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起文化沧海的一粟——“非遗”

2013-08-15

社会与公益 2013年2期
关键词:非遗凝聚力文化遗产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曰:“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的确,每天打开网站,庞大的信息犹如洪水猛兽一样袭来,慢慢就习惯了这样的快餐文化,却总是感到迷茫,看腻了多如牛毛的帅哥美女,却始终找不到心的位置。

同样是文化,同样是文明,但有些文化,有些文明,一旦徜徉驻足与此,便不想回头。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穿越时空的隧道,登临瞩目,那长长的文化银河边,一颗珍珠闪闪夺目,俯身拾起,勾起了绵绵无尽的忧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人频频提起的“潮热”词汇,如今已不再是“无缘对面不识君”了。这是一个外来词汇,最早引自日本。据说日本的“无形文化财”保护法,就深刻对应了“非物质”与“遗产”的概念。后来,日本人把这个概念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翻译成了法语,然后又翻译成了英文,而我们驻联合国的官员和翻译们又把这个词从英文翻译回来,就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的英文词语是Intangible.译成中文汉字词语主要有以下5个:1.“无形的”,2.“触摸不到的”.3.“不可捉摸的”。4.“难以确定的”,5.“模糊的”。当把这个I Intangible 和Culturalherit 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名词就这样就诞生了。

它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的精神高度。它是最古老也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也可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活态流变性的特性使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各种原因不断丢失。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显现,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它生态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随之而来,在我国已掀起了一个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随着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出台,世界上出现了一股强化政府行政保护的浪潮。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认识历史的需要。与物质类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所不同的是,物质类文化遗产是以物化的固态的方式来展现其历史认识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事项都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类以启迪。 二、文化创新的需要。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外学习,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各个新领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正如《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说,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以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人类非物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体现,一定程度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四、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认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除了在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非遗凝聚力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