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3-08-15■文/刘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量角量角器度量

■文/刘 艳

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就是指学生从事有明确数学目的的活动,并在其中获得的种种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如以《角的度量》一课的三种处理方式为例,谈几点看法:

案例1:师说生做,生搬硬套。

教师在大屏幕上指着,教着如何量,然后学生就一步一步地跟着量,量一个不行,接着再量一个,直到熟练。

如此的教学,在当前的一些课堂中,依然存在着,学生仅仅是在不断地重复中如机械手般地强化着。

案例2:先学后教,暂知其然。

师:如何使用量角器呢?请你先自学课本,然后完成练习第1题。

(学生自学后独立试做,有对有错。)

师: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你是如何量的?

师: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量的?

在接下来的巩固练习中,一再强调“两合一看”。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少讲,但是我们少讲,并不意味着,只要把讲的对象从教师换成了学生就可以了。通过看书,的确会有一部分孩子,甚至于大部分孩子都会知道“两合一看”,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看而会,将知识发生的过程跳过,虽然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量角器,但此时的学生,仅仅只是知道我可以这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则需要孩子们随着以后的学习生活,自己去慢慢地领悟,“噢,当时那么量,是因为这个啊!”因此,学生是“暂知其然”!

案例3:进退有度,鱼渔兼得。“退”,为进而退,退到了两个角进行大小比较,在比较中调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选定标准角,“以角量角”的度量本质。

2.退中悟理,经历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并抽象出∠1和∠2(∠1=100°,∠2=80°)

师:这两个角哪个大?先不急着回答,不仅要你自己知道,还要用属于你的方法证明给大家看。(学生思考)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从重叠法到将一个角看作标准角,再选择一个角作为标准角进行对比,经历量角器的产生过程,再以一个“到底大多少呢?”引出量角的仪器——量角器。

对比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要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就需要舍得让孩子们去活动、去经历,在活动中经历着,在经历中积累,在积累中应用并最终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经验”。

在案例3中,当学生用活动角或直角这些“标准角”去量角的时候,他们已经在隐隐约约中体会到“用有量角的度量本质”,所体现的正是朴素的度量意识——通过相同属性的物体进行比较。因为量角器上“角”与学生以前所用到的尺子上的小线段、面积单位上的小正方形有极大的不同,直接呈现给孩子,孩子们却反而找不到“角”了。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借鉴案例3中老师的做法,引领孩子们“为进而退,退中悟理,执理而进”。

1.为进而退,活用原有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量角,这是我们需要进的,但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选择了

在比较角的大小中,通过问题驱动式,最大程度地“逼”着孩子们跳一跳摘桃子,引导他们经历量角器——这一角的度量工作的产生过程,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虽然在本节课中学生们自己所量的角要比案例2中少得多,与案例1更是没法比,但“听见了忘记了,看到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在“舍”去数量的同时,孩子们“得”到的却不仅仅是会量一个角而已,更在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中充盈了其思想。不仅捉到了鱼,更在捉鱼的过程中,学会了“渔”,而这不正是我们数学课堂所追求的吗?

3.执理而进,内化应用提升。

经验需要积累,而经验的积累是对学生原有经验的发展与提升,当学生在退中悟理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们执理而进,在应用中经过数学化、逻辑化的提升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理解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必要的重复的练习,才能在熟能生巧中灵活运用。

虽然从“两基”到“四基”改动得仅是一个字,增加了几个字,但对于我们每一位有责任的数学老师而言,需要仔细揣摩其中的蕴涵,并将其落实在我们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和孩子们在愉悦的课堂中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

猜你喜欢

量角量角器度量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残缺的量角器
经历度量五部曲,培养度量意识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量角小窍门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学生量角时常犯的错误及应对策略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