现的这场新的影片中。仅通过王强回答的两个问题,观众便可得出俞敏洪在大学时期确实和其他优秀的同学有一些差距,虽然影片有夸张的成分,但基本上那就是俞敏洪的真实处境。

紧接着下一段的解说词,就帮助观众印证了这样的想法——这部电影中,俞敏洪常以失败者面目出现,总被叫做“农民”“土鳖”。这是实情,他出身江苏江阴农家,他说如果当年经济开放,他肯定不会苦哈哈地考大学,而是去打工,争取当个包工头。他两次高考失败,死记硬背第三年终于进了北大英语系,却几乎开不了口说英文,就连普通话,除了“俞敏洪”三个字外,别人也听不明白。播放这段解说词的同时,画面上又播放出栏目组运用蒙太奇手法剪辑过的电影桥段,剧中成冬青衣着过时、不修边幅,不停的受人冷眼、被人欺负,对班长孟晓骏的崇拜表现出一股傻里傻气的憨态。这样声画合一的效果不免让人更加笃定现实中的青年俞敏洪一定和剧中的成冬青有类似的经历,再加上俞敏洪年轻时的照片穿插于画面之中,便更加增添了这个故事的说服力。

也就是说,《看见》栏目组在构建影片背后的故事时,把原影片的画面经过剪辑形成符合现实的画面,演员就是访问对象,而访问对象所说的话就相当于影片的对白,将这一切串联起来的就是解说词。节目画外音的解说词,既有充当影片对白的功效,也有解释故事的功效,甚至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还扮演着“导演”的角色。因为衔接画面、串联情节、扭转话题等等都需要解说词的帮助,也即,解说词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影片叙事的方式和节奏。

二、《看见》栏目的叙事新闻化手法

新闻五要素包括 5W,即 w ho(何人)、w hat(何事)、w hen(何时)、w here(何地)、w hy(何因),后来又发展成为“5W+1H”,也就是加上了how(怎么办)。《看见》栏目对人物的访问中,采访者总是将新闻报道中深度报道的理念贯穿于此,基本上总是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来进行采访。“是什么”也就是包括了w ho(何人)、w hat(何事)、w hen(何时)、w here(何地)4个新闻要素的主题事实;“为什么”即是出现该事实的原因;“怎么办”,就是怎样解决事件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式合伙人》这期节目的第二部分,当采访对象徐小平说完:“就是寻求企业治理之道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俞敏洪不知道,我跟王强也不知道。”后,柴静马上追问:“什么叫不知道?”,徐回答:“就是我们没有学过,他不在我们的血液里,也不在中华文明的这个传统里,整个中国,在90年代,刚刚开始”。然后解说词马上跟进解释——第一次董事会,俞敏洪宣布开会,徐小平就怒了,说你不懂怎么开会,俞敏洪说那你说怎么开,徐小平说我也不知道。两个人吵起来,最后俞敏洪拍了一下桌子,摔门而去。20分钟之后,俞敏洪临时学习了董事会的议事章程,重新返回会议室。徐小平公开说,他在新东方的使命就是要指导俞敏洪、批判俞敏洪,改造俞敏洪,因为他和王强都认为,在公司内部权力必须有“监督和制约”的精神,所以要长期扮演老俞的“唱反调者”。接着画面切入柴静访问俞敏洪的片段,她的主要问题是“可是你们都已经上梁山了啊”为什么大家还毫无顾忌的给你难堪?接下来的访问和解说词都是在解释,当公司发展进入到矛盾期,合伙人开始出现越来越深的分歧隔阂,到底该怎么办,就像柴静直接问到王强的问题:“这怎么做生意?”。

《看见》这种深入挖掘,深度探究的新闻理念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接近真相,获取真知。观众在随着访问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观看节目时,可以通过自我的认知思考与采访对象获得更多的共鸣,也在深度追求事实真相的道路上与栏目设计者更加和谐统一。这样不仅使观众的知情权得到满足,并且为节目的良好口碑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固定受众群的扩大。

猜你喜欢

看见柴静王强
Tricks of the Trade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Th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water content of aqueous solutions∗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显微摄影师:带你“看见”惊艳的“微距世界”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
Model-predictive control of power supply for particle acceler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