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了文学史观念与方法的探讨——在范伯群学术论著自选集首发式的发言

2013-08-15温儒敏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范先生自选集现代文学

温儒敏

(1.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6;2.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首先,请容许我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祝贺范伯群先生的学术论著自选集的出版。

该书分为“现当代作家作品论”“鲁迅小说论”“通俗文学史论”和“多元共生论”四大部分,能大致代表范伯群先生四个研究领域的贡献。由于篇幅限制,范先生还有很多重要的很有影响的论作没有选进来。比如他早年和曾华鹏先生合作的《郁达夫评传》,影响就很大,我们这一代学生都曾经受惠于它。当然,范先生贡献最大的还是在通俗文学方面。他在这方面收罗的材料之丰、见识之广,在当代学者中首屈一指,无人可及。拿《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来说,近百万字,煌煌巨著,论及的作家作品、报刊社团上千家,相当一部分都是第一次进入文学史,甚至是头一次被当成研究对象。仅从史料价值上讲,就已经做了开山的工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范老师和他的团队十多年来的艰苦钻研,成就了这一浩大的工程,可谓功德无量。范伯群先生的贡献不光是史料,也还在于他的有关通俗文学的一系列的理论构想。就如同这本自选集的书名所标示的那样,他孜孜以求的是做“填平雅俗鸿沟”的工作。范先生此举意义非凡,不只是拓展了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围,实际上,是对整个现代文学研究的体系与模式进行了重构的探索。

现代文学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发端,始终都是以“新文学”作为文学史建构的中心,这当然是历史的需求,这也是一种文学史。但人们现在越来越发现,这种文学史可能会丢失或者遮蔽新文学以外的许多其他文学,所以范先生提出的“两翼说”,提出的“多元共生”,都顺应了这种日益生长的新的意识。

范先生的工作甚至还超出了“填平雅俗鸿沟”的范围,他向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提出了这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写一种既能包罗雅俗文学,又能容纳港台、海外文学,以及旧体诗、民间文学等多方面的现代中国文学通史?不久前严家炎老师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实际上已经在朝这方面努力做了。

由此也可能会引出进一步思考:把通俗文学“整合”到现代文学史的体系中,到底如何把握好它和纯文学的关系,又如何“落实”所谓现代性评价标准?支持“统合”纯文学与通俗文学这种工作的,到底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完整有效的价值评判框架?能否真正做到,在某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下对复杂多样的文学现象作出选择评判?范先生进行了探索,而且提出了“多元共生”,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范先生的开拓性工作,也启发和推动我们对一些重要的牵涉到文学史观念与方法的问题的探讨。所以,从学术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感谢范先生,他在相当程度上活跃了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氛围,也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课题。

我很羡慕范老先生,年逾八旬,身体还那么健朗,思想上还那么富有锐气,学术上还取得如此丰厚的成果。

现代文学界为有范老先生这样宝刀未老的学者而骄傲。

衷心祝愿范伯群先生健康长寿。

还要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王总编辑、章俊弟主任和周敬芝编辑出版了这么厚重、这么漂亮的自选集。

谢谢你们!

猜你喜欢

范先生自选集现代文学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一束光
成长的足迹 成功的印记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斗室斟字句 译海起歌声—— 记音乐家、翻译家、作家薛范先生
叶延滨自选集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怀念范先生
抢劫进了演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