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013-08-15杜建红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口诀乘法规律

■文/杜建红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应用广泛性的学科,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总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一直在努力探索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老师可以创设如下的故事情境:从前,毫米和厘米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共同生活在一把尺子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和我平起平坐,太不公平了。”于是,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看看你,这么小,每次主人让我和你去测量时,总是我出的力最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派不上用场,你算老几?竟然和我平起平坐!”这时老师问学生:“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的话心里高兴吗?”学生回答:“不高兴。”老师又问:“那你们会怎么说?”此时学生们的情绪立即高涨起来,有的说:“你的1厘米是我们10个1毫米组成的。”又有的说:“有的东西不够1厘米时,你能测量吗?”……同学们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说得头头是道。就这样,老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去,准确地掌握了毫米的概念以及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引发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答某个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探索发现与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逐渐积累愉快的体验,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间相差的数是固定的,3的乘法口诀相差数为3,4的乘法口诀相差数是4,那么,再学习 5、6、7、8、9的乘法口诀时,就可以应用规律自己独立编写的乘法口诀了。又如教学“9加几”时,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总结出了“凑十”的计算规律,再学习“8加几”、“7加几”、“6加几”时,就能应用规律依次类推了,掌握了规律,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就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注重实践,以动促思,唤起兴趣

例如:教学“圆”的知识,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圆,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我让同学们亲自动手,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按照一定的方法对折数次之后,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将其展开,观察得到的图形。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时有问题提出,有的同学发现,展开的图形很像一个圆,他们顿时惊喜不已,有的同学却满脸疑惑的表情,手中举着一些四分五裂的纸片……无论是最终得到圆还是得到碎纸片的同学,个个都睁大了眼睛望着我,迫切地要我给这一切作个解释。看着这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也激动不已。是啊!在亲自参与了这个探索过程之后,孩子们是多么渴望知道知识的真谛呀!

四、用“成功效应”稳定兴趣,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滋味

所谓“成功效应”就是指由于获得成功所产生的异常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浓厚的兴趣,并强烈期待进一步的成功的心理现象。所以说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如果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取得了成功,他以后的兴趣就会更浓,学习也会更积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他们经常困难重重、一筹莫展,长此下去,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教学中教师要在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在技能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尽可能做到当日的学习内容当日消化,还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进步,及时鼓励,及时表扬,只有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困难,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才能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就好比俗话所说的:让他尝到一点甜头,他才会觉得有奔头。

总之,要想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要多动脑、多思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各种心理、生理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喜欢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把每一堂课上得让学生觉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口诀乘法规律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口诀与加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口诀中的规律
把加法变成乘法
怎样熟记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