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发展方向

2013-08-15□王丽,郭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传统媒体媒介

□王 丽,郭 爽

(1.山西广播电视台驻外记者管理中心,山西太原 030001;2.北京电视台,北京 100089)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原先单枪匹马作战的传统媒体显得势单力孤,不得不向协同作战的融合媒介转型。这种转型也必将带来媒介组织结构、管理运营方式、盈利模式、传播方式、传播理念的变化,而新闻报道的理念,方式也会在新的媒介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出现新的走势。因此,在数字时代,如何运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实现新闻报道的创新,是传统媒介以及媒体从业人员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 我们已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我们知道,传统的广播、电视或者报纸,是各自为政,依靠单一的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而网络技术的支持使信息的传播突破了单一媒介的局限,可同时提供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信息,是实实在在的“多媒体”传播,它的传播影响和市场竞争优势使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促使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新闻媒体纷纷加快了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步伐,以应对网络媒体的竞争。对“受众”来说,能享受到更及时、更多角度立体化的媒体体验。比如报纸——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借助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推出了新闻视频、新闻综合网站、电子报、手机报等等,把新闻信息载体从单一的纸媒体变成了各种不同载体的集群,传播效应之迅速强烈可想而知。

面对媒介融合这样一个历史大背景,新闻媒体也必须对“受众”这个群体进行重新定义。以前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被定义为单向的信息接受者。而现在,任何人都能通过互联网、手机等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沟通。由于信息来源广泛,各种媒介信息版本种类繁多,给受众提供了足够信息的同时,也给了大家对信息进行品评、评判的依据,这样的受众群体是不会随便被媒体所左右的。而且,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的出现,受众甚至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之中。所以说,他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了,还是信息的生产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的“受众资源”也可以转换成“信息资源”。以突发事件的报道传播为例,事件发生时,只要有一部手机,谁都可以是“记者”。这种“自媒体”时代受众自发的新闻报道,不仅拓宽了媒体的信息渠道,弥补了职业记者不在场的缺憾,同时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采集模式。另外,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也会通过网站、BBS、个人博客等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当我们再审视“受众”这个词的时候,还应考虑到,即将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80后”“90后”“00后”……他们是在网络时代,是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与老一代完全不同,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他们的信息传播、接受习惯也必将对新闻传播的未来走向产生影响。

面对这样一个需要我们重新界定其涵义的“受众”群体,传统媒体必须进行传播理念的转换,进行角色的转换,不能再“自以为是”地以为“我播什么你就要接受什么”,而是要把自己放在与“受众”平等的位置上,以“服务受众”的心态,占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以最便捷的方式,实现媒介与公众之间的信息分享,通过真诚服务实现媒介价值,通过平等对话进行舆论引导。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突破传统媒体单一媒介的局限,实现报纸、影视、网络平台等立体化的媒介融合已经是新闻传播发展之大趋势,与之相对应的,新闻报道的方式也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报道主体由单一向多元拓展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道的主体主要是媒体的专业从业者。而在媒体融合时代,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

首先,网络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和新旧传播渠道的会流,促使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的报道和社会公众提供的内容互相融合,许许多多的普通群众成为了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生产者,有时候甚至影响和主导了新闻传播的走向。浏览一下近期的网络新闻,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到,以网民为代表的“草根阶层”的智慧和力量开始爆发,他们具有原创能力,愿意表达自我,成为新闻报道的积极参与者。

而传统媒体,将“受众者”纳入“参与者”的尝试越来越多。例如,在几个月前召开的“十八大”,是各类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但是从报道的方式来看,不像以往只是媒体自行总结回顾,而策划了许多与受众的互动,设置各类专栏,让普通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例如山西广播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开设了《我们的故事》专栏,新闻记者以客观的视角,拍纪录片的方式跟踪拍摄了十多位普通群众的生活,这时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整个宣传报道活动的一个参与者和报道者,从每个人不同的视角,以个性化的经验和感受,阐述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折射出中国十年来的巨变。

再往回看,2008年,西藏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面对境外媒体的故意歪曲抹黑报道,许多群众,包括海外的华人,利用博客、论坛等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帖子,上传了自制的录像,甚至建起了网站,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些由网民自发表达的内容影响力大,说服力强,成为了媒体的信息来源,使新闻报道突破了以往的以专业新闻工作者为主导生产的模式,突出体现了报道主体由单一的媒体从业人员向多元化的人员转变的特征。

当然,在这样一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也对媒体监管,新闻传播道德教育,法律法规的跟进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融合新闻”是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变革的集中体现

这里所指的“融合新闻”,是指打破了各种媒介传播方式之间的鸿沟壁垒,大家在一个统一的新闻工作平台上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加工,然后通过不同的媒介,如报纸、网站、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这些媒介只是承担了的采访成果的发布终端的功能。确“融合新闻”最早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中,比如美国的论坛公司、媒介综合集团等,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开始将旗下的电视、报纸、网站作为一个整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协同作战,共同完成重要新闻的采集与发布,产生立体化的传播效应。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台,都开始建设网络平台,发展网络电视、广播,都在进行“融合新闻”实践,并与传统媒体实现联动效应,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化,争取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回看一下过去的新闻报道,大多是依赖单一的媒介进行传播的,技术手段也比较有限。比如,“看报纸”就只能看到文字和图片,“看电视”意味着能看图像、听声音,而“受众”接受这些新闻信息是没有选择权的,是很被动的,想来参与更是没有可能。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各个媒介也形成了相互封闭组织结构,独立的新闻采编流程。

但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传播的突飞猛进,各个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互联网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衍生出了许多新媒体,比如手机报、电子书、网络广播电视等。而且,这些新媒体又回头加盟新闻传播的阵营,借力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大家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中,“融合新闻”已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闻模式。以《山西新闻联播》为例,在2009年、2010年的全国“两会”期间,随山西代表团搭建了北京演播室,开设了《直通北京》栏目。每天确立一个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主题,如教育、就业、医疗等,通过报纸问卷、街头采访或者电话调查筛选出大家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再通过卫星连线北京演播室,主持人与专家、代表、委员共同探讨,寻找答案,节目录制完成之后,卫星频道播出的同时,山西视听网也将音频、视频全部播出,通过网络再收集观众、读者、网友的反馈。这样一种多方参与、多种媒介互动的模式可以说是在山西开创了“融合新闻”的全新尝试,也是近年来山西新闻界“媒介融合”的一次成功案例。

2.3 “融合新闻”的报道模式及流程

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媒介的融合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传播的目的,通过融合达到新闻传播的多样化、立体化,满足不同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这才是媒介融合,打造“融合新闻”的最终目标。

确立了这样的新闻传播目标,在融合新闻的策划和组织报道时,就要综合考虑不同媒介受众的差异化需求。当新闻事件发生时,编辑部派去现场的记者,要以最全面的手段,对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采集。例如,要有一名或者多名记者在现场完成文字、图片、音视频的选取。然而,以素材而不以成品的方式将这些围绕同一内容不同类型的新闻素材发布在统一的编辑平台上。后期编辑根据集团内各种媒介的特性进行加工整合,然后以多种渠道多发布,比如选择择反应最敏捷的网站发布最新消息,报纸深度跟进,音频、视频也在电台、电视台上播出,甚至将文字与影像、图片、声音交叉组合,产生新的产品。这样各媒介联动,既综合利用了新闻资源,又形成集约化立体化的传播效果,市场占有还成倍数扩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这样的模式,并没有改变新闻的核心内容,只是改变了新闻发布的形态,新闻报道实现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不同形态的转换,使新闻资源得到综合性、复合性使用,让“受众”能够按照自己最便捷、最适合自身需求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如果“受众”感兴趣,还可以与媒体实现互动。

3 结语

“融合新闻”在我国属于初步发展阶段,怎样才能走得更好,还需更多媒体的参与以至长期的实践检验。在我们看到媒介融合带来新闻报道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随着媒介的融合,各类媒介的壁垒打破,大家可以相对容易地进入他人的“领地”,竞争必将更加惨烈。那么,新闻报道的底线重要还是博得眼球重要,二者如何取舍?随着媒介的融合,对从业者的需求增加,从业者的职业教育如何开展?随着媒介的融合,以网络技术作为核心技术的“融合新闻”将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开放的平台上传播,监管如何进行,法律法规如何跟进?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去寻找答案。

[1] 蔡 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2008(10).

[2] 李春雨.地方台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生存策略选择[J].新闻传播,2003(2).

[3] 媒介融合与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访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GB/ 137684/9136244.html,2009-04-21.

[4] 曾祥敏,孙 羽.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内容产品生产与集成[J].电视研究,2010(4).

[5] 蔡 雯.媒介融合进程中新闻报道的突破与创新——基于2008年重大新闻报道案例研究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2).

[责任编辑:王闽红]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传统媒体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