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思考

2013-08-15苏云祥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阅读写作工具性以生为本

■文/苏云祥

语文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拓展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和语文知识外,还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以生为本”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精心呵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初中生在心理、思维、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等方面都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过渡时期,也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他们生理上、情感上、思维上的变化,都要用心及时关注,关注他们人格品质的形成,关注他们的情绪,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变化,关注他们的差异、家庭、个性、人际关系等,这些不只是班主任要做的事情,任课教师更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及时给予他们真挚的关怀和细微的呵护,使他们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二、激起学生阅读写作的渴求

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对阅读写作的热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又一项重大任务。“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人文性是核心,工具性是基础。在笔者看来,学生能够练就一张铁嘴,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语文的工具性就发挥得淋漓尽致了,这与对学生进行阅读写作训练息息相关。

但是大多数学生不善于阅读和写作,也不喜欢阅读和写作,所以得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和写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领悟到阅读写作对他们的好处,一旦他们内心深处意识到这一点,渴求阅读写作,那么一切就容易得多了。

平时有计划有梯度地向学生推荐好书,推荐由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带领学生去图书馆,同学生一起读书,一同品评作品和由之改编的影视剧的优劣,一同分享读书经验,交流读书心得,举荐优秀习作,展开读书比赛,让学生逐渐爱上阅读。教学生从故事背景、主角、情节、冲突、高潮、主题和结局等方面写读书心得。可将学生的习作抹掉名字供大家点评,可点评分析经典文章,让学生在互评同伴作文和领悟经典文章中逐渐掌握写作技巧。

三、教师要彰显独立精神,自行设计教学

新课标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主体人格的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更要求语文教师要具有独立精神。语文教师不具有独立精神,就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唯教参要求、唯考纲要求至上,就会在教学方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或者是一味模仿他人,就会盲从新的教改模式。这样的教学行为,达不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师和教学行为也扼杀了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能力,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独立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学理念上,要摒弃那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者学生分数至上的意识,而是将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理念始终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其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怎样使用教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盲目地依赖教材,或任意妄为地改变教材,或浅显地解读教材,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育人。所以,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多加比较和思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将课内课外有效结合,形成最能促进、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发展的教材。再次,教学方法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和自身能力等方面确定,或讲解、或讨论探究、或自学、或演示、或参观、或实践、或创设情境等,而不是一味地讲授,一味地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最后,教学场所的选择不一定全部在教室。不在教室上课,对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所以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选择合适的场地。但不能偏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能偏离引导学生对人生、生活、社会和自然认识的初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语文教学中“以生为本”理念的有效贯彻不是教师听几次讲座、观摩几节示范课就能奏效的,要靠教师将爱心、耐心、精心、诚心、责任和奉献精神倾注到学生身上,要靠教师长期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阅读写作工具性以生为本
抓好课前自主预习,提升阅读写作能力
少年宫阅读写作社团:为有梦的孩子插上翅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构建文言文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