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情况报告

2013-08-15张维利

重庆行政 2013年2期
关键词:两翼寄宿制儿童

□ 张维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逐渐加快,大批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源源不断地奔向城市,成为打工族的一员,他们的子女却因种种原因只能留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在大中城市打拼的农民工,其中大部分人长期与子女处于分离状态,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据市级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重庆市有留守儿童107.41万人,其中两翼地区有农村留守儿童72.92万人,占全市留守儿童的67.89%。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后继者,但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照顾,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亲情的缺失和安全上的隐患,给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解留守儿童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作者对两翼部分区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现状及成因并分析,拟提出解决两翼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基本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近年来,重庆市加大了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力度。2011、2012两年全市累计投入141.2亿元,主要用于寄宿制学校建设、幼儿园改造与建设、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校外关爱行动和暑期活动等。同时,设立了重庆市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纳入重庆教育发展基金会统一管理,专项用于农村留守儿童培养照顾工作。尽管如此,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依然令人担忧。首先,政府和群团的关爱活动受制因素多,举办时间和次数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化、常态化。其次,农村寄宿制学校虽然数量增加,但诸如食堂、宿舍等相应生活配套设施改善有限,生活老师数量不足,且往往聘请临时人员担当,既缺乏专业知识又流动较大。再次,农村留守儿童仍旧有相当部分跟祖辈或亲戚居住在一起,监护人由于年龄、精力等因素对其照料不足。目前,两翼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在营养、卫生和安全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营养跟不上。就家庭而言,两翼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偏低,不能根据儿童的身体发展需要为儿童配备适合的饮食。绝大多数监护人给儿童除了一日三餐以外,没有其他的补充。在两翼农村个别家庭,由于风俗、经济等因素,一日只吃两餐,且这两餐还以土豆、玉米为主食,儿童营养难以保障。与之相反的是,有的两翼农村家庭成员离家打工时间长,经济相对宽裕,以多给零花钱的方式弥补自身远离孩子的亏欠,致使孩子多食零食,在进餐时的食欲不强,影响营养的吸收,妨碍了身体的生长。就学校而言,两翼部分地区村小较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三餐难以保证。两翼地区大都交通不便,生活物资运送困难,学生食堂饭菜价格较高,部分留守儿童采取自带咸菜、豆瓣等方式减少购买。另外,也有部分留守儿童则是在学校门前无证摊点处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没有安全保障的食品来解决吃饭问题。在两翼地区的边远学校,蛋奶工程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大部分是每周2个鸡蛋1袋奶或1蛋1奶,且部分地区牛奶质量不佳,有的甚至只能保证吃蛋花汤。居住方面,目前已建寄宿制学校仍满足不了需要,2人睡一张床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对学生青春发育期的身体健康很不利。

二是卫生状况不佳。相对城市,两翼地区农村卫生意识淡薄,还广泛流传着诸如“不干不净,吃了不生病”、“穷讲究”等说法,洗头、洗澡次数不够,不能做到饭后刷牙。此外,两翼农村青壮年、甚至包括五十余岁的老人较多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老人往往年及古稀,这些老人年老力衰,有的还要勉力承担农活,能给予留守儿童的关爱极为有限。在两翼地区,有的家庭成年人悉数外出,靠大孩子照顾小孩子,有些承担着照看弟妹的大孩子本身还是未成年人。以上因素,导致了两翼儿童缺乏有力的照料而卫生习惯养成较差。

三是安全问题突出。两翼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管理,容易受到溺水、触电、烫伤、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因其缺乏家人护卫,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尤其是留守女童被虐待、猥亵、诱奸等问题时有发生。两翼留守儿童本身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有限,容易因行为失控、偷窃、伤害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两翼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他们渴望亲情,渴望父母能在他们身边,当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发生变化时,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抚慰和引导,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两翼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滋养,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往往表现出消极情绪,如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焦虑、任性暴躁,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部分由祖辈照料的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因“隔代亲”而导致与家庭成员关系的失谐,只知道单向的接受爱,不懂得施爱,片面强调个人利益,感恩回报意识差,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其父辈受到的教育有限,文化水平总体低下,但部分家长从事的是木工、漆工等工种,收入较高,甚至比以乡村教师为代表的农村知识分子挣钱更多,使得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观念淡薄。加之父母不在身边,其受到的约束不足,以上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得以制止。对于愿意学习的两翼留守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缺乏家长辅导、鼓励,长久以后学习成绩总体较差,易受老师批评、同学嘲笑,由此倍受打击,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厌学、逃学乃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道德意志薄弱,成为“问题儿童”。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仅靠单纯的学校教育引导,力量明显不足。在有的家庭教育中,成人的过分宠爱致使其自我意识过强,脾气暴躁,动辄口出恶言,对抗情绪严重,难以与他人和谐相处。加之其本身是易受侵害的弱势群体,受到伤害后难以得到妥善处理,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对周围世界充满怀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两翼农村法制宣传尚待进一步普及,其法制观念不强,表现出不服管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赌博偷盗等行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造成两翼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方面,留守儿童家庭兄弟姐妹数量普遍偏多,家庭收入较差、生活水平较低,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营养和健康。大部分家庭属于隔代监护,祖辈的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不知道什么是科学饮食,饮食习惯很差。另一方面,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时,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务工,顾及不到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薄弱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学校教育亟待完善。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两翼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无足够能力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无充足能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虽然许多学校经过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留守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危机”仍然是一个令校方头痛的大问题。

(三)政府投入尚待加强。两翼地区几乎涵盖了我市14个国贫县和4个市贫县,财政配套能力较弱,财政承受能力不足。两翼区县(自治县)有关部门反映,作为民生大事的留守儿童工作,财政预算没有专项资金安排,本级财政难以承受支付压力。如巫溪县2011年改造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扩建食堂和浴室等需资金2300万,想方设法仅筹集了800万,缺口达1500万。奉节县2012年寄宿制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需投入2850万元,落实资金1836万元,缺口1014万元。城口县按市里规划安排,需建设50所寄宿制中小学、24所幼儿园,配套资金超过2亿元,县级财政根本无力筹措;落实营养促进工程,需投入1600万元,2011年中央投入385万元,市级投入185万元,县里需配套1100万元,难以落实。一些学校反映,部分中小学撤并后寄宿制学校无法满足留守儿童上学需要,不少孩子不得不起早摸黑,途经遥远路程上学放学,这既不利于关爱,也存在安全隐患。

三、对两翼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一是两翼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家长外出打工多年因路途遥远、经济压力等因素不回家看孩子,对孩子不闻不问。虽然父母在外打工挣钱非常辛苦,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因为父母在孩子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父母对孩子的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能够有效地缓解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造成的障碍。由于家长监护和教育意识的淡薄,留守儿童必然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对于促进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关注、预防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很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将自己的孩子交由父母或兄弟姐妹看管,爷爷奶奶和叔伯阿姨们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往往是无能为力,也未投入太大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如何妥善安置自己的孩子,从而确保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成为重要的问题。建议家长将孩子交由父母或亲戚看管时,除交代日常吃穿外,更应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

三是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由于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家长应避免与孩子的“隔绝”。父母双方留下一人照顾孩子,或者双亲外出打工者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虽然这种做法也可能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父母由于工作压力还是不能对孩子起到监督作用,但权衡利弊之下也不失为解决办法,至少有父母在身边,孩子能有一种安全感、归属感,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无法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并且也不能带上孩子去打工,那么父母就应考虑如何有效增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父母应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手段,尽量与孩子进行沟通,且沟通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应关心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此外,父母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机会,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一是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与健康教育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教育及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以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二是学校应加强寄宿制的管理。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实施全天候跟踪管理,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具体来说,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与实效性。同时,应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老师负责每天的查房等工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是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每年大约有五个月的时间是学生的节假日,在此期间,留守儿童脱离父母和学校的视线,很难得到有效的监护,往往儿童的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就出现在这段时间内。因此,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组织各种形式的学生团体活动(如暑假中的夏令营),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和发挥个人的兴趣和专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展一些体育、艺术、科学探究等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参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将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两翼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能歌善舞,学校可以加强组织引导,利用假期挖掘两翼留守儿童艺术潜能,选取艺术特长生组建团体,尝试与两翼地区本土旅游项目开发合作,探索“谁演出谁受益”的发展模式;学校也可以教授剪纸、编织等民间艺术,寓教于乐,增强留守儿童对学校的感情;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各行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为其离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于社会层面的建议

一是加大对两翼地区财政扶持力度。市里安排给两翼地区培养照顾留守儿童的工作项目,包括寄宿制学校和幼儿园建设、中小学生营养促进工程等,要进行资金测算,明确各级财政教育投入中应当占有的比例。对区县(自治县)财政难以承担部分,给予专项财政支持,建立起质量优良、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体系和九年义务教育体系。要以专项经费保障两翼村小的“生存权”,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对两翼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的两翼农村,必要教学点的保留对防止学生辍学相当重要。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经费予以核定,按高于非寄宿制学校生均经费水平做专项预算安排,保障正常运行。

二是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活动。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基层公益性资源、公共文化设施,搭建对留守儿童校外关爱的稳定平台;出台激励措施,引导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和个人捐助建立留守儿童基金;倡导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风尚,对在留守儿童工作中贡献突出的企业、社团、个人给予表彰,以多种方式加强媒体宣传;针对两翼农村学生较多成长为技术工人的特点,积极推动两翼地区学校与用工需求大的企业沟通,扩大校企联合规模,引导企业定向资助,改善地方财政教育经费不足局面,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三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亲情缺失问题。在物质关爱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关爱方式方法,注重把关爱重点放在有效缓解亲情缺失带来的心理卫生问题上。创造条件让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组织和个人,包括高校学生以志愿者方式参与培养照顾工作,尤其要大力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他们立足农村,知识丰富,能对两翼农村留守儿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将关爱两翼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纳入村官考核评估范围。

猜你喜欢

两翼寄宿制儿童
春 景
农村寄宿制学校问题初探
卫康 “一体两翼”促发展
留守儿童
天狮 打造一体两翼
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