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从写什么到怎么写

2013-08-15王清玉魏春玲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刘老师思念板书

■文/王清玉 魏春玲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写作在语文考试中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倘若在考试当中,作文发挥不好,那么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尤其是写作水平就成为很多家长、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如以《理想的风筝》一课为例,我们先来看魏春玲老师的教学设计:

案例一:

1.激情导入,感悟“思念”。

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透过这一声呼唤,两个“深深地”,一个“……”品读感悟浓浓的思念之情。

2.品悟细节,体验“思念”。

“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方面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3.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4.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让学生补充“……”所省略的内容。

5.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魏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思念”为主线,重在读懂后的情感熏陶,也是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所采用的方式。然而面对同一篇文稿,不同的人阅读之后所产生的情感可能是不一样的,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我们的阅读是与每个人的阅历紧密相连的,其更多地带有个性的主观情感在其中。而我们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却往往会将我们成人所看到的、所悟到的灌输给孩子,过分追求一种情感上的同化与熏陶。但情感的熏陶并不仅仅只有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才可以完成,绘画、雕塑、摄影、音乐、舞蹈、电影等都可以,因此,我们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需要读懂,但绝不能止步于读懂写了什么,更重要地是要读出怎么写的。

虽然在“习得方法,迁移思念”一节中,要求让学生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写一写自己的一位老师或亲人。但“一样”是怎样的,老师却并没有点明,而是扔给了学生去“一样”,学生可能会通过变词换句的形式仿写一篇,克隆一篇,但为何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学生却并一定知道,如此,换种题材,学生还会写吗?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管建刚老师是如何来执教这节课的:

构思一:故事,“两个两个”

由对话得出课文写了四个故事——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师:课文用四个故事来写人,记住——用故事来写人。

师:作者写了四个故事,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上,两个故事发生在课余,你说这是巧合,还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有意的安排,这就叫“构思”。

构思二:故事,“一长一短”

从数行数到数字数,使学生明白:写作文,段落的长或短,是有讲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话就多写点,没什么话就少写点。

构思三:故事,“内在关联”

师:这四个故事为什么能放在一起?它们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用故事来写人,要注意故事,有没有这样的内在的联系?

构思四:故事,“其间的连接”

师:“课上”的故事,因为是一类的,故事跟故事之间,可以没有过渡;“课余”的故事,因为也是一类的,也不需要过渡。然而,从“课上”的故事,转到“课余”的故事,需要过渡一下。请你找一找过渡的句子。

……

最后,管建刚老师又引领学生给课文“挑刺”,力争使课文的表达更加点到为止,增加含蓄的美。

反观管老师的课堂,因为孩子自己已经读懂了课文说得是什么事,因此管老师的四个板块,紧紧围绕着“构思”二字来进行,一是什么是构思,二是详略的安排,三是内在联系,四是过渡与互应。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收获不仅仅是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所要表达得是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懂得了作者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就明白了如何选材以及材料之间应该如何起承转合,如此一来,作文水平又怎能不有所提高呢?

“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会阅读的人不一定会写,但一个会写的人一定是会阅读的人。因此,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应努力地从过分关注文章个性特点的阅读本位的教学转向服务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只有为人师者的我们先具备了这种意识,那么,在课堂上才可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飞跃,进而助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猜你喜欢

刘老师思念板书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思念
刘老师想开小车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幽默的刘老师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