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语言中“马”的文化内涵对比及其翻译

2013-08-15杨炎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赛马比喻成语

□杨炎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文化特性。“马”在汉英语言中出现频繁,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汉英民族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文化差异,“马”在东西方人心中所引起的心理联想也不尽相同。本文在分析动物形象“马”的象征意义基础上,探讨了“马”在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如何翻译的问题,力求对两种语言的互译寻求一种指导意义。

1 汉语中的“马”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1.1 “马”在生产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在我国历史上,马在人类生活、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以至于人们常用“汗马功劳(great contributions in work)”来评价功绩。可见我国“马文化”在历史上的丰厚程度。我国北方的牧民,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马。吃马肉(horsemeat),喝马奶(mare's milk),是高级营养品,穿的长袍、马褂(mandarin jacket),有马蹄袖(horse-hoof sleeve)和马皮靴(The horse leather boots),住的是马皮帐蓬,使用的马灯(barn lantern)和马鞭(horsewhip),骑马代步或坐马车,便是牧民的一种享受。

在频繁接触和细心观察马之后,人们发现马是个庞大的动物,因而凡相对较大的都以马命之。例如,在描绘人长得高大时就有人高马大(big burly,very strong)、高头大马(beefy)。另外,庞大的马可以驮起人们不能背负的重物,力量无穷。人们希望自己也能有那样的力量,于是就有了“马踏匈奴”(Horse Stepping on a Xiongnu Soldier)的力作。

1.2 “马”在战争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我国古代多有征战,马在战争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战马就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六骏,都曾为开创大唐基业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也就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优美诗句。

马与战争有关的熟语很多已固定成为四字成语,其内涵意义也更加丰富。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声势的成语有“千军万马”(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horses and soldiers)、“兵强马壮”(well-equipped and well-trained troops with high morale);形容准备战斗或装备情况的成语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Food and fodder should go before troops and horses-proper preparations should be made in advance)、“秣马厉兵”(sharpen the weapons and feed the horses—make active preparations for war);描绘战时动荡不安的景象的成语有“兵荒马乱”(turmoil and chaos of war);有战时统帅作用的“马首是瞻”(follow one's lead);也有战时策马冲在最前面的“一马当先”(takethelead);当然也有战争结束时的“马革裹尸”(die on the battlefield)、“刀枪入库,马放南山”(put the weapons back in the arsenal and graze the war horses on the hillside—enjoy peace and worry no longer about war)。

显然,马的能战善跑(速度)成为古代战争的重要因素。于是,人们用马来比喻与快速有关的人或物。形容战争获胜迅速的“马到成功”(win instant success);形容时间飞逝的“白驹过隙”(time flies)。

由此看来,马是有功之臣。而我国民间早有崇拜马的习俗。人们对马鸣王菩萨、马神的崇拜就是最好的佐证。画马也是一种表达人们崇拜马的方式。

1.3 “马”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在文学作品中,马最初是以野性的形象出现的,主要表现了马的自然形态和原始野性。但随着人们对马的认识的加深,他们发现马与身边的人、事物、环境和社会层面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也就形成了马的各种隐喻认识。

1.3.1 以马喻男儿

在中国人心目中,骏马之威武雄健正与男儿阳刚英武相契合。成语中常以马比兴,赞美稳健、勤劳、忠实、勇敢的中国汉子。例如,骏马有美鬃,好汉有美德;骏马蹄子硬,男儿意志强。

1.3.2 以马喻人才

马的刚健、遒劲、凛凛威风往往又成为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所以古人以千里马(swift horse)、良马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众所周知的伯乐相马、九方皋相马、千金市骨的故事,都是马象征良才的有力佐证。相传周穆王常常骑着他的八匹骏马巡游天下。这八匹骏马能超光赶日,夜行万里,个个都是旷世奇才。实际上他们正是周穆王的智能团,辅佐周天子成就了其千秋大业。

人才固然重要,但太多的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才能被埋没,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万马齐喑”(ten thousand horses stand mute—lack of vitality)的局面。当然,也有些俗语反映了人才使用问题。例如,比喻有些单位只想取得好业绩,却不给人才创造好的条件的“又想马儿不吃草,又想马儿跑得好。”(eat one's cake and have it.);形容大材小用的“千里马拉犁耙”(cut blocks with razor)。

1.3.3 以马喻社会地位及政治生活

在中国农业经济体系下,马是比人类低级的动物,它们要受到人类的驱使、奴役,其地位是低下的,“犬马之劳”(serve faithfully like a dog or horse)一词正是马的低下的体现。而在我国马除了用于使役工具外,主要被用作战争工具和贵族的骑具,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取得了尊贵的地位。于是出现了一些比喻贵族生活奢华、热闹的成语,如宝马香车(fragrant carriage and precious horse——the beautiful carriage of women)、车水马龙(endless stream of horses and carriages——heavy traffic on the street)等。

另外,在古代社会,马被纳入到君主所设计的政治体系中,以体现所预期的政治礼仪效应,成为政治的拟化物,在赐马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马不仅是牲畜,是财富的象征,还意味着政治地位和政治身价。于是也就有了“走马上任”(go to take office)比喻官员就职;“上马”、“马上”比喻入世;“下马”、“马下”比喻出世、不仕。

1.3.4 以马喻民族精神

在汉语成语中,马还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有“龙马精神”(the vigour of a dragon or horse—vigorous spirit of the aged)的成语,即是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传说中的龙马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在中华民族的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象征。孔子在《易经·乾卦》中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中华民族的“龙马精神”。

2 英语中的“horse”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2.1 “horse”在生产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在西方,马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骑具和使役工具。以前,人们穿着马衣(horsecloth),骑着马(to ride a horse),驾着车(to horse a ca rr iage/horsecar),吃着马肉(horseflesh)。而与马有关的一些成语也仍被广泛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put the cart befo re the horse”字面意是“把马放在车前”,原指马夫(horseboy)拉完车后不去照料马,反倒先打扫马车,没分清主次,现指“本末倒置”。如果马干完重活时累的倒下,马夫有时会用鞭子使劲抽打让马起来。但是如果马真的死了,再打也是白打。所以,“to flog a dead horse”字面义是“鞭打死马”,实际是说“徒劳,白费力气”。“horse and horse”是说两匹马一起驾车上路,一起快跑,比喻旗鼓相当,不相上下。人们骑着高头大马(“ride the high horse”),好不威风,形容趾高气扬,骄傲自大。“When two ride on one horse,one must sit behind.”则是说两人一同骑马,必有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用来比喻一山难容二虎。

在西方,马这一庞大的动物才是最终象征着强壮、力量、胃口大、温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horse pill”是指大药丸。“choke a horse”在美国俚语是指大的吓死人。“as strong as a horse”是说像马一样健壮,壮的像头牛。“eat like a horse”是说胃口大,狼吞虎咽。“work like a horse”则是努力工作,所以“a willing horse”是指乐意做各种工作的人。

2.2 “horse”在赛马、政治生活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除了作为农耕、运输工具外,马还在赛马、马术(horse show)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西方,赛马有着悠久的历史,英国更被称为“赛马王国”。人们反复接触赛马文化,并创造了大量与这一娱乐活动有关的词语。英语国家的人对赛马有浓厚的兴趣,常常谈及赛马,于是有“talk horse”一词,但有时一说起来就过了头,所以就有了“吹牛”之意。“straight from the horse's mouth”是说有经验的驯马师(horsebreaker)或者马贩(horsecouper)通过看马的牙齿数就可以判断马的长幼,现指消息等直接来自当事人。而“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是说一个人收到一匹白送的马时,还要掰开它的嘴看看它有几颗牙齿,这可就有点吹毛求疵了。“Horse collar”是指套在马脖子上的颈圈,在俚语中人们用它来表示比赛中击败对方、让对方得个大零蛋。骑手一脚踏上马镫,一手抓住马鞍就可以轻松上马了,可是有些骑手却错误地抓住自己的bootstraps(靴袢),“to pull oneself up by one's bootstraps”就形象地指“独立奋斗或不靠外力而成功”。在发令枪响之前,骑手能勒住绳,不让马抢跑就用“hold the horse”。在赛马中,力求马儿竭尽全力的是“ask a horse the question”,而“answer the question”是指马儿遵照骑手的命令鼓足全力。如果马儿能咬住bit(嚼子),就可以摆脱骑手对它的控制,所以“to get the bit between its teeth”就表示反抗,摆脱羁绊。

也许是由于赌马和政客的投机性和时运的偶然性有相似之处,英语中有许多政治术语跟赛马有关。“neck and neck”原指赛马中两马难分胜负,而在政治术语中指两方实力相当,难分高低。赛马时,将马易色以使人们不能识别其实力,结果意外获胜的“dark horse”(黑马),在政治生活中指名不见传的候选人在竞选中出乎意料的赢得了提名或选举。如果你赌马押错了马“back the wrong horse”,你就损失惨重了。而竞选中就指对形势估计错误,支持了失败一方。Political horse trade(政治交易)原指经过精明的算计和讨价还价后才成交的马匹交易。

3 汉英语言中“马”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汉语中的“马”与英语中的“horse”在文化内涵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主要表现为:在我国,马是骑具、使役工具,主要用于战争,象征力量、速度、男儿、贤才、政治生活和社会地位以及民族精神;在西方,马也是骑具和使役工具,用于赛马,象征力量、任劳任怨、胃口大。这种共性和个性是由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引起的。在中国,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人们开始也用马耕地,但农业经济使得牛代替马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而马主要被用作战争工具和贵族的骑具,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并取得了尊贵的地位。慢慢的人们对马的联想赋予了马丰富的内涵。在西方,畜牧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马被用于杂役、拉车、耕地,并象征着强壮、力量、胃口大、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另外,马在一些娱乐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赛马和马术比赛。与之相关的词汇也大量涌现,并延伸到政治领域。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马的情感都是很深厚的,马在中国常常得到人们的赞颂。然而,在一些含有贬义的俗语中,也常常带有马的字眼。不过,人们一般知其意,却鲜有知其后典故。“拍马屁”(lick one's shoes;flatter)就是很好的一例。相传元朝的蒙古族一般百姓都有几匹马用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常以养得骏马为荣。人们在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于是,人们用“拍马屁”讽刺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奉承、讨好别人的行为。相似的表述还有“马屁精”(an apple polisher)、“马屁拍在马腿上”(rub/flatter a person the wrong way)、“溜须拍马(flatter)”。

可见,每个俗语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寓意深厚,只有深究其意才能准确翻译其内涵。当然这样的汉语俗语还有很多。比如:比喻显出破绽、暴露真相的“露马脚”(give oneslef away;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用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的“马马虎虎”(careless),这种人被称为“马大哈”(a careless person);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指鹿为马”(call a stag a horse—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call white black);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的“塞翁失马”(Aloss sometimes spells a gain);比喻危害集体的人的“害群之马”(black sheep)等等。

同样,对于英语民族来说,“horse”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例如,特洛伊木马“The Trojan Horse”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原是指希腊著名的英雄奥德修斯用木马计大败特洛伊人时所使用的木头做的木马。现今常用来比喻暗藏的危险,奸细。马蹄铁“horseshoe”被认为是能带来鸿运的吉祥之物,人们常常在婚礼上将马蹄铁或马蹄状的饰物赠与新人,以图吉利。因此翻译时应将其内涵译出:吉祥物马蹄铁。

综上所述,汉英语言之间确实存在文化差异,东西方人对“马”所引起的心理联想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有敏锐的文化意识,进行灵活转换。本文主要研究了汉英语言中“马”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对两种语言的翻译、教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权娥麟.中韩语言中“马”的象征意味与文化背景初探[J].理论界,2010(2).

[2]王 琼,辜夕娟.汉语“马”的隐喻认知及文化内涵[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

[3]张 勇.从“马”字汇看中日马文化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

[4]马大森.语言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马春峰,金 莹.中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5).

猜你喜欢

赛马比喻成语
赛马
赛马比赛
比喻
买椟dú还珠
向着各自的梦想奔跑——《赛马娘 Pretty Derby》
Música china en clave de Ecuador
拼成语
猜成语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