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钳工工艺学》一体化教改探索

2013-08-15蒋亚辉

生物技术世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工艺学钳工双师

蒋亚辉

(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 安徽合肥 230041)

《钳工工艺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门工艺课,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上来讲,它是属于专业理论课。其主要内容是分析钳工专业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工艺方法;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本工种各项操作技能、操作工艺的系统理论;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师在课堂内完成。从课程特点上看,该课程内容主要是钳工操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分明,理论课的陈述性知识与实践课的程序性知识建立不起有效联系,矮化了课程的实践性。

1 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课程体系旧框架没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虽然说可以从课程内容上加以衔接,但是理论与实践的框架终没被打破。其结果是:学生不断地在两种不同教学模式、环境中转换,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从中嫁接联系,但是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却无所适从。(2)理论与实践课教学环节衔接度难以把握。以理论教学为形式的《钳工工艺学》偏重学生的认知,以实践教学为形式的《钳工操作》却偏重学生的动作技能。两类相互联系和紧密衔接的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却由不同的教师和教学方式来实施完成,因而造成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把握准确的度,有时知识脱节,有时重复教学,既浪费了课时,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技术和设备限制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学技术和设备只能满足于一般的文化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但是对于《钳工工艺学》这种实践性强的课程,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实训车间又缺乏必要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

针对现实状况,有些学校开始尝试教学改革。有条件的学校实施专业课教师跟班教学的模式,即由专业课老师同时兼任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有的学校干脆将工艺课放到实训课上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可谓没有效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衔接,但是还不能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前一种方法看,还是存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对独立的问题,后一种教学模式则大大侵吞了实训课的课时;在教学内容上两种方法也没有完全相互渗透,因此钳工工艺课的改革必须建立在实践理论一体化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钳工工艺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应遵循“实践导向、项目引领、做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思路。

(1)衔接教学内容。从教材着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对《钳工工艺学》和《钳工操作》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内容编排以操作项目形式,相关理论知识围绕一个具体操作来展开,也就是所谓的按照每一个具体操作项目进行理论支撑与动作技能的整合。操作课则重复了锯弓、锯条结构、起锯方法、锯条选用等内容。新的教学内容则为首先将锯削操作简要概述,然后分成若干个项目课题进行知识分解。通过分课题的练习,学生可以直接体会到对各种材料、不同形体锯割的知识联系,以及所选用的方法和对锯条的合理选用等,避免了学生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后再套用到实际操作上。(2)转换教学形式。打破纯理论课与纯实训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从两者中间划分出来,并给予相应的硬件条件,形成“做学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①课时分配。②配备一体化多功能实训教室。(3)打破教师界限。打破原来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界线,形成以专业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比如以“1+2”的模式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教师团队,所谓的“1”就是一名专业课教师,“2”就是两名实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团队教师实行合作教学模式。专业教师主要负责项目课题的规划和知识结构的搭配,实训教师主要负责围绕项目课题的技术支持。而在专业知识的教学环节,则由专业教师为主,实训教师提供必要的辅助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分别在实训教室和实训车间内完成。比如在锯削项目课题教学中,先由专业教师在实训教室进行集中教学,对锯削课题进行概述讲解,对分课题项目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分析并操作演示,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可以采用在实训室分散教学的办法进行,专业和实训教师分别予以巡回指导。这样就可以解决学与练脱节的矛盾,从而使学生正真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3 加快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将钳工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是教学模式的一次重大改变,目前最大的障碍受到教师双师型的教学能力的制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原因一是培养成本很高,当前我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据统计:2004~2007年期间,我国中职校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业教师分别为2.85%,2..92%,3..05%和3.32%,要大规模培养使95%以上的专业教师都具备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二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6~18岁是技能学习的最佳时期,大部分的理论教师已错过了动作技能学习的最佳时机,而部分的实训指导教师的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如果硬要把他们都培养成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则有点勉为其难,也不符合教师生涯的发展规划。实践证明在提升教师“双师能力”的同时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更为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1]杨成玉.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学园,2013,11:158-159.

[2]李健生.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程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2013,21:156-157.

猜你喜欢

工艺学钳工双师
脑工终结时代的来临:通用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工艺学》课程改革探索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藏族工艺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相关藏文伏藏文献概述
探析钳工锉削面凹凸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对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