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之我见

2013-08-15任茂清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意蕴语言文字语感

■文/任茂清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可见,语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这也是由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决定的。但遗憾的是,至今语感的重要性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偏重知识传授,轻视语感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能。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取得良好效果呢?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1.重视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给学生直接的听觉、视觉感受,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体会到文章的精髓。教师通过有感情的范读,并辅以适当的表情,能更生动地表达课文内容,从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教师的范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语言的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2.重视学生的朗读。《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学生的默读、自读、自悟和朗读,培养语感,把理解语言与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意蕴的敏锐的感知力。

此外,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说来,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意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自己的写作词汇。

二 、揣摩品味促进语感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感能力归根结底是认识个体在长期对各种言语作品反复揣摩的过程中习得的,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一讲到底,而应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文本揣摩,积极投入到情感的体会感悟当中。

2.调动学生形象思维。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尤其是低段学生,理解事物往往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必须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所以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中重现,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象变成具体的形象,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进入多彩的世界,感悟课文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3.联系生活实际。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一定的言语总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出现,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所谓语感的培养。

三、积累语言发展语感

语言敏锐感受力形成的重要前提是积累语言,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材料,才能“物为我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读是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通过读积累起来的语言材料,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处于一定的语境之中,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多读、熟读,有助于感受语言的形象美,有助于积累正确的理解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比较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阅读量的不足。此外,电脑、电视、广播、社会交际、课外活动等都是阅读的渠道,对提高语言水平,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是日积月累,会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逐步养成自己的语感,感悟出语言规律和意蕴,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有较大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真正重视各种训练,并采取切实的步骤和方法使之落到实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感技能,是十分重要的。

猜你喜欢

意蕴语言文字语感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