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草根力量成为“非遗”保护的一支劲旅

2013-08-15周丽

社会与公益 2013年2期
关键词:非遗草根志愿

文|周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名词自2004年扎根中国大地时,短短九年,就已风靡神州各地,中国大陆骤然刮起了一阵“非遗”热。紧接着,上至国家文化部,下至地方县市级文化局,非遗中心(处)都在争先恐后申报“非遗”项目,积极加入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列。

毋庸置疑,从出发点上,从态度上、思想觉悟上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我们的政府部门还是审时度势,伺机而为。

然而,政府的行为毕竟是高屋建瓴的,抛砖引玉的,起着引导与指导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完成“非遗”的保护、继承、发展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这一浩繁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配合与支持,行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非遗”事业迈向新的台阶,新的高度。

民间摄影师、草根形象的代表,李锋,凭借个人的微薄之力,丈量了民间力量保护“非遗”的宽度与高度,其6年来深入“非遗”一线的影像拍摄记录,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搭建了读者与“非遗”传人沟通的平台,而且弥补了政府行为中的不足与漏洞。其个人行为举办的“非遗”展,不仅扯了地气,传递了普通民众的心声,更加彰显了中国“以民为本,君民鱼水情”的风范与气度。

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履新后和其他政治局常委一起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伟大梦想。”是的,中国梦,就是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首先从保护“非遗”开始。“非遗”保护离不开民间草根力量这一新生力军。泱泱华夏,56个民族自成一家,“非遗”资源丰富多样,如何传承,岂非你我他。

因此,政府需要利用我国组织资源的巨大优势,建立层级管理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民间志愿服务力量的优势。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出现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者、志愿者和行动者。他们从历史意识、个性风度和审美欣赏的现实出发,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一些企业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颇为积极。但上述志愿服务力量多是地域或行业行为,缺乏规范的组织和足够的公信力,相对来说,其规模比较小,效果比较有限;多数组织缺乏对志愿者管理的约束机制,往往造成人员流动快、队伍不稳定。故而要充分发挥民间“非遗”保护组织或个人的作用,提议建立一个国家授权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平台,由文化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监管,将呈散兵状的志愿者统一起来,实现功能互补。另外建议加强对“非遗”志愿服务力量的分类管理,扶助部分出色的志愿者组织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相应的文化管理部门,推荐部分志愿者组织的骨干担任政府职员,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的活力。也可以积极组织成立非遗保护志愿者沙龙,定期开展志愿者的联谊活动,加强联络、增进友谊,交流心得、交换经验,为进一步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做法。此外,要认真运用法律法规做好屏障,把“非遗”保护这项浩大、任重而道远的历史工程推向保护与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扬文化,在这条漫漫历史长河里,我们曾被荣耀地冠以“四大文化古国”之称,其基础,便是那丰富的文化积淀,以及影响着一代代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中国把国门打开,外面的世界让我们迷蒙了双眼,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在经济与改革发展的冲击之下,文化是否能够矗立为中国发展的固国之本,便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去探讨与坚持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在提升自身保护意识的同时,地方政府充分掌好民间草根力量的舵,巩固中国悠久的文化底蕴,让草根力量成为“非遗”保护的一支劲旅。

猜你喜欢

非遗草根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草根艺术家
草根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草根
草根论调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