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重读马克思”与“回到马克思”再到“发展马克思”

2013-08-15丁国浩

社科纵横 2013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马克思主义

丁国浩

(上海大学社科学院 上海 200444)

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当前存在的三种思潮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即:“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可以说,这三种思潮各有各的说法,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也并不尽一致。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事实上,不论是“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还是“发展马克思”,都涉及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问题。因此,也只有在准确地科学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和把握好这三种思潮的关系与实质。

一、从“重读马克思”到“回到马克思”再到“发展马克思”

(一)“重读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错误的、彊化的、“左”的理解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甚至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适应时代的需要的“绊脚石”。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人们开始了“重读马克思”的思考,重读马克思的文本,并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原生态”下的思想。尤其是当马克思未公开发表的文本的出现,在西方更是掀起了“重读”高潮。所谓“重读马克思”顾名思义,就是要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这一思潮对传统的以苏联为主要代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权威提出了挑战。应该说,重读马克思的最初意义就在于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原著的忠实的研究和解读,真正地准确地去理解马克思的原本思想。但是,根据现代解释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是开放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都可以对它做出解释,并赋予新的意义。因此,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也一样,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对马克思的理解就会不同。所以,能否通过重读马克思,找到一个真正的原本的马克思?这本身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通过“重读马克思”我们却可以通过对马克思的再次解释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原来的某些错误的、教条的理解中解放了出来,这或许就是重读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意义之所在了。同时通过“重读”也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发展思维和时代气息。

(二)“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

“回到马克思”即回到经典意义或原生态上的马克思主义,目的在于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重新学习和解读,解构教条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遮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和精神实质,卢卡奇晚年曾在他的著作《社会存在本体论》中提出过这一口号,在20世纪90年代,张一兵、俞吾金教授等人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提了这一口号,这一口号的再次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这既是由于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和挫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新的思考,也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再诠释的极大兴趣。

然而,如何“回到马克思”?回到什么样的马克思?在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议,归结起来,比较有影响的有“历史解说”论和“文本解说”论两种。它们都有一定的理由和意义,但又同时面临着现实的困境。

1“.回到马克思”的历史解说

所谓“回到马克思”历史解说,就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众所周知,马克思并不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本人,他的思想都有一个逐步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思想及其所适用的范围也是不一致的。因此,要想“回到马克思”、还原马克思的本来面目就应该用历史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及其理论,要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作为背景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2“.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解说

关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解说,就是要通过对马克思第一手文本的研究和解读,忠于原著来达到对马克思“原生态”思想的理解。我们知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原苏联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占据着绝对权威的地位,但是随着苏联,尤其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及苏联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人们对苏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的解读产生了怀疑,于是希望通过“重读”马克思的文本来回到一个未被修改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的思想。

3“.回到马克思”的现实困境

不容置疑“,回到马克思”的思潮的兴起,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冲破了教条主义、绝对主义的束缚,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解放人们思想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一些人们原来对马克思主义上的错误理解,促进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但是,我们是否能真地“回到马克思”却面临着现实的困境。首先,从“回到马克思”的历史解说角度来看,由于我们跟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我们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问题也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必然客观地存在着时间上的差距;其次,从“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解说来看,根据解释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不仅仅取决于文本本身,也取决于该文本的解读者。因此,人们在解读文本时,必然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也就是文本是客观的,但理解却是主观的,不同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另外,我们是否有必要回到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回到马克思”的真正目的却是“让马克思走进当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事实上我们并不能真正地“回到”一个原本的马克思,而只能是相对地“走近马克思”。找到一个与现实更贴近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发展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重读马克思”还是“回到马克思”,我们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重读”和“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及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倡导本本主义,陷入新的教条主义,也不是在基本内容和体系上全盘否定原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与阐述,而是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再研究,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于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马克思主义走进当代,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立足于当代实践,思考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生长点。这对于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与意义问题

(一)“重读马克思”与“回到马克思”目的意义

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在现实当中,我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来研究的,离开了我们的时代和现实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意义。但是,当我们要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问题时,却必须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本意思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因此,我们提出“重读马克思”和“回到马克思”的思想,就是为了从历史视角中,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当中重新回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的思想,还原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有利于消除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曲解,重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本思想,以回答时代与实践所提出的现实问题;有利于鉴别并消除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被加入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有利于消除教条主义、绝对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束缚,在重新解读和“返本”中活跃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在我们“重读马克思”,正本清源地“回到马克思”时,我们还要防止在“重读马克思”、“回以马克思”的口号下,使我们重新陷入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以及相对主义等错误中去,这样,我们就事实上离开了,甚至是背叛了马克思。

(二)“发展马克思”的目的意义及其前提基础

强调要“发展马克思”,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其现实旨趣相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现实的实践与问题相关联,并赋予马克思主义于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理论品质这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需要,也是其现实的要求。

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在实践中产生、形成,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扬弃。马克思主义也一样,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根本特性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理论品质。它是一个开放的,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邓小平曾经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要“发展马克思”必然有所创新,有所摒弃。这也是发展的本质要求。

但是,当我们强调要“发展马克思”的时候,我们得有一个基础和前提,这就是我们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发展马克思”?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那就是我们要在忠实于马克思的原本思想和精神的基础之上,并根据时代与现实的需要来发展,而不是盲目地,毫无根据地随意“发展”,随便“创新”。过去苏联对待马克思的一个重大缺陷,就在于用一种过于实用主义的、政治化的权威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过分地被人为地修改了,也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命活力。而后来又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切实际地盲目地“发展马克思”,最终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最大程度地忠实于马克思的原本思想和精神。这也是实现“发展马克思”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的前提之所在。

三、对三种思潮的关系分析与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强调“重读马克思”与“回到马克思”,其目的在于“返本求真”即通过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历史地、深入地发掘其本真思想,以求对其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把握、阐发和解读,获得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知”,这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我们“发展马克思”的前提与基础。

而我们强调“发展马克思”,其目的却在于“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学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而言,面对时代所赋予的新的挑战,新任务,从马克思主义的原本的精神出发,找到与现时代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仅要有学术的眼光,而且要具有实践的眼光;不仅要理解马克思的原本意义,又要赋予马克思主义面对现实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就是不仅仅要通过“重读马克思”来“回到马克思”更要“发展马克思”,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紧紧地联系起来。“重读”与“回到”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手段、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因此,“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这三股思潮之间,并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补充、相对统一的关系。它们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和依据,但是也都存在着各自相应的局限性。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及关系问题。如果用割裂的观点去看待和使用这三种观点和思潮,都难于科学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都容易陷入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对主义、教条主义、绝对主义等误区当中去。可以说,“重读”与“回到”马克思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手段、方式和前提,而“发展”马克思,让马克思走进当代,解决我们在现实实践中的问题是我们研究马克思的最终目的,我们既不能只考虑研究的手段而对研究的最终目的产生“自我遗忘”,又不能只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凭空捏造出原本就不存在的所谓的“马克思”。而只有在既忠实于马克思的原真精神和思想的基础之上,又赋予马克思主义于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使“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并实现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目的。综上所述,一句话:我们只有很好地“重读马克思”才能“回到马克思”,而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思”。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羽佳.马克思的当代境遇:阅读、诠释、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4]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俞吾金.实践诠释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6]朱宝信.马克思哲学文本:“回到”抑或“重读”「J」.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马克思现实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