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觉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2013-08-15刘婷婷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文化

刘婷婷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相应的进步。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最普遍地表现为文化意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正是文化意识觉醒的过程,即文化自觉。

一 、文化自觉概述

(一)文化自觉概念

“文化自觉”观点20世纪初就有提出。[1]20世纪80年代,许苏民曾经在他的 《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中,提到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问题。但文化自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真正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前理论界一致普遍认同的是,1997年,费孝通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上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2]费孝通在70岁生日那天写下的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后来被认为是对“文化自觉”的另一种高度概括。

(二)“文化自觉”兴起的背景

“我在早期提出文化自觉的时候,并非从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看到了中国文化有什么危机,而是在少数民族的实地研究中首先接触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3]

虽然费老提出“文化自觉”的初衷是在研究少数民族发展中,而且是在20世纪末期才正式提出,但是却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体现,几千年来,我们对我们民族文化有着自始至终的认同,每当中华民族面临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先进的中华儿女总会进行一次自觉的、无意识的文化自觉行为。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角度来说,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这一阶段开始,中华儿女就开始了其文化自觉的过程,接触、了解、认同、传播的过程,也是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入后文化自觉的发展历程

前面已经说过,虽然“文化自觉”这一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正式被总结出来的,但实质上文化自觉意识是在中国历史上危亡关头都会出现的一种无意识的、自觉的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思和醒悟。自马克思主义传入开始至今,文化自觉更是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内容。

(一)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文化自觉的萌芽阶段

以陈独秀为首的早期思想启蒙者,面对前人的失败的惨痛教训,在不断反思中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愚昧、落后、守旧的思想文化已经严重脱离了特定历史情况,甚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于是他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向传统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他们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离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4]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思想形成猛烈冲击,形成了了类似于西方启蒙运动的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连毛泽东都称赞:“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深刻的文化革命。”[5]

但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地传播正在酝酿之中,准备活动还只在小范围内,即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尚未普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民大众尚未觉醒,正因为如此,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做了思想准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萌芽阶段。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文化自觉的发展阶段

如果不是中国内忧外患,如果不是帝国主义节节相逼,如果不是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中国的有志之士的文化自觉断然不会被激起得如此迅速和猛烈,那么马克思主义大概也要晚很多年才会被人发现。所有的现实堆积在一,造就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走向文化自觉的转折点。

广大的人民群众都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学习,经历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的洗礼,已经充分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认识上与实践存在差距,不能很好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导致革命同志在思想上陷入了误区,而且也使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为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反思:中国具体国情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我们的革命依靠什么取得胜利?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在不断的反思中,无产阶级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要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结合。于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和反思中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文化自觉的主体范围逐渐扩大,从先进的共产党人,扩展到社会上其他阶层,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甚至是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尽管这期间党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着很多的困境和挫折,但革命前途仍然是光明的、值得期待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文化自觉的繁荣阶段

这一时期,一方面,处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外争主权、内争解放的两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正值社会主义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民族复兴成为时代的主流,同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诸多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使人们将眼光更多的投向民族文化。这时,中国人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文化自觉。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中国人不断反思:我们要怎么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呢?于是邓小平回答了这个问题:“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以标志性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切身的感受到了全球化宏观上给国家社会发展带来机遇、微观上人们切身体会到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全球化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挑战之一,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中国人不得不对全球化提高警惕。

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文化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作支撑。美国学者托夫勒曾说:“哪里有文化,哪里早晚就会出现经济繁荣,而哪里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就更快地向哪里转移。”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外,最终还需要文化的繁荣,而最主要的是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我国对待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决策,明确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国文化最为优秀的部分!文化自觉也因而成为一个国家精神面貌和国民素质的反映。”[6]这种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显示了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自觉经验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一)面对历史选择的关键时刻,抓住历史契机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每一次的文化自觉,都是在民族危亡或者历史的紧要关头,先进的中国人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进行文化反思,从而找出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在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必须抓住历史的契机。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今天,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广泛认同,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受益颇多,物质生活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台阶。十八大承载着民众无限地期望和憧憬,最终不负众望,一系列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出台,给我们一个讯,党和国家将普通民众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十八大结束,全民依然沸腾在喜悦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对自身生存条件改善树立了极大信心。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方针、路线是利用人们的热情和信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流价值地位。

(二)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广泛的传播主体

核心在一个队伍里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当然,除了领导核心之外,我们还需要广泛的传播主体。当今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而人民群众自然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但是这个主体也是有层次的主体,思想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邓小平曾经在《理论者的重要性》中对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希望,他说到:“我们思想理论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赶快组织力量,定好计划,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陆续写出并印出一批有新内容、新思想、新语言的有分量的论文、书籍、读本、教科书来,填补这个空白。 ”[7]

青少年作为最具生命力的群体,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有较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知识,是理论的掌握者,是年轻的一代,另外他们思想活跃、积极上进、是社会生活中的主流力量。发动广大青年把理论思想传播到人民大众中去,可以减小大众化的难度。另外也要大力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如报纸、期刊、电视、网络。

(三)根据不同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的内容与形式

每一个时期的文化自觉都有不同的内容,这是因为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容和形式,让马克思主义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鉴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将是人们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除此之外,群众的物质利益是衡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参数和必要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与形式应该以群众的基本经济利益的实现为准绳,正如邓小平所说:“宣传的方式必须首先从群众切身的利益开始,然后逐步进入到基本主张的宣传。必须以最通俗的言语,极大的耐心,同群众接近,来启发他们的斗争。”[8]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必然离不开与人民群众的基本经济利益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鲜活、具体、现实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而非枯燥、抽象、空想的形式强加于民众之上。

(四)根据具体需要扩大文化自觉主体范围和规模

显然,文化自觉最开始就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一种觉悟,由于文化层次、知识感悟不同,文化自觉要在普通大众中形成很在困难,那么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要在普通大众中普及也是存在困难的,为此,社会主流文化的理论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将社会主流文化通俗化,转化成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于青少年,应进一步加强国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增强他们的自觉意识,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这个最具活力、最有朝气、最富生命力的阶层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从而利用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另一方面,应以广大知识分子为龙头,加大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工作单位、学校、的宣传力度。总的来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刻不容缓。

[1]张岂之.辛亥革命断想:政治自觉与学术自觉[J].炎黄春秋,2001(1).

[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7.

[3]费孝通.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笔谈[J].文史哲,2003(3).

[4]陈独秀.敬告青年[J].青年杂志,1915(9).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09:112.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谁远谁近?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