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孝道文化产生渊源的思考

2013-08-15徐广屏

关键词:利己本能子女

徐广屏

在纷纭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能超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之亲密,这是一种事实。原因是除去这种关系之外,其他很多关系都是随时可能改变的,如主仆关系、夫妻关系等,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旦发生,就永远无法改变。

一、孝道文化产生的心理学缘由

诚然,在阶级社会里,一切社会关系的远近与疏密,都是通过对物质资料的分配过程和占有状况表现出来的。然而,不管古今中外,还是眼前身后,可曾见过父子之间为争夺财产而大闹不休?不是绝对没有,但这种情形的存在非常之少。

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这种至死不渝的亲密关系,是先天的呢,还是后天的?笔者认为,是二者的综合结果,而先天的作用顶多占三分之一。其主要作用来自于后天的养成。也就是说,这种关系牢固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双方有着亲生的血缘关系,更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真诚爱抚和子女对父母的由衷敬爱。在这里,真诚的爱抚是原因,由衷的敬爱是结果。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只有父慈才有子孝。然而,父慈多是先天的本能,而子孝却须后天的培养。如果缺乏了后天的培养,就不会感恩于父母的爱抚,就不会想去回报和孝顺。

当一对父子关系形成之后,父者必然会本能地去抚养幼子,幼子也必然本能地去接受抚养,而随着时日的潜延,接受抚养的幼者会渐长渐壮,进行抚养的长者则会渐老渐衰。至于衰老者亟须长壮者反哺时,长壮者却因没有感悟到抚养者的恩情而只为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望不知去向,这就是缺乏后天培养教育的恶果。

人的欲望是受一定的思想支配的,是有意识的,而人的本能则往往是不受一定的思想支配的,是无意识的。但有些时候,欲望和本能的界限是很难划清的。例如,饥欲食、渴欲饮之类的现象,直至幼欲长、长欲婚、婚欲子,子长又欲其成龙。欲其龙者,即欲得其惠。我们仔细观察分析这一整个过程,就会发现,一切本能都是利己的,一切欲望都是自私的。这里有人问:父母生下子女之初,并未打算得到什么实惠,却对其所生之物溺爱无比,这又做何解释。这是因为父母对所生之物视为自身之形影,爱此物即爱自身。所以说到底还是一种自爱,一种利己的行为。

二、孝道文化产生的人类学渊源

一切自私和利己的本能和欲望,都应受到一定的节制,而且主要是自我的节制。这就是教育和接受教育。由此可知,一切正确的思想行为的形成,都与正确的教育有着绝对必要的密切联系。教育的方式应是多方面的,而不应当是单方面的。单就受教育者来说,别人的言传身教、刻苦地自我修养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其中虚心和耐心的学习态度是最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态度就什么也学不好;就教育者来说,则须首先能够正身,不仅指思想行为要端正,而且还应拥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否则就不可能成为受教育者的良师益友,教育也就收不到应有的良好效果。单就孝道来说,原先幼小的子女长大后,就不会感悟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会想到回报,就不懂得孝。

很多史学家认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得以产生的根源,二者是一母同胞的孪生子。其实,原本并不是这样的。私有制在阶级社会出现之前早就发生了,而且应在原始公社之前就发生了,这只需我们看看人类告别群婚群居野蛮生活的原因和历程即可明白。

其原因:一是人类认识群婚群居是一种野蛮兽类生活;二是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生育的后代极易多病。于是人类开始了创建家庭的伟大历程,实行了定向婚姻的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发展和需要,人们开始自发的实行起家庭以外的联合生产,再将生产成果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这便是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之前,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完全自由的私有制社会形态。

因此,私有制是早在奴隶制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它是原始公社的母体,也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最早的开端。要是人类开始以反哺为主要形式的最简单的孝,以致于将这种孝不断的发扬光大,则完全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事。

原因是人类在家庭生活的社会形式出现之前以及初期阶段,并不懂得孝。一切行为都是利己和自私的本能和欲望。只是到了原始公社时期,由于人类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劳动成果,所以才出现了古书上说的老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局面。等到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又结束了这种社会养老的状况。但是由于人类在漫长的氏族公社时期,家庭生活方式不但得到了巩固,而且得以迅速扩大,即子孙满堂上下同居的社会现象普遍出现。这种长期稳定的家庭生活,使得衰老者坐享子孙供养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也使子女孝养父母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也就是说,孝已被公认为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竭力规范当时的社会秩序。为此,便利用人的血缘亲属关系,大力宣扬以孝为核心的仁、义、信等思想,并随之制定了各种相应的“礼”。他们的这种思想宣传,虽然是以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客观上也对孝道的发扬光大起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孝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其他方面文化的发展。

三、孝道文化在当代的理解

我们先从汉语文字的构造来看一下孝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老,此字表示人到老也不欲离开土地,并告诉我们,在我国古代出现孝文化时,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公社末期。人们对土地的热恋,达到了至老也爱不欲离的程度;孝,表示父母老而将死,子女恋恋不舍,欲以身代其老其死。说明当时人们的孝心、孝风之真诚深厚;考,表示子女对死去的父母无比怀念,时常缅怀父母生时音容恩情;教,表示人们广泛以孝为中心进行仁爱友信的教育。这种孝文化的传播和升级,到孔子时发展到了最高峰。他说,孝养父母,仅仅供应衣食是不够的,还要脸色恭敬、内心真诚、言听计从。否则,就与饲养犬马没有区别。他的学生有子则更进一步从政治的高度说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至此,孝不仅成为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有力的理论武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认可。

尽管有时被统治阶级也被迫打起反孔的大旗,愤怒抨击包括孝道在内的封建伦理道德,但任何人也不会说尊敬老人、孝顺父母是错误的。他们所反对和攻击的,只不过是统治阶级利用孝道来束缚和麻醉人民的那一套伪装的假的仁义道德。孝道虽然曾被统治阶级利用过,但终究不失为我国甚至全人类的美好公德。

现在,经过千百年历史的冲刷,孝的本质越来越彰显出来,它不仅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孝,还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此及彼,努力培养自己对祖国和民族、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和奉献精神,力争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万丽华.兰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胡平生.陈美兰译注.孝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黄光国.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

[5]李龙.孝道的重建——论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利己本能子女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逆本能
逆本能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吉米问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