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炉效应”对制度管理的启示

2013-08-15梁小安

社科纵横 2013年1期
关键词:潜规则管理者监督

刘 建 梁小安 王 堃

(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1)

制度,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的基本特征,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更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实行制度管理是管理者保证日常管理正规有序的法宝,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的利器。热炉法则源自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惩罚性原则,该法则将规章制度喻为“热炉”,其效应在于预先警告、人人平等、一触即烫、不讲情面、公平公正,具有警示性、即时性、一致性和必然性等特征。抓好制度管理,“热炉法则”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增强制度的预警性——不碰不烫

“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同样是熊熊燃烧的旺火炉苗,用之得当可以“取暖”,用之不当即被“烫伤”,非无知者不晓得其中利害。

(一)提高认识程度

以信息为主导的社会化大生产活动,必然要求我们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并依次为中心展开对单位的治理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制度较个人而言具有更高的权威。制度管理强调以制度为中心,法规的权威是第一位的。这是因为法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多年管理经验的总结,是管理规律的客观反映,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会因个人情感因素而影响工作的成效和进程。以个人意志为中心开展工作,则不能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经验再丰富、能力再强的领导,其意志也可能受个人情感的支配,造成管理失当、决策失误,容易使单位建设蒙受损失。只有各级管理者严格按照制度指导工作,实施管理,才能保证单位的各项秩序井然有条,工作正常运转。

(二)力求学习深度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学习是贯彻的前提。知之深切,方能自觉。要加大制度学习的力度,着力夯实人人学习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思想基础,通过熟知各项制度的内容使每个执行者都明白制度是“热炉”,明确应该怎么做,什么不该做,进而增强管理中的责任意识和自我规范意识。此外,制度不能只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念在嘴上。尤其是各级管理者要深学一层,准确理解制度精神,深刻领悟制度精髓,熟知各项制度规定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追究情形,增强自警、自律意识。要理清多项同位制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认真汲取漠视制度而导致违纪的教训,切实增强遵守和执行制度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三)加大威慑力度

“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各级管理者要对制度心存敬畏,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严守规矩,坚守底线,善于运用制度扫除干扰制度执行的各种路障,敢于让制度这把“利剑”适时出鞘,管理中敢于较真碰硬而非姑息迁就,敢唱黑脸而非一团和气,坚持原则而非私下变通,一抓到底而非半途而废,要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和决心,着力解决好制度执行中的虎头蛇尾、推诿扯皮、疲沓拖拉、粗枝大叶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尤其要坚决防止和杜绝双重标准、双重态度、双重面孔、双重规则等问题,以最坚决的态度同违反制度的各种行为进行战斗,向所有制度的执行者传达出自己坚决制度执行的信心和决心。

二、突出制度的即时性——即触即烫

热炉外观火红,用手触碰即刻就会被灼伤,决不拖泥带水,决不打时间差。这与美国学者提出的“破窗理论”揭示的道理极为相似,即必须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否则会危及整个“制度大厦”。

(一)强化监督早发现

没有监督,制度就成了不带电的“高压线”,执行力就更无从谈起。监督力度小,制度同样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管理者要在强化人员监督意识,健全监督管理机制,突出重点时间及部位监督上下功夫,采取自我监督和组织监督、个人监督和集体监督、集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监督形式,多种渠道并举,多种形式并用,加强监督力度,提高监督质量,及时发现违反制度规定的“破窗”苗头,及早打“预防针”。

(二)防微杜渐早纠正

北宋欧阳修有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名言,深刻说明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第一块玻璃”破碎之间一定有细微的征兆,或是玻璃上的一道细小的裂纹,或是周围环境的变化,管理者应及时把握细节变化,要把细微的、不易发现的、容易被忽略的隐患苗头,通过放大成形于大庭广众之下,逐一曝光暴漏,早挖“死角”,勤堵“漏洞”,消除“盲区”,深层次挖掘隐患问题存在的根源,从源头入手,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违规失责早处理

责任追究是整治违反制度问题的终极措施,是所有人都能看得见、体会最深刻的具体举措。任何违反制度的不良现象都在传递一种信息,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制止和处理,就会无限制的蔓延,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其他人就会把这种错误当成理所当然,小洞不补,大事发生绝非一时之果,而是积势所致。因此,在处理违反制度行为时要态度果断、出拳迅速准确、处罚及时到位,以“惩”促“戒”,不断提高制度的公信度。

三、彰显制度的一致性——碰之必烫

热炉烫人绝非虚张声势,用手触摸必被烫伤,“说到做到”,决不含糊。联系到制度管理中,谁若目无法纪、藐视制度,胆敢以身试法,管理者必须排除一切干扰,令其受到“必须的惩罚”,以正纪律,以儆效尤。

(一)根除“潜规则”

“潜规则”是制度下的“暗流”,挂着制度“羊头”卖着非制度的“狗肉”。中国社会很多事情讲究“默认”、“默许”、“约定俗成”等“潜规则”,实质就是对制度的消蚀和瓦解。铲除潜规则,使其不能再成“规则”,就必须重视发挥制度的作用,敢于拿起制度这一有力武器,与“潜规则”进行最坚决的战斗。让权力在阳光下良好运行,敢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民主推荐让群众敢于说真话、组织考察广泛征求意见、个别酝酿全面沟通情况、讨论决定坚持集体研究,抵制“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权力一把抓、奖惩一人定”现象的发生,坚决铲除潜规则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使“潜规则”无处遁形。

(二)扫清“说情风”

目前社会中盛行“下不为例”的“说情风”文化,表面看来充满人性化和人情味,实际是基于错误的基础,对制度权威和刚性的挑衅。坚决抵制“说情风”,首先,管理者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清说情的实质和危害,做到不说情、不求情、坚持原则,按章办事;其次,就是要制度公开,将办事制度与程序公之于众,增加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让政策和制度在阳光下普照大地,说情风就不会愈演愈烈;最后,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对说情问题要公开曝光,接受群众监督,谁说情造成不良后果就要谁负责,就要做出相应的处理,对说情问题要做登记,日后好对簿公堂。

(三)打破“旧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讲“家丑不可外扬”。现代管理中,部分管理者将这一传统发扬到了极致,对“自己人”所犯的错误藏着掖着,“把问题在内部消化”。这样做无非出于两种目的,一是为下属负责;二是为自己考虑。前者事实是对下属也是“极不负责”的表现,水无常势、兵无常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要敢于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管理者对下属所犯错误极力掩盖,实际上是“拔苗助长”,对下属的成长进步极为不利。后者实际上也是思想陷入误区,作为一名管理者,无时不刻在与繁琐冗杂的事务打交道,偶尔犯错并不会影响自身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敢于承认自己错误才更加受到群众爱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流传至今就是很好的证明。

四、维护制度的公平性——谁碰谁烫

火炉铁面无私,既不会见风使舵,也不会因人而异,不分贵贱亲疏,不分职务高低,胆敢碰之者,均照烫不误,毫不留情。将火炉的这一特性用于制度管理中,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执行制度没有余地

制度确定之后就需要坚决的执行作为保障,否则,制度就会成为一张废纸,一句空话。强化制度的执行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执行责任明确。责从执行心态角度出发,管理者要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发起者,要坚持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带头贯彻好、执行好各项制度;二是执行权力明确。权是从执行动力出发,“曹操割发代首”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割发代首”这一举动维护了制度的“权”,使管理者更有底气,使约束着更感威慑;三是执行利益明确。利从执行效果出发,管理者应率先垂范,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以达到制度执行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

(二)制度面前没有特权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制度规定,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新时期的管理者,就更加需要坚持原则,一视同仁,不循私情。决不能因级别高、权力大就而漠视制度、违反制度。要坚决防止和杜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任何人存在和凌驾于制度之上,努力做到不为一团和气而“刑措不用”,不因资高历深而“蒲鞭罚罪”,不因功高盖天而“刑不上大夫”,使有权者不敢以权谋私,位高者不敢以身试法,切实增强制度的威慑性和严肃性。

(三)“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法不严则不力,治不严则无获”。执行制度管理必须突出制度的刚性特征,紧盯不落实的事、深究不到位的责、严惩不尽责的人,不因初犯而姑息迁就,不因是屡犯而酌情处理,不允许有“例外”,不存在有“打折”,对触犯制度规定的,要“咬住不放”,查处问题要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搞网开一面,不搞疏而有漏,坚决做到有“触”必“烫”,有“烫”必“痛”,用铁的制度和铁的执行锻造铁的意识和铁的队伍,保证制度的良好有序运行。

[1]徐海东.以强化“三种意识”促进管理制度落实[J].部队管理,2010(5):52

[2]邓雯.培养提高部队制度执行力[J].中国军队政治工作,2011(3):47-50.

[3]慕小刚.管理越简单越好Ⅱ[M].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94-97.

猜你喜欢

潜规则管理者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清代阅卷潜规则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办公室潜规则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