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哲理在诗的海洋里遨游

2013-08-15贺拴运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打油诗佳句乌江

■文/贺拴运

学生们提起政治课,一则曰枯燥,再则曰乏味。问其所以然,回答说,哲理太深奥,道理太抽象。果真如此吗?读一下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仅四句,而千古传诵;用语明白如话,却蕴含深刻哲理。通篇以池塘为喻,说明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汲取新的营养。推而广之,万物莫不运动,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方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像这样生动形象、明白如话的诗作,谁不爱读?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深刻的哲理,人们在陶醉于这些诗句优美意境的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感悟了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此外,有些诗虽本身并不蕴含哲理,但若几首诗对比着读,则同样能给人以哲学上的深深思考。这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骚动时期,富有幻想,钟情于维纳斯者不在少数。那么,何不借诗词之水,载哲理之舟呢?这样,既让学生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又把不同的学科融为一体,加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谓一石多鸟。

以诗带哲,需要授课者掌握大量可用于教学的古典诗词,这并不难办到。只要我们肯下功夫读读古典诗词,就会发现,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富含哲理或能体现出一定哲理的诗作、佳句不是少数,且不乏名篇、名句。特别是宋代,以理入诗几乎成为一种风尚。古人的辛勤努力为我们以诗授哲提供了大量优秀素材。这些素材,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类是哲理诗。此类诗本身即为阐明某个哲理而作,或能给人以哲理上的思考。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历来被广为传颂,寥寥二十八个字,揭示出一个深刻哲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无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立足点不同,结论也就各异。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这类诗是授课者掌握的重点。

另有一些诗,本身与哲理无关,但几首诗若对比着读,同样能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如前所举咏项羽的三首诗《题乌江亭》、《乌江亭》、《夏日绝句》。三首诗都是针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有感而发。因此,要准确地理解诗意,先要对此事有个明确的认识。公元前202年,刘邦大军围项羽于垓下,项羽大败,逃至乌江,不肯渡江,自刎而亡。从历史角度看,垓下之战是四年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最重要的一战,刘邦的胜利为两汉几百年江山奠定了基础。此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羽终不肯渡江,自刎而亡。项羽死得壮烈,司马迁的记述也很大气。杜、王、李三诗所咏皆本于此,结论却大相径庭,何也?其中文章颇值玩味。

三首诗均与哲理无关,但通过对比,我们同样找到了与哲学的结合点。

还有一类诗,本身也与哲理无关,但其中却包含一些发人深省的佳句。这些佳句亦可成为我们传授哲理的桥梁。如杜甫《前出塞》中的名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十个字,精辟地说明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句形象表明新事物的发展壮大是不可阻挡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类似这样的佳句很多,不一一列举。

诗苑中有一支奇葩,谓之回文诗。回文诗充分利用了汉字的特点,一首诗可因读法的不同而变成两首、三首甚至更多,且无论是采用哪种读法,皆成妙文,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回文诗中,阐明哲理的少见,不过,有的回文诗奇特的形式却能给人以深深思考(这种奇特的形式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如清代朱杏孙有一首《虞美人》回文词,可顺读,亦可倒读,顺读为词,倒读为诗。

最后,说说打油诗在授课中的应用。打油诗作为诗歌海洋里特殊的一支花朵,以其诙谐、幽默的特征赢得了广大百姓的喜爱。有人说,打油诗难登大雅之堂,用它作为授课的素材,怕不合适。其实,这是对打油诗的误解。如同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打油诗也有优秀和庸俗之分。优秀的打油诗不仅可以正大光明地登上大雅之堂,其中一些作品甚至能于诙谐之中给人以哲学上的启示。

总之,恰当地将优秀古典诗词引入政治课堂教学之中,以诗引哲,以哲析诗,不仅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加深了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值得一试。

猜你喜欢

打油诗佳句乌江
又见乌江
好词佳句大翻身
打油诗里的秘密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打油诗”,有时其实也很“美”
《梁东兄置助听器得佳句,余和之》
乌江,乌江
佳句碎碎念
名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