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理文”教学要教“语文的理”——以《谈礼貌》教学为例谈说理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2013-08-15毛文红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古训问路礼貌

■文/毛文红

说理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我觉得说理文教学,要教“语文的理”。我在教学《谈礼貌》一文时,着重思考的就是把握说理文的文体特征,让说理文说出“语文的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一、导入——文体特征能把握

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使学生初步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五年级学生学习《谈礼貌》时,已经接触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对说理性文章的文体特点已经有所感悟,我就在导入环节运用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我先通过“师生问好讲礼貌”的情境导入,然后通过对《说勤奋》一文观点、事例的回顾,揭示说理类课文文体的特征。倘若不遵照说理文的文体特征来教,则容易将这类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者故事课。

二、初读——事例选择知典型

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中同样指出“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说理文所选择的事例不同于记叙文,说理文应该上出说理文的特点,不能当作记叙文来上。像高万同老师说的那样,说理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如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也就是‘事例的典型化’、‘论证的合理化’”。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明了文章“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并且概括出课文所讲的“问路”、“乘车”、“理发”三个小故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说勤奋》和《谈礼貌》这两篇课文所选事例进行了比较,来感受文章在事例选择上的典型性、合理化。

三、品读——文字表述需切合

《谈礼貌》全文只有600字,既表明了观点、讲清了道理,又生动地呈现了三个事例。语句极其简洁,却处处扣住主题。这样的说理文应该通过“品词析句”这样的“语文手段”上出语文的味儿来。

1.读古训,悟“引出”。

《谈礼貌》开头即引用“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我认为,这是应该抓住的一个点。我首先问学生:知道什么叫“古训”吗?用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这句古训中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君子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注意礼貌,古训中的“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对应的是作者的哪些观点,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这样一句古训的用意是什么。

2.读对话,知“礼貌”。

文章所举的三个小故事在教学中应紧扣“礼貌”二字去感悟。以“问路”片段为例,就要抓住牛皋、岳飞问路时动作、语言的不同,一个是“马上吼道”,一个是“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一个是“老头儿!爷问你”,一个是“请问老丈”;问路结果也不同,一个是“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一个是“耐心地给他指路”,感悟作者表达的准确、细致以及该段所述事例与结论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朗读、教师引读等方式,将二人的不同表现、不同结果结合起来,很自然地让学生理解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意思。

四、表达——叙议结合能运用

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还提出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苏教版的主编们对此领悟得非常透彻。《谈礼貌》的后面安排了“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编排在四年级的《说勤奋》则没有这样的训练。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在“学会表达”这个环节做到“读写结合”,而且应该是在“读得透”的基础上“写得好”。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比较三个事例,看看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点,然后总结叙述一个故事后,又发表自己的议论,这叫“夹叙夹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叙”、“议”可不可以颠倒;最后训练学生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写下让人温暖的礼貌故事。

其实,要在学习说理性文章的课堂上说出“语文的理”,重要的还是抓住“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在“字词句段”的感悟中学说理之“文”,明语文之“理”,悟表达之“法”,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能实践运用。叶圣陶也曾说过,实用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聚焦思维”,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学习。在这里,阅读理解文本是基础,是前提,言语训练和运用是终极目标,两者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古训问路礼貌
问路
好古训引领好家风
当诚实遇上礼貌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明明问路
一个人在路上走
小猴买礼貌
我钓鱼岛遭多国骚扰愤而有发
暗恋是一种礼貌
公共服务“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