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精神价值的反思*

2013-08-15杨婷李曼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物质文明雷锋市场经济

杨婷,李曼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雷锋的光辉形象是深入人心的,雷锋精神这面高扬在60年代新神州大地上空的旗帜,曾影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雷锋精神的价值。但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雷锋精神的价值开始受到质疑。有人认为雷锋无独立人格,雷锋精神压抑个性,是人本能的异化。现今的学习雷锋活动也被形容为“三月里来四月里走”,甚至有人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从对雷锋精神的价值的评价经历了几起几落的现实中,我们有必要合理定位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充分彰显其现实价值和大力发扬其永恒价值。

一、合理定位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

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性质和能力,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从雷锋精神的产生和全面开展来看,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雷锋的节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上。这种节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理解。节约精神的发扬是与当时国内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和国际环境分不开的。新中国刚刚建立,就面临着几乎被整个西方世界列入“封锁”、“禁运”范围的国际环境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内环境。由于社会生产的提高与节约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党中央以勤俭建国为方针,号召各行各业开展全面的、经常性的增产节约运动,大力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种号召下,雷锋将破旧的衣服和袜子补了又补,坚持不更换自己掉没了漆的茶缸,他每天起来捡粪为农业生产积攒肥料、对自己买新衣服这种浪费行为进行严格的自我批评。雷锋的这种节约行为,如果放在现在的环境中是不合时宜的。但却是深深扎根于当时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的沃土之中,同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的。因而他的言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效仿,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才得到彰显。

无私奉献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不求回报的心理满足状态。由于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特定时代所蕴育的结果,因此我们分析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不得不落脚于当时人民的社会心理状态。经历了数十年的硝烟战乱和三座大山的压榨,新中国的解放意味着人们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解放出来,从奴隶变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平等、友好和同志式。国家为人民社会地位的提高、生活待遇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前提下,人民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祖国的建设,希望能为祖国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作为孤儿的雷锋,更是体会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差异,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他怀着感恩和报答的心,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党和国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性状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且推动了四化建设的进程。

二、充分彰显雷锋精神的现实价值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物质利益原则的贯彻和实行,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变化,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挑战和冲击。一些人认为:雷锋的奉献精神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雷锋的节约精神不符合市场经济消费的要求,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不符合发挥个人主动性的提倡,雷锋无独立人格,雷锋精神压抑个性,是对人本能的异化等等。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我们有必要寻找雷锋精神和现实条件的契合点,充分彰显其现实价值。

雷锋精神的现实价值是指雷锋精神因融入了现实内容,其功能和作用在新时期的体现。雷锋精神具有现实价值和新时期需要雷锋精神,这些都是雷锋精神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分别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义利关系以及人的社会性三个方面来分析雷锋精神的现实价值。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古代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管子·牧民篇》中曾说过:“仓癝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个论述强调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认为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做基础,人类的精神文明是很难实现的。《诗广传》中的“先王以裕民之衣食,必以廉耻之心欲之;以调国之财用,必以礼乐之情调之。”深刻揭示了道德的社会价值,强调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制约和调节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论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只有保持同步发展,才能促进社会良性运转。这就得出一个结论: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还需要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相适应、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一方面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精神文明也制约、调节、引导物质文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给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和本身机制的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权力金钱交易、人情与原则、权力与容貌的交换已经把“等价交换”、“互惠互利”这种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原则运用到非经济领域,扩大了它的影响范畴,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另一方面文化多元、观念多元、意识杂陈等现象猛烈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歪曲,为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最终导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协调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克服市场经济本身的弊端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提升人们的精神追求,倡导崇高的道德和伦理关怀,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雷锋精神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提供的良好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制约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雷锋精神中那种对同志、对人民像春天般温暖,舍己救人、助人为乐的品德,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雷锋树立远大的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人民的利益、他人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雷锋在平凡的岗位山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是在发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为国分忧的优良作风的需要。雷锋是新时期道德的楷模,雷锋精神教育能够激励、启迪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培养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升为道德自觉,进而升华为道德需要转化为道德的行动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道德整体素质。诚然,雷锋的具体的每一个做法、每一件事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高、大、全的宣传模式已经被历史所淘汰,神化雷锋的做法已经脱离了普遍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要结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赋予雷锋精神时代特色,丰富其内涵。雷锋精神教育应该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轨道,同学校的德育结合起来,同时还要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开展教育,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事实上现在社会上普遍的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奉献爱心活动”等等,都是学习雷锋精神教育的新的好的形式。

(二)义利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于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无比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对之进行了长期探讨,人们将之称为“义利之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已经明显地凸显出来。从市场经济角度来讲,它强调效益优先,追求利润最大化;从社会公德来说,它主张兼顾公平,反对谋取不义之财,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要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就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新形势下的一种运行机制和模式,是历史的选择和提高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但是市场经济的自由放任发展,必然会引起垄断,同时很多领域不能用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如生命的价值,善良的价值,友情、爱情的价值等等。西方人精神家园的缺失的启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道德的制约。尽管雷锋生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体制下所呈现的一些具体行为方式、思想价值观念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格格不入,但是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和体现,它所彰显出来的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友爱精神也正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义”。这种“义”规范和制约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或集团追求利益的盲目性和肆意性。因此在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有必要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彰显雷锋精神,实现真正的义利统一。

(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指的是个人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人生活在社会当中,不可避免的要跟人发生关系。“孤立的、个别的人,不管是作为道德实体或作为思维主体,都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这就是说在社会领域中,每个人各有缺陷,只有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互相补足,才能成为完善的人。人的这种交往需要和共同生活需要决定了人的社会性。但是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等,表现为人的主体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形成,既使人的个性摆脱了共同体,表现为个人的个性;又使人的社会性超越共同体而普遍化和独立化。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发生了全面的分离。这也引发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合理的个人价值的满足,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社会价值的实现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是过多关注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破坏或牺牲社会和个人的利益为代价,就会为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滋生提供温床,导致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但这种对立不是绝对的,它们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价值,人的个人价值又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的。雷锋那种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精神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自觉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甚至不惜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在特定时代有助于我们全心全力投入祖国建设。但是这种社会价值的巨大光环掩盖了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在这种背景下被忽视甚至认为对个人价值的要求是可耻的行为。因此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的历史条件下,雷锋精神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的,改变过去那种纯粹意义上的无私奉献精神,既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合理贯彻,又是实现社会价值的积极的条件。

三、大力发扬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

雷锋精神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褪色,相反在新世纪更加绽放时代色彩。雷锋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亿万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并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接受、所敬仰。究其原因在于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条件的变迁,雷锋的某些具体行为和思维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但是他对民族、对新中国、对共产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永恒意义。这一精神是他对待生活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他处理一切问题的总的指导思想。这种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儿女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热血之中,已成为一种激励和促进个人、群体和国家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

雷锋精神价值的现实最佳境界既不是望尘莫及,也不是触手可及,而是理想性与现实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的完美结合。这是雷锋精神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在依据。雷锋精神从内容层次来讲一方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雷锋精神既蕴含着高层次的道德标准,又是最现实、最具体的行动。

雷锋精神中的永恒价值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坚定,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超越性。雷锋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雷锋影响至深。其中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品质,对工作的“螺丝钉”精神以及他的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都是雷锋对优良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具有普适价值;雷锋的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极大热忱,是雷锋精神超越性的一面。这种超越性使得他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并影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题词3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这表明了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精神中,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已经融入到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当中,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吴倬,李英.论雷锋精神的现实基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9).

[2]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02.

[3]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85.

[4]刘天喜.市场经济的形成: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分离的过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

[5]陈升.寻求雷锋精神中的永恒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3,(3).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雷锋市场经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写给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