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需求视角的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研究——基于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的调查

2013-08-15梁伟军杨少波

社科纵横 2013年1期
关键词:农户农业农村

梁伟军 杨少波

(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途径。农村文化服务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服务需要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供给。《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农业高校在农科人才培养、“三农”问题研究、农村社会服务、农业文明传承等方面特色和优势明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职能,可以为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农村文化服务的重要供给主体。农业高校的农村文化服务不仅影响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而且直接影响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村文化服务是指为满足农村民众的文化需求而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参与进行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活动。[1]基于农民群众的主体性需求,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主要是指农村文体娱乐性服务、科技知识性服务、文化信息性服务等[2]。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以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为样本村,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通过对洪林村村民的调查,从农户需求的视角,分析研究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问题,对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设计

2012年6月,课题组对湖北省洪湖市洪林村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农户进行了个案访谈。入户调查及访谈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当前农户对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的需求、农业高校的农村文化服务供给、农户对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的评价及供求对接状况等。农户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被调查农户采用剔除成员全部外出家庭后再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问卷71份,回收率为97.3%,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为100%(被调查农户占样本村农户总数的28%)。以样本村在村具有代表性的全职务农的农民、村两委委员、镇驻村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为访谈对象,共获取访谈资料7份。

2.调查区域概况

洪林村地处洪湖市区东北,水陆通达,交通便利。截至2012年,共有村民256户,人口1281人,其中党员153人。该村在经济发展上坚持“集体经济为主,混合经济为辅,共同上升、共同富裕”的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结构。拥有兴洪纺织、兴业棉纺、兴湖农业等十余家骨干企业,资产总额8.5亿元,其中自有资产户均积累273万元,人均55万元。洪林村享有湖北省农村改革开放“一杆旗”之称,村民享有从学前到高中教育免费、医疗免费、水电补贴、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子女升学奖励、年终利润分红等多项福利。拥有洪林文化宫、文体活动中心、村史展览馆、图书馆、“公民道德建设优秀格言文化墙”等文化设施,妇女锣鼓队、腰鼓队、健身操舞队,青年管乐队、龙灯队等10支文化活动队伍,约300名队员。全村文体活动常年不断,文明新村建设成绩突出。1982年以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红旗单位、全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等。

3.调查样本分析

从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来看,被访问者在年龄段上以中青年农民为主(26-50岁),占84.5%,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职业上以全职、或半职、或临时性务工者为主,兼有全职务农者、基层管理者(村组干部)等农民群体,与该村工商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相吻合;文化程度上以初中、高中学历为主,占85.9%,农民文化水平较高;政治面貌上普通群众占绝大多数,党员仅占14.1%,具有相当的群众代表性;家庭年毛收入集中在1-3万,占59.2%。

二、农户对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的基本认识

1.农户普遍认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

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看法,设计了5个选项:“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说不清楚”。调查表明,认为非常重要的占53.5%,比较重要的占38%。充分反映出农户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保持比较一致的看法,文化建设符合农户意愿。文化是确定人们价值取向的坐标和引导人们前进的旗帜[3]。经历了传统农耕生活积累和现代文明社会洗礼的现代化小农,形成了文化价值共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4]。

2.农户不大了解农业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

农业高校以农科为主、面向“三农”展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社会活动。相对于其他高校,农业高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具有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明显优势。但调查发现,农户不大了解农业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对农业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优势不太了解的占42.3%,了解一般的占35.2%。可见,农业高校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户对农业高校的特色与优势认识有限。

3.农户较为一致地认为需要农业高校提供文化服务

尽管不大了解农业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但农户较为一致地认为需要农业高校提供文化服务。认为农村文化建设中需要农业高校提供文化服务的占80.3%,体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说明目前农村文化服务提供相对有限,未能有效满足农户需求,农户希望农业高校作为主体发挥相应的服务功能。

三、农户对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需求分析

(一)文化服务需求的内容

1.提供“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对农业高校在哪些方面提供文化服务的调查,设计了5个选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政治思想”“、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发现,对5个方面建设的服务需求均超过了20%。其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服务占87.3%“,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各占63.4%,“提升农民政治思想”、“协调家庭邻里关系”分别占39.4%和21.1%。由此可见,在文化服务内容上,农户希望农业高校提供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

2.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在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农户提出了从宏观的村庄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到微观的田间生产指导、市场信息提供等全面的服务需求,各项服务需求均超过了35%,其中“帮助制定村庄经济发展规划”占66.2%。说明农户非常重视农村经济,希望农业高校全面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十分关心村庄经济发展规划问题,希望农业高校帮助解决。

3.为“三农”政策宣讲服务

对政策宣讲服务的需求,调查显示,农户对农业高校宣讲国家的基本政策、农业补贴等各项具体的惠农支农政策需求均超过了被调查者的45%。说明进入新世纪,农户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十分关注,期望提高政策认识和理解水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农户从中受益,提出了更高的政策认知需求;二是基层组织政策宣传不够,农户需要新的政策宣讲主体。

4.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服务

对提供文化生活服务的调查,认为需要科普宣传、文化专业人才提供、文艺演出、文化场馆建设指导的,分别占67.6%、66.2%、53.5%和52.1%;需要农业高校赠送图书资料、共享电子信息资源、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艺术活动指导的均超过了33%。表明农民重视自身的文化生活,希望农业高校能提供包括从指导文化设施建设到组织文艺演出、从策划民间艺术活动到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内的全方位文化生活服务。

5.为农村社会关系协调服务

对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服务的调查,认为需要进行道德规范宣讲、法律宣传与咨询的均超过了77%,协助村委会宣传典型人物、提高政策认知和执行力的均超过了52%。可见农户对农业高校在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方面充满期待,希望发挥重要功能。

6.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超过49%的调查样本认为农业高校应从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两大层面提供科学指导。其中,涉及农业生产的科学开发利用土地等农业资源服务占71.8%,合理使用化肥等农资服务占57.7%,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服务的占49.3%;涉及村民生活的正确处理生活垃圾服务占66.2%。表明农户具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他们发现农业资源开发、农村生活垃圾等处理事关生态环境建设,希望农业高校发挥专业优势,指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二)文化服务方式的要求

农户对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提供的方式要求,是指农户对文化服务的经济性质、期限长短、具体途径、参与人员、服务形式等相关需求。调查表明,农户希望农业高校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公益性、中长期、需求导向型为主,多员参与服务,能够覆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诸多领域。

1.服务性质:无偿的公益性为主

在服务性质上,52.1%的调查样本认为农业高校应提供无偿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提供有偿的市场化服务的仅占19.7%。表明当前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不足,农户对无偿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需求较大,对市场化的经营性文化服务需求有限。

2.服务期限:中长期为主

在服务期限上,80.3%的调查样本认为应提供中长期服务。可见农民对农业高校文化服务有长远需求,注重文化服务的长效性。这也符合文化建设作为一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建设、长效运行的基本规律要求。

3.服务途径:需求导向为主

在服务途径上,73.2%的调查样本认为应“高校农村调研在先,文化服务提供在后”,38%的调查样本认为应“农民提出需求在先,高校量身订做在后”,倾向于农业高校选择农户需求导向为主的服务路径。认为政府支持高校提供服务的占45.1%,表明农户希望政府部门履行农村文化建设职责,助推高校需求导向型文化服务。

4.服务人员:多员参与

对参与服务人员的身份要求,农户明显倾向于农业高校在校大学生、专业教师参与服务提供,分别占被调者的59.2%和54.9%。同时,也希望大学毕业生、行政管理人员、校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参与服务,各自占被调查者的比重均超过了22%。可见农户希望农业高校师生员工多员参与农村文化服务。

5.服务形式:全覆盖型服务

在服务形式上,超过60%的调查样本倾向于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提供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指导,超过35%的调查样本对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或创业、行政管理人员为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校办企业管理人员指导农业产业化等持肯定态度。表明农户希望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人员能提供覆盖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文化服务。

四、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供给分析

据课题组了解,洪林村是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村,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学校便以“科技下乡”的方式,支援该村农业发展。2009年以来,开始“文化下乡”,以文化服务提供的方式,支援该村文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文化齐下乡、全面支援村发展的校村合作新格局。调查发现,仅66.2%的调查样本对农业高校是否为该村提供了相关的文化服务给出了肯定回答。主要原因在于,2009之前,华中农业大学主要提供科技服务,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服务起始于2009年,一些村民还未了解或感受到相关的文化服务。

(一)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

1.综合性农村文化服务

在文化服务供给内容上,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五个方面的文化服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文化生活方面,分别占调查样本的49.3%和36.6%;生态环境改善、政治思想提升方面的服务次之,分别占29.6%和26.8%;家庭邻里关系协调方面最少,仅占9.9%。

2.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以“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帮助组建和指导运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的服务,分别占调查样本的39.4%和33.8%;“田间生产实践指导”、“帮助制定村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等服务均有涉及。表明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提供突出了技术指导和组织建立,服务相对全面。

3“.三农”政策宣讲服务

“三农”政策宣讲方面,提供了从国家的基本政策到农业补贴等具体的支农惠农政策宣讲服务,占调查样本的比重均超过了23%,尤其是提供了关系农户切身利益的农业补贴、土地管理、农村金融、农民工市民化、劳动权益保护政策等宣讲服务,契合农民的实际需求。

4.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服务方面,进行了科普知识宣传、输送了农村文化专业人才、赠送了农业科技图书,分别占调查样本的39.4%、32.4%和33.8%。此外,还提供了文化场馆建设帮扶、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2010年5月21日至22日,华中农业大学在洪林村举行了“华中农业大学赠送图书暨共建洪林图书馆授牌仪式”,向洪林村赠送了一套多媒体设备和200多册图书,与此同时,有关专家应邀作了“学公关礼仪,树洪林良好形象”专题讲座及“企业经营管理战略”专题报告,对洪林村办企业的180多名管理干部进行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这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育政策要求一致,有利于新型农民队伍的壮大。2010年7月29日,华中农业大学与洪林村签订了对口支援建设村史馆合作协议,以院村合作项目的形式,由该校文法学院传播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专家以及传播学研究生组成的创意团队承担全部设计布展工作,援助该村建设高水准村史馆。同年9月30日,村史馆正式建成,成为对外宣传和村情教育的窗口,促进了该村精神文明建设。2009年7月3日,华中农业大学生艺术团在洪湖市洪林村文化宫举行了一场以“校村共建,走进洪林”为主题,名为“手拉手,心连心”的文艺晚会,为村民提供了一场文艺盛宴。农业高校的文化生活服务,具有典型的大众化、社区化、本土化特点,实现了“送文化”与“种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于引导农民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增强村民之间沟通交流,促进村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5.协调农村社会关系

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方面,进行了法律宣传与咨询、道德规范宣讲,协助村委会提高政策认知与执行力及典型人物宣传等服务,占调查样本的比重均在28%以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时期,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及村民之间的矛盾等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法律和政策是国家、社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党的价值主张的实现,也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秩序的稳定[5]。农业高校发挥其在人文社科领域专业设置和学术研究上的“三农”优势,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利于引导农民依法维权、促使基层政府依法行政,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6.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指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主要指导农民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合理使用农资、有效利用农业废弃物,占调查样本的比重均在25%以上。中国农业资源短缺,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开发、节约与保护并重,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农村生活垃圾长期缺少有效处理、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等化学农资、农作物秸秆任意焚烧等直接影响农村环境,甚至威胁村民生活。农业高校以引导农民绿色生产、文明生活为目的,提供针对性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服务,有利于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式

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供给的方式,是指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的经济性质、期限长短、具体途径、参与人员、服务形式。调查表明,农业高校实际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公益性、中长期、需求导向型为主,多员参与服务,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诸多领域,与农户的文化服务需求基本一致。

1.服务性质:无偿的公益性为主

在服务性质上,54.9%的调查样本反映农业高校提供了无偿的公益性文化服务,19.7%反映提供了有偿的市场化服务。表明农业高校以支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为主,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村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以支持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为辅,通过提供满足农村居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促进农村文化市场发展。

2.服务期限:中长期为主

在服务期限上,84.5%的调查样本反映提供了中长期服务。这与80.3%的调查样本认为应提供中长期服务十分接近。可见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贴近农户需求,比较注重长效性。

3.服务途径:需求导向型服务为主

在服务途径上,53.5%的调查样本反映“高校农村调研在先,文化服务提供在后”。表明农业高校据农户需求、提供需求导向型服务。

4.服务人员:多员参与

参与服务提供的人员构成,据农户反映,以农业高校在校大学生、专业教师为主,分别占被调查样本的47.9%、29.6%。大学毕业生、行政管理人员、校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均参与服务,各自占被调查样本的比重均超过了9%。体现出了多员参与服务的特点。

5.服务形式:全覆盖型服务

服务形式上,42%的调查样本反映,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提供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指导。大学毕业生通过到农村当村官、教师或创业的占被调查者的20%,表明毕业生进入农村基层发展不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创业方向,而且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文化服务支持。

五、农户对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的评价

1.对农村文化服务总体上持欢迎态度

对农村文化服务的整体态度,持十分欢迎、欢迎和比较欢迎态度的占99.9%。表明农业高校提供的文化服务符合农户的需求意愿,农户一致认可农业高校提供的文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6]。农业高校提供的形式多样、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活动,在相当意义上满足了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得到了农民的一致认可。

2.认为农村文化服务富有成效

农户对农村文化服务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成效的评价,认为很有成效、有成效、比较有成效的占94.4%,只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成效。说明农业高校的农村文化服务符合农村实际,供给合理到位,富有成效。具体成效方面的调查发现,认为提高了农民文化精神生活质量的占66.2%,增长了农业科技知识的占54.9%,提高了政策认识和维权能力的占53.5%,改善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占45.1%,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占38.0%。表明农业高校提供的农村文化服务贴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实际,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相一致。

3.指出农村文化服务存在突出不足

对农村文化服务存在的突出不足的调查,认为服务人员驻村时间短、对农民的意见征求不够、服务人员数量少的,分别占54.9%、42.3%和40.8%,认为服务内容单一、有的服务收费偏高的,各自占21%以上。这说明尽管文化服务富有成效,但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等方面仍旧有不少改善空间。

4.提出完善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希望

对完善农村文化服务意见的调查发现,农户希望农业高校多了解他们的文化服务需求、增加服务人员数量、延长驻村时间、扩展服务内容的,分别占62.0%、59.2、57.7%和57.7%,合理且尽可能不收费的占38.0%。可见,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与农户利益密切相关,农户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服务期望。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研究结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精神,应用田野调查法、SPSS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湖北省洪林村农业高校文化服务的调查及数据整理,从农户需求的视角,分析了农户对农业高校文化服务的需求、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的实际供给及农户对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的评价,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农户需要农业高校提供农村文化服务。他们普遍认为农村文化建设重要,尽管对农业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优势不大了解,但较为一致地认为需要农业高校提供文化服务。服务内容上,希望农业高校提供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服务方式上,提出了以公益性、中长期、需求导向型为主,多员参与服务,能够覆盖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诸多领域等服务要求。

第二,农业高校提供了面向农村的文化服务。近年来,农业高校的农村服务从科技服务开始向文化服务延伸。文化服务内容上,提供了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服务方式上,以公益性、中长期、需求导向型为主,多员参与服务,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诸多领域。与农户的文化服务需求基本一致,总体上实现了服务供求对接。

第三,农户认为农业高校文化服务富有成效。农业高校提供的农村文化服务贴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实际,增长了农民的科技知识、提升了农民对“三农”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村社会关系、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农户希望农业高校文化服务更加完善。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存在对农民的意见征求不够、服务人员数量少、驻村服务时间短、服务内容单一、有的服务收费偏高等突出不足。农户希望农业高校多了解他们的文化服务需求、增加服务人员数量、延长驻村服务时间、扩展服务内容、合理并尽可能不收费。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充分了解农户农村文化服务需求。农业高校借助现代通讯条件,通过建立农村文化服务专题网站、电话热线等方式,建立农业高校与农户之间的文化服务双向沟通平台,及时接收农村文化服务需求信息;学校师生通过对服务目标村庄进行专题调研,掌握特定对象的服务需求,以便开展针对性服务。

二是改进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政策。农村文化服务需要文化专业人才支持,目前农村普遍缺乏文化专业人才。尽管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中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等政策要求,但如何解决人员规模扩大和经费保证等问题,各地目前仍旧缺少明确的配套政策安排。这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通过农业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和毕业生等扎根农村、壮大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扩展农村文化服务内容、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这一重要服务途径。

三是创新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体制。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体制是指农业高校从事农村文化服务的师生如何在既定条件下,配置相关服务资源,满足农户文化服务需求的制度安排。在现有的农业高校农村文化服务体制下,学校对教师以教学科研成果作为职称晋升、对学生以课程学习成绩作为评优保研标准,缺少激励功能,不利于师生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应改变现有的对教师和学生单一的考评标准,增加社会服务考核内容及其权重,并将其与教师职称晋升、学生评优保研等挂钩,激励师生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专注于农村文化服务,增加服务人员数量,延长驻村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成效。

四是探索农业高校农村文化协同服务模式。农村文化服务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政府是主要责任主体,但并非唯一的服务提供主体,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民自办文艺团体等农村基层文化单位,文化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亦是重要的提供主体。农村文化服务资源应该整合[7]。目前农村文化服务资源分散,各服务主体往往单兵突击,缺少有机整合,服务所需人员、经费紧张,服务渠道缺乏、内容单一,服务供给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发挥协同功能。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农村文化服务的政府主导供给模式、合作供给模式及社会化主体主导供给模式[8],但仍旧局限于单一主体思维。应通过政府、农业高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相互合作,以农村文化服务项目为依托,公益性服务为重点,校村、校府、校企等协同为纽带,整合服务资源,大力探索农业高校农村文化协同服务模式,形成服务合力,优化配置服务资源,拓展服务渠道,充实服务内容,增加服务数量,提高服务质量。

五是固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长期以来,国家在文化发展战略上倾斜于城市,农村发展中“重经济,轻文化”,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落后于城市,且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制约全面小康建设的主要因素。实践表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作为全党全社会支援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是优化农村文化服务存量、增加服务总量的重要渠道,实施多年来有力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应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固化长效机制,激励文化科技卫生工作者(包括农业高校相关人员)积极、主动、经常下乡,切实提供文化服务,推进文明新村建设。

[1]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J].求索,2008(6):67-68.

[2]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17.

[3]陈坚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若干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98-101.

[4]欧阳坚.千方百计加快农村文化建设[J].求是,2012(5):49-51.

[5]姜立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撮要[J].党政论坛,2007,(11):34-35.

[6]赵彤.构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N].人民政协报,2008-1-22(A02).

[7]曾岩.农村文化服务资源应该整合[N].中国文化报,2007-11-6(2).

[8]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4-48.

猜你喜欢

农户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